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章9世纪与历史语言学幻灯片课件

yulij****032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27KB
约59页
文档ID:140117022
三章9世纪与历史语言学幻灯片课件_第1页
1/59

第三章 19世纪与历史语言学,,一、早期历史语言学 二、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 三、洪堡特和施莱歇 四、关于元音交替的研究 五、新语法学派,前言:十九世纪有划时代意义,1、社会变革的100年和科学文化大发展的100年 2、随着社会巨大变革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思想空前活跃 3、总的方向:向科学化、非宗教化、理性化方向发展 4、人类对语言的观察和研究,深受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 5、理论上,讨论语言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问题 6、语言历史方面,发现了大量的现象以证明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提出始源语(parent language)的观点,划出语言谱系 7、十九世纪,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统治地位并空前发展第一节早期历史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是语言学一分支,主要研究某一种语言或各种语言的发展史,也称为“历时语言学” 19世纪,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是通过比较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在语音、词形、屈折变化、语法结构上的相同特点,来建立语言族系,如拉丁语系、罗曼语系、日耳曼语系等并对这些语系的始源语做出假设,如原始印欧语历史语言学的大量工作是在19世纪做的,但之前已经有学者开始观察研究。

一、但丁论俗语 不同方言来自一种共同语言;不同语言始源于一种共同母语 但丁划分三个欧洲语系:日耳曼语系(北方)、拉丁语系(南方)、 希腊语系(欧亚接壤地带) 但丁的分类方法,像现在的二分法:选一个词意,比较各种语言 表达这个意思所用的词,不过但丁的分类最终归结到圣经通天塔 故事,说世界上第一语言是希伯来语 二、关于语言族系,斯卡利杰Scaliger(1540-1609)批判两条谬论: (一)希腊语与拉丁语是线性关系,说拉丁语从希腊语演变而来; (二)一切语言都来自希伯来语三、17世纪末两位 瑞典学者对历史语言学的贡献 (一)斯田赫姆列出拉丁语和哥特语“有”的各人称的词尾变化,认定这两种语言联系密切,一定有同一始源语 (二)雅杰认为,远古时代,由于欧亚的移民活动,语言开始传播,产生了“女儿语”(daughter language),结果就出现了波斯语、希腊语、罗曼语、斯拉夫语、凯尔特语、哥特语和日耳曼语,而其“母语”则已消失无踪四、莱布尼茨的语言学理论 首先,他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感官所得到的,也不是生来就一清二楚的,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的心中 其次,他极力主张研究词源,编写各种语言的语法,词典,语言地图。

尤其鼓励俄国人调查俄国境内的非欧洲语言,搜集其词汇和文字记录他认为,词形和词汇是探索语言之间的历史关系的重要依据五、阿迪龙的米特里德 它把主祷文用五百种语言和方言表达出来阿迪龙的工作正处于两个时期交界之际,在此之前只是对语言历史的猜测,材料收集不全,研究不甚系统;在此之后开始了语言的分类和谱系的划分,其工作深入而系统阿迪龙的分类方法遵照了区域远近的原则,因而把希腊语和拉丁语归为一个族系但他确实指出,有大量证据表明,梵语与欧洲的主要语言有着历史的亲属关系六、1786年语言学史划时代意义的年份 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1746-1794)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宣读了著名论文,一举确定梵语与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的历史亲缘关系 后来有人评论道:“对梵语的了解产生了革命性的结果,学者们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外,出乎意料地碰到了第三种古典语言 琼斯的发现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 研究梵语的两大意义:第一,梵语与欧洲语言的比较是比较语言学的第一阶段;第二,欧洲人接触梵语后立刻发现其伟大成就,对欧洲语言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世纪初为语言的历史比较打下基础的学者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用大量丰富的语言材料一扫弥漫18世纪的理论空谈,并且将当时科学研究中先进的历史和比较的方法用于语言研究,而他们的研究成果又都自觉地与印欧语的谱系关系这一时代理念相联系。

19世纪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发展三阶段:,,初始阶段:拉斯克格里姆,第二阶段:洪堡特和施莱歇尔,第三阶段:新语法学派,第二节 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初始阶段),丹麦语言学家R.K.拉斯克(Rask)和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Grimn)、 博普(Bopp) 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共同创建了历史 比较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 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 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一门学科十 九世纪它就广泛地应用于印欧语的语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奠基人 是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Grimn)、博普(Bopp)和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 (Rask)一、 R.K.拉斯克(Rask) (一)丹麦学者,历史语言学创始人之一 (二)1814,拉斯克向丹麦科学院递交一篇参赛论文试论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或冰岛语的起源,论文虽没有指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最可能的始源语是什么,但拉斯克对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目的有卓越论述,因而获奖三)拉斯克首先提出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 必须有条理地研究一种语言的总体结构,不可只挑选几个 细节或词汇,来与另一种语言相比从而找出类似现象。

不应过 于注重词汇的统一性,更重要的是语法上的统一性,因为无论 一种语言借用多少词汇,其语法结构很少受到外部语言的影 响;语言的统一性也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的重要手段 如果两种语言存在共同的最重要、最具体、最不可缺少的 词,就属于同一语支;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存在这种统一性, 而且这种统一现象很多,从而可以制定出字母(即语音)变换 的规则,那么这两种语言就存在根本的亲属关系;如果曲折变 化和语言结构相互一致的话,更是如此四) 拉斯克的论文在历史上第一次这样明确地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可惜论文是用丹麦文撰写的如果该论文用德语或法语发表,拉斯克也许被认为现代语言学鼻祖 格里姆继承和发展了拉斯克的理论与发现二、 格里姆(Grimm):德国杰出学者(1785-1863),(一)1819发表德语语法第一卷 1、是一部日耳曼语言的比较语法 2、在前言中他强调,他是描写语言,而不是为语言做任何规定自己从母亲那里怎么学的语言,就应怎样使用语言 3、修订前言中他更明确指出:对语言事实不应有任何偏见对语法 中存在普遍逻辑的说法,他十分反感,因为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观 察对语言的观察是语言科学的灵魂。

由于拉斯克的影响,格里姆认识到语音在历史语言研究中的重要 地位当时的学者不会区分字母和语音,所以他把语音一章命名为 “字母的研究”(Study of Letters)他对日耳曼语的文字记载进行 了细致比较当然,格里姆摆脱不了时代特征的影响,他对语言历史 的推断多少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二)1822年发表德语语法第二版 1、格里姆定律:系统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之间辅音 的一致性(correspondences)后来,这种一致性被称作“格 里姆定律”(Grimms Law)其实这些发现全是拉斯克的功 劳,格里姆的贡献只是提出了解释这种音变的理论格里姆定律包括三个重要方面: A对应规律 梵语的浊送气塞音(bh-,dh-,gh-),对应希腊语的清送气 塞音(ph-,th-,kh-),对应拉丁语的擦音(f-,f-,h-),对应 日耳曼语的浊塞音(英文的b-,d-,g-) 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浊塞音(b-,d-,g-),对应日耳曼 语的清塞音(英语的p-,t-,k-) 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清塞音(p-,t-,k-),对应日耳曼 语的擦音(英语的f-,th-,h-) B塞音 原始印欧语原有三套塞音: (1)清不送气塞音(相当于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全清); (2)浊不送气塞音(相当于全浊) ; (3)浊送气塞音。

在这种构拟系统中,没有清送气塞音(次清),因为这些塞音只 出现在梵语里,而大部分是拟声词,借词或者某种特殊因变而来的, 原来没有这套塞音C语音演变 梵语保留了原始的发音 希腊语的浊送气塞音清化了,变成清送气塞音,不送气塞音 不变 拉丁语的浊送气塞音变成擦音,不送气塞音不变但发生最 明显的变化是日尔曼语族和亚美尼亚语,这些语言和印欧语的对 应规律相当复杂 格里姆定律的优点: 第一次发现了音变之中有规律可寻,不像从前那样杂乱无章, 而且他还把不同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这对后 来的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格里姆定律的缺点: 印欧语中的在日尔曼语中变成了,而没有变成2、格里姆创造“音变”(Lautverschiebung)这个术语 他不仅研究日耳曼语与印欧语之间的关系,也研究高地德语 的语音变化,其第一种变化又叫“第一音变”或“日耳曼语 音变”;第二种变化又叫“第二音变”或“高地德语音” 格里姆把动词中浊塞音与清摩擦音的互换称作“语法变化”格里姆研究两次音变之后发现其中有条根本的原则在起作用, 这条原则可以把两种音变过程有机联系起来格里姆用“旋转”来解 释这一过程,从印欧语到日耳曼语,三组辅音都旋转了一个阶段: 清塞音变成摩擦音(p,tf,,x),摩擦音变成浊塞音 (f,,xb,d.g),浊塞音变成清塞音(b,d.gp,t)。

格里姆的这种“旋转”理论虽不十分准确,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发 现了音变之中有规律可寻,不像从前认为的那样杂乱无章,而且他 还把不同的变化看成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这对后来的历史 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三、维尔纳定律,产生:维尔纳在读德国学者葆朴的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哥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一书时发现梵语的一个t,在日耳曼语和高地德语里有两种变化,这是重音位置在起作用因此,维尔纳于1875年用德语写成第一次音变的一个例外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这一组例外 他说每当重音落在词根音节上,印欧语的p,t,k,就变成日耳曼语的f,x,;如果重音落在其他音节上,它们在日耳曼语中就变成b,d,g他通过举例证明p,t,k在日耳曼语中的变化只不过是清摩擦音与浊摩擦音之间的变化,不像格里姆所说的是摩擦音与塞擦音之间的变化这一发现被后来学者称为“维尔纳定律” 意义:维尔纳的发现在年青一代比较语言学家所谓新语法学家中间激起了极大的热情因为它为新语法学家们所追求的无例外的音变规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第三节 洪堡特与施莱歇,一、简介洪堡特: 洪堡特(17671835)德国学者,他的学术活动涉及到哲 学、文学、美学、历史、古典文化等人文领域和人类学、经济 学等当时新兴的人文科学,也涉及到生物、生理、解剖、心 理、地质等自然科学。

在政治学、美学、史学、教育学等领域 均有诸多创获,但在语言学方面他下力最勤,著述最多,最著 名的是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 他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是“十九世纪普通 语言学问题方面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是“欧洲最早开始对 世界各地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也是“西方 第一个从普通语言学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汉语特点的语言学者”,更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二、洪堡特的贡献: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洪堡特是最早想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的学者之一与现代语言观不 同,洪堡特并不满足于将语言仅仅看成是言语活动中词和规则的总和在 他看来,通常所理解的语言是抽象的、一般的、完整的,而真实的语言只 存在于实际发生的、个别的、不完整的言语之中换言之,语言是言语活 动中词与规则的总和,是言语作品的总和,更是言语活动本身 (二)语言的创造性 语言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 人脑有天生创造语言的能力语言是讲话者产生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类大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儿童就不可能在语言环境 中自然而然地(非正式教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