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679380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纲导读】 (1)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回顾】,自秦朝起形成了什么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考点回顾】,试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从汉至清历代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明太祖朱元璋)被废。即君主专制

2、不断强化 地方服从中央,并日益依附中央。即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措施: 中央集权的加强: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从汉至清中央集权的加强:,1、西汉: 2、元朝:行省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背景: 措施: 结果:,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设置: 权力: 作用:,【考点回顾】,【经典例题1】“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D,【经典例题2】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

4、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南岭,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目的 A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扩大统治区域,A,二、君主专制的加强:,1、隋唐:三省六部制 2、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3、清:,职权: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 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 尚书省(掌执行,下设六部),废丞相原因: 设内阁过程: 设内阁评价:,认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

5、问 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授予内阁票拟权 大权尽归内阁,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与支持,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问题导思:宰相制和内阁制的异同,相同点: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二、君主专制的加强:,1、隋唐:三省六部制 2、明:废丞相、设内阁 3、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办理西北军务。 简、速、密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

6、,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最初目的: 特点: 军机大臣的职权: 影响:,问题导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积极:,消极:,政治:容易形成暴政并导致政治腐败。 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 文化:形成文化专制,束缚民主思想发展。 总体: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落后西方、受其欺凌的主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外来侵略。 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兴建大型工程,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清以前,积极作用为主;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经典例题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

7、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冶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D,【经典例题4】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在于 A相权的一分为三 B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 C皇权的至高无上 D权力的制约,B,【经典例题5】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

8、争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中央权力的进一步集中,A,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以来:,过程: 特点: 意义:,察举制(孝廉) 九品中正制(门第) 科举制(才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从而将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思考:选

9、官制度的演变趋势?,选拔标准: 选拔形式: 选拔趋势:,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经典例题6】范进,“杯具”还是“洗具”?QQ新闻网认为范进在此制度下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该制度是 A封邦建国制 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D,【经典例题7】 每到高考临近,社会上总会出现一些拿高考类比科举的声音,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的科举制确实有某些形式上的相似之处。这里的“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主要指的是 A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

10、容 B以考试为选拔方式,追求公平、公正 C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 D侧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B,【材料解析】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11、。(7分),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