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2020年8月).doc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0986156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2020年8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2020年8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2020年8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2020年8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2020年8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2020年8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2020年8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冀人版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一一、选择题1.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位皇帝是( )A.秦始皇B.孝文帝C.隋文帝D.隋炀帝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反映了唐太宗( )A善于用人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D勤政爱民3.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发生在( )A.唐高祖统治时 B.唐太宗统治时 C.武则天统治时 D.唐玄宗统治前期 4.下列成语与科举制有关的是( )A纨绔子弟 B衣锦还乡 C滥竽充数 D学以致用5如果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

2、国新疆地区的历史,首先查阅( )A大唐西域记 B金刚经 C资治通鉴 D西游记6.唐朝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推动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农业生产的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7.促使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善于用人 B励精图治 C隋亡之鉴 D从谏如流8“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描述了( )A契丹族的生活B女真族的生活C汉族的生活D匈奴族的生活9.“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其中“匈奴”指(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10.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鲸”,这是因为

3、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民间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开始于(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11百子嬉春图中的“春”所指的节日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D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12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是( )元 金 秦 清A B C D 13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是( )A印刷术B造纸术C指南针D火药14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通过它我们可以( )A查阅孔子的详细生平事迹B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状况C查找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D了解临潼兵马

4、俑的发掘情况15.“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的言论出自( )A汉高祖刘邦 B唐高祖李渊 C明太祖朱元璋 D明成祖朱棣1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霞飘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描述的史实是( )A戚继光抗倭 B文天祥抗元 C郑和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17.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当时的思想界陷入沉闷气氛中。其出现主要是由于(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C文字狱的盛行 D军机处的设立18.小明准备策划一个历史图片展,下面是他搜集的三则图片,如果要为这组图片设置一个标题的话,

5、应是( )A治国有方的理国明君 B忠心卫国的爱国将领 C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D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19.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官员是( )A.宣政院、伊犁将军 B.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C.宣政院、驻藏大臣 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20.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在中轴线上有一最高大的建筑,是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的场所。这一建筑是( )A.太和殿 B.含元殿C.交泰殿 D.大成殿21.小明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业生产的历史小论文,他要查阅的著作是( )A.史记 B.天工开物

6、C.本草纲目 D.三国演义22.某部小说有如下描写:唐三藏,战战兢兢,滴泪难言;猪八戒,絮絮叨叨,心中抱怨;沙和尚,囊馕突突,意下踌躇;孙行者,笑嘻嘻,要施手段。该小说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23.“康乾盛世”中潜伏的危机反映在乾隆中期以后,其表现是( ) A.实行八股取土 B.大兴文字狱C.设立军机处 D.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败坏24.学了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其中最能概括该时期特征的是(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25.下列措施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有( ) 科举制的创立 焚书坑儒 八股取士 文字狱 闭关政策A. B.

7、 C. D.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门)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怀抱)粮。 新唐书材料二 (同年,太宗)猎狩于鹿苑,见野人多蓝(褴)缕,遣侍中王赈赐贫人。 册府元龟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1)材料一、三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样社会状况? (2)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两种不同社会状况?它们是否矛盾? (3)据材料和问题,你怎样评价中国古代的盛世局面?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方学者亚布说道:“罗盘针是中国最重要的发明,它放开了我们的眼界,引导我们走向世界。我们近代

8、的世界观的形成,全靠深入外邦文化的精神,只有罗盘针的发明,才能够帮助我们到这种境界。” 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的影响材料二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制造主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2)据材料一说说亚布是怎样评价我国的指南针? (3)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对我国三大发明的评价。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

9、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史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本书,借此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材料二 “把红楼梦当历史读,这是读小说的一个重要视角,一个高明的视角,马克思主义者读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尤其不能忽视这个视角。”以上两则材料均为毛泽东语(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怎样评价资治通鉴的?(2)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读红楼梦的“重要视角”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读上述两部书的益处。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外之间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武力冲突的一面。 材料二 当世界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变时,大清王朝的统治者却对“天朝”的地大物博

10、极尽夸张之词,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1)举例说明材料一中描述的中外关系。(2)材料二致使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了什么结果?从中能得到什么教训? 冀人版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二一、选择题1.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反映了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 )A灌溉 B泄洪 C运输 D饮水2.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其反映的社会现象最早出现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3.“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统治者( )A重用贤臣 B励精图治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4. 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最大的特点是( )A

11、使臣互往通好 B以佛教为纽带C技术交流 D民间商贸往来5.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东瀛”指( )A.朝鲜 B.日本 C.越南 D.天竺6.下列有关搭配错误的是( )A赵州桥李春 B李白诗仙C阎立本画圣 D杜甫诗圣7.“主明臣直”,在下列君臣身上表现最为充分的是( )A唐太宗魏征 B武则天狄仁杰 C唐玄宗姚崇 D朱元璋胡惟庸8.苏轼说,“今国所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二虏”指( )A.党项 女真族 B.契丹 女真族C.党项 契丹族 D.蒙古 女真族9.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是( )融合、交流为主 由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新的少数民族开始形成 民族政权纷纷仿效中原王朝A B C D10.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A.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 B.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C.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 D.“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11.“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1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元朝时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