2011年上学期中华文化纲要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026041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上学期中华文化纲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1年上学期中华文化纲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1年上学期中华文化纲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1年上学期中华文化纲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1年上学期中华文化纲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上学期中华文化纲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上学期中华文化纲要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万事万物“人化”的一面。所有与人类有关的事物,皆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今日现代人的触角已延伸到地球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因此“文化”指称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任何与人发生关联的事物皆只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所说的某一事物的文化,是指其与人相关的层面,而不是泛指该事物本身。 如我们说大熊猫是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一张名片,即是指其对人(尤其是川外的中国人以及外国人)具有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的文化层面,而熊猫作为动物物种,其生物本能属性是与人类无关、且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层面,当然不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人化”,colereculture文化,Colere: “c

2、ulture”一词的拉丁文词源,原指借人工的努力使动植物超越自然的状态,成为合乎人类所理想的境界与状态,也即“cultivation”(耕耘)之意。后来栽培、培养之意又转而指教育、训练人类本身使之脱离自然本能的阶段,而成为有素养、有修养的人,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化”。 19世纪末年,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翻译者用“文化”一辞译指英文的“culture” ,正是看中英文的“culture”与中文的“文化”皆有“以文教化”为核心内涵。,文化的结构和层次,“人类自古以来有三个敌人。其一是自然(nature),其二是他人(other peoples),其三是自我(ego)。” 罗素(Bertrand R

3、ussell),“对于人而言,文化事实上是他的第二层空气。人没有空气固然会死亡,离开了文化也同样不能生存。但是空气是普遍性的,而文化则在普遍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余英时 夏、商、周、秦的建立时间分别为公元前21、16、11世纪和公元前221年。 所谓图腾,原是北美土著族群的方言totem的英译,原意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我们在综合借鉴此前各种“图腾”定义的基础上,认为图腾(totem),是某一特定族群内的文化象征物,它被该族群内所有成员所认同,进而成为该族群的代称。值得注意的是,图腾崇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动植物崇拜,但本质上却是某一特定族群对祖先的崇拜。以华人的龙图腾为例。龙是现实社会中

4、没有的虚幻生灵,这一虚构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华人今天顶礼膜拜的图腾的呢?大家都知道黄帝率“六兽”打败蚩尤,奠定中华文明根基的故事。实际上,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真地率“六兽”去打仗的,黄帝是当时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率领的当然是各部落,而“六兽”正是各部落的代称也即图腾,黄帝打败蚩尤后,各部落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原来的部落界限逐渐消失,各自图腾也即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而所谓的“龙”,正是融合各部落图腾形象后产生的一个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图腾。,“盖以华自诩,犹以夏自称,犹以中自勉。国于大地,必有与立。中也,华也,夏也,亦吾先民所啧啧自诩,斤斤自号,黾黾自勉,而

5、为文化之胚胎者。至于或称我为秦,或称我为汉,或称我为唐,穷本溯源,要皆人之称我,而非我所自字。故略而不论也。”陈登原中国文化史卷首叙意 “中庸调和哲学”弊端的集中体现: 1、矫枉过正 2、 模棱两可 3、 首鼠两端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真髓是“中节”:也即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事物应有的“度”(“节点”),而非绝对的中点。,史: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 “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 “ 中者,盛算之器也。算,与简策

6、本是一物,又皆为史之所执。则盛算之中,盖亦用以盛简。简之多者,自当编之为篇。若数在十简左右者,盛之于中,其用较便。” 王国维观堂集林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已。” 王国维观堂集林 “古帝王降生之神秘,容貌之非常,聪明之逾恒,皆可使古帝王之人格,与神相混。良以桀酋首出,非饰词无以动听;非假神无以威众。后之史人,取千年以前之传闻,记篝火狐鸣为实录,以致古之帝王,率含神之意味,即此故也。”陈登原中国文化史,“原人”是指:“原中国人(Proto Chinese)”,中国是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仅滇中

7、及邻近地区就从1500万年前至400万年前间的开远古猿、禄丰古猿、元谋古猿、保山古猿、蝴蝶古猿到270万年前的东方人到250万年的建始人到200万年前的巫山人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等等,还有后来从上百万年前到几十万年前到十万年前到几万年前到万年前到几千年前的古人类绵延不绝,脉络清晰,环环相扣,组成完整的人类进化链,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起源之所在。世界上迄今只有中华大地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没有缺环 瑞典人安特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河南仰韶遗址发现彩陶。安氏当时是中国北洋政府聘请的矿业顾问,从1914来华至1925离开,在中国待了十年,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安氏发现,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与中亚土库

8、曼斯坦的安诺及东南欧的特里波里等地的彩陶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制作时间上也在中亚与东南欧之后,故认为仰韶文化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由于安氏是以考古发掘的实证来说话,因此在中国文化界形成了具有很大冲击力的新一波西来说。,在距今6000年左右,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在甘青地区有齐家文化系统,在辽西地区有红山文化系统,在海岱地区有龙山文化系统,在长江中游地区有石家河文化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有良渚文化系统,在中原地区有仰韶文化系统。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明不断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文明。苏秉琦 反求诸已是古人重要的处事原则。古人讲:“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

9、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些话都是说一个道理:要人“敬己”,不但要“先敬人”,还要先“自重”。“敬人”和“自重”实际上是统一的。 “夏,中国之人也。从攵,从页,从臼。臼,两手;攵,两足也。”说文解字页( xi),人头。臼( j),两手,攵( su),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 可知化民成俗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最终旨归。 民俗必须是自古沿袭至

10、今的文化现象。如果古代曾经存在但早已失传的文化,没有沿袭至今,不能被称作民俗。如大家都知道的三国时蜀国臣相诸葛孔明发明的“孔明灯”,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沿袭,是重要民俗之一。但诸葛孔明制造出的用于搬运军需粮草的机械工具“木牛流马”却久已失传,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民俗”。,汉武帝兴建太学,是中国目前确知的最早大学,与西方文化中的“University”不同,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

11、赋役的特权。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为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礼记学记 “大学之法”四原则:预防、适时、循序、观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强调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这里的“知道”是动宾短语,与现代文中的“知道”不同,强调学习的目标是“道”。 “学不躐等”:礼记学记中的教学七原则之一。强调学习不能跨越其应有的阶段,应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礼记学记提出的重要观念。强调学生应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才能激发出主观能动性,才能易于有所成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12、,或失则止。”礼记学记 多:贪多好胜,不求甚解。少:孤陋寡闻。 易:浅尝辄止。止:畏难不前。 文化的四层结构由低到高,依次为: 物质文化层:典型代表: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层:典型代表:法律 行为文化层:典型代表:民俗 心态文化层:典型代表:文学艺术,清代科举考试层级简表,自下而上:生员、举人、贡士、进士。对应的考试为:县试(童试)、乡试(省会举行)、会试(首都)、殿试(皇帝亲试)。自隋唐至清末,为读书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成本低廉。考试形式疆化,内容呆板单一,流于形式。,书院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组织。发展基本脉络:始于唐,盛于宋元,复兴于明,延于清。 书院特点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书院最初只是

13、学术研究机关,后来逐渐成为教学机构。教学内容多与每一个时代的学术发展密切联系。比如南宋理学流行,书院就多讲授理学。明代王守仁等讲一种新的理学“心学”,于是书院也讲心学。到了清代,汉学与宋学对立,书院就重经学,讲考证。 2盛行“讲会”制度 提倡百家争鸣在南宋,朱熹和陆九渊代表两个不同的学派。淳熙二年(1175年),两派在鹅湖寺进行公开辩论。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去讲学,成为千古佳话。明代“讲会”之风更盛。王守仁和湛若水也代表两大学派,互相争辩。这种提倡自由争辩的讲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3在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一个书院著名学者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均可自由来听

14、,不受地域限制和其他任何限制。宋、明、清三代都是如此。,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宋、元、明、清一些大师提出了不少的读书原则。有的编制读书分年日程。有的把书院的课程分门别类,把每天的课程分成若干节。他们都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师决不提倡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出疑难,鼓励学生争辩,教学采用问难论辩式。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吕祖谦更提出求学贵创造,要自己独立钻研,各辟门径,不能落古人窠臼。总的精神是要学生不断有发明创造。 5师生待遇优厚 师生关系融洽 中

15、国教育素以尊师爱生为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在私人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书院属于私人教学的范畴,所以尊师爱生的传统容易得到体现,在官办学校中则十分困难。朱熹曾批评太学师生关系:“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他指出,其原因在于学校变成了“声利之场”,教学缺乏“德行道艺之实”。他自己身体力行,循循善诱,对学生有深厚感情。 在组织管理方面,书院也有特点,如管理机关比较精干,经费一般能独立自主等等。以师为尊,“师”尊于“官”,以师兼官(管理),阅读经典之法则:临文必敬 论古必恕,“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 “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

16、。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处地也。嗟乎!知德者鲜,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 “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阅读经典:“虚心”为上,“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