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41004102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惠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惠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惠州市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 史 2020.07本试卷 4 页,22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 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2、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怀疑古书对夏商周三代记载的真实性。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及释读,不仅有力地回应了疑古学者,还再一次印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对商代记载的准确性。这反映了 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 B.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极大争议性 C.文字史料都是真实可信的 D.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 2.西周以来,国家一切重要政治、社会要事仪式

3、都在太庙举行。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这一变化反映了,鲁国 A.封建治理体制确立 B.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 C.宗法制度逐渐解体 D.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 3.汉高祖二年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置为三老。”汉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赋役)”。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A.实行独尊儒术 B.注重基层教化 C.确立选官标准 D.推行重农抑商 4.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 述改制、加工, 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 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 反映了 A.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

4、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5.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 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 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 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 6.1718 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抱怨:“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 拽载,仍加鞭策。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加强 B.专制皇权强化 C.社会矛盾尖锐 D.军机大臣懒政 7.据学者统计,1861-1

5、900 年间,意识到并忧虑“中国变局”的士大夫不少于 37 位,而反 对西学并诉诸文字的士大夫是这个数字的 50-100 倍。这种现象反映了 A.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摒弃 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兴办洋务成为社会共识 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8.1901 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力 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 之为国。”其意在 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 C.提供反清革命理论 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 9.1932 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明确指示只有推翻国民党政府,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但在 193

6、5 年又要求中共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采取联合行动,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 族统一战线。这一转变 A.有利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 B. 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形成 C. 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D.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10.右图是发行于我国某个时期的系列邮票,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1.1969 年,尼克松发表关于越南战争的演说:“最最重 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充分运用我们巨大的外交智谋和威力。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河内, 而在北京和莫斯科。”以下可以验证尼克松判断的史实是 A.中美关系缓和 B.中

7、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苏关系恶化 D.美国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 12.罗马人对“法”的观念源于ius,即“法”被认为是关于善良与公正的艺术,所以罗马 共和国时期的立法者“都不意在创制新的法律,而只是陈述法律是什么及其始终是什么。” 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注重立法正义 B.维护民主共和 C.保障私有产权 D.忽视法律发展 13.1415 世纪,意大利的肖像画成为展现个人风采、追忆先人的媒介,世俗人员成为肖像 画表现的主体,绘画风格也独具个性、非常生动。这主要缘于 A. 专制王权的强大 B.宗教改革的推动 C.人文思想的影响 D.近代科学的兴起 14.19 世纪初,英国乡村中的裁缝铺逐渐消失,取

8、而代之的是城市里的成衣商店;靴匠不再 做鞋,人们购买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面包师的生意也被城里的面包房挤垮了。 这说明 A.交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 B.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D.工业革命加速全球化进程 15.1922 年,苏联全国公私零售商业(不包括小商贩)已达 47 万多家。为进一步恢复发展 经济,1923 年苏联诞生了零售商业信贷业务。但从 20 年代末苏联减少了对消费品生产的 投资,零售商业贷款开始萎缩,1935 年终止。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发展 C.工业化迫切需求下的调整 D.战后经济体制改革16.二战后,

9、共同体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这些共同体理念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关注在具体 问题领域内的联合,如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智慧共同体等;第二类则重视区域层面 的联合,如欧洲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和加勒比共同体等。“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反映了 A.区域集团化放缓 B.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全球化进程加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其中 17、18、19 为必做题。第 17 题 14 分, 第 18 题 14 分,第 19 题 12 分。20、21、22 题为选做题,每题 12 分,从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 20 题计分 12 分。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

10、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北方匈奴的侵扰, 国家安危犹在。贾谊向汉文帝上论积贮疏,引述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来说明贮粮的 重要性,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并建议“驱民 而归之农”,从而“富安天下”。 摘自 吴慧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由于人口的膨胀,清朝粮食危机日益严重,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国家 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常平仓是清代最为重要和普 遍的官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卖出粮食),秋冬籴还(买入粮 食),平价生息,凶

11、岁则按数给散贫户”。为确保常平仓在灾荒中有效发挥作用,清朝廷多 次进行全国性的清仓查库。此外,还有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创建的社仓、义仓,分布于广大乡 村和市镇。 摘编自 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谊粮食安全思想产生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影响。(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8 世纪以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国家模式已经成为整个西欧乃至整 个近现代世界典型和主要的国家形式。19 世纪中叶以后,清王朝试图将传统的“天下中国” 概念调整为近代民族国家,但并不成功,部分边

12、疆民族出现游离之态。二十世纪后,革命派 从推翻清朝“满族”统治出发,结合传统的华夷观和西方的民族建国理论,提出“十八省汉 族建国理论”;而立宪派认识到了革命派建国理论的缺陷,遂提出“建立多民族的近代民族 国家”理论。 摘编自冯建勇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之历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观念,制 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步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民主改 革、社会主义改造,平定叛乱,巩固新疆、西藏边防,为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郭溪土新中国头十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13、知识,概括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构建民族国家理论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民族政策的影响。(6 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中世纪近代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 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 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

14、仍存于国家。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历史一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 分) 材料 针对传统官学有名无实的现状和科举取士仅凭试卷定弃取的弊端,熙宁四年(1071), 王安石在太学推行“三舍法”,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长期的、系统的考察制度来培养选 拔人才。1072 年,王安石主编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1079 年正式形成学 令公布。“三舍法”规定:太学生员分为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