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022812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6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 22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解读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影响其 变化的因素。 (2)知道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我国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影响。 核心提炼 (1)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2)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3)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 响。 (4)改革开放后,科技成果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5)20 世纪末以来

2、,互联网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 衣:鸦片战争以后, “洋布” “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 新派人士的欢迎。 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社会习俗 时期变化特点 2 戊戌 变法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改 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城市变化 大,农村变 化小 辛亥革 命后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 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 和废

3、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 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 世纪 5070 年代)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 问题。 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 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 年至今) 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表现 衣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食1987 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 风尚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

4、分,注重环保、注重卫生、赈济 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教材补遗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时期历史背景表现 鸦片战 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洋货” 等大量 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 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 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 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 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辛亥革 命前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 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 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 3 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 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 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 市生活有保障,但农

5、民温 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革开 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 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 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 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 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 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 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知识点二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 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建唐胥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 “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19 世纪

6、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的垄断。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受铁路、公路 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 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4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 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 电报局。 (2)电话 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 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 数

7、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教材补遗 近代交通业的特点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 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 业, 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 设上, 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 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 知识点三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等。 (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 (3)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 红色中华 新华日 报

8、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 斗争。 (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 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 始起步。 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2)电视 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5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 3互联网的兴起 (1)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信息传

9、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 。 (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教材补遗 近代中国交通和通信事业发展的特点 (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 (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 (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知识结构 名师点睛 名师助学 全面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 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

10、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 构图解史(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二、三、四” 6 (2)近现代服饰变迁的阶段特点 名师助学 近现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 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精巧识记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 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 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 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构图

11、解史 (1)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7 构图解史 (1)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2)大众传媒的变迁 名师助学 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从政治上看,有外在影响和内在巨变两方面的原因。 外在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传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 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 内部原因: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2)从生产力角度上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思想观念。 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等高科技成果,为人们日 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汽车、

12、火车、 轮船的普及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 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 技术、 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都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上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8 探究点一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实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 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

13、,即便是内地甚至 某些乡村, 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原先的 “扬气” “今则竟曰洋气了” 。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史料二 近代礼仪的变化 史料三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 母的应该要晓得, 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 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 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 年 问题探究:据以上史料,概括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史料探究 史料 主旨 通过史料,探讨近代的社会生活变迁 提取 有效 信息 形成 正确 认识 (1)史料一中

14、“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反映 了西方生活方式伴随西方侵略传入中国,中国内地 或农村西方生活习俗已是相当普遍 (2)史料二图片反映了近代礼仪由跪拜礼到鞠躬礼, 再到握手礼,表面是一种礼仪的变迁,实质上反映 了中国社会由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 (3)史料三反映了从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经济基础的变化冲击了旧的习俗 9 史论归纳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影响 (1)特点 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 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 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水

15、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 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 文明的传入等。 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2)影响 政治上: 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精 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对点训练 角度一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1(2020四川省资阳市模拟)1920 年,上海政府发布布告,禁止“一切所穿 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摹仿异

16、式不伦不类” ,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 时髦争夸,成何体统。 ” “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照章 惩办。 ”该布告从侧面说明() A自由开放之风已渐入民间 B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破题关键 题干关键信息:时间 1920 年新文化运动后;上海政府的禁令恰 恰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由之风渐入民间。 解析 妇女西式服饰在上海比较流行,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观念发生了变 10 化,故 A 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关系不大,故 B 项错误;题干说明政府对妇女服饰表示不满,不能说明男尊女 卑观念的消除,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不满当时的衣着暴露,并不能说明政府 反对西方生活方式,该说法以偏概全,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2019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 1929 年由中华民国 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 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 遭受批判,1984 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A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