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021496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总想找一个恰当的字眼来形容语文课的风采,始终无法如愿以偿,很久之后才觉得也许用“语文味”形容更合适些。 “语文味”最早是程少堂先生提出的,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性质,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语文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应该说,“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抛弃功利化的思想,还原语文课堂的本色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碰撞,

2、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渗透,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源泉,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多维语文素养,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高中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那么,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中该如何突出语文味呢?一、语文味是教师精妙的语言要使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教师的素养是第一要素。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师首先要做个读书人,使自己成为“活的书”。有同事说“你要是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学

3、生不喜欢语文课都难”,这恰恰说明了教师的语言魅力。即使是文言文课堂,也需要教师精美的语言解难答疑。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业务素质的体现,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教师教学时做到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时惟妙惟肖,如临其境;抒情时声情并茂,沁人肺腑;说明时简洁明了,层次分明;议论时一针见血,深刻有力,那么学生就能接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嗅其味的巨大美感,学生能不喜欢文言文吗?二、语文味是教师深情的朗读语文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词语妙用,激发学生想象力,将语言文字创设的优美意境展示出来,给学生声临其境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体现语文味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没有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就

4、无法进入情感体验,更无法达到审美境界。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教师还是要做到示范朗读,通过富有文言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对浅显的文言文理解也就更透彻了。对文章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听到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后会不由自主的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探究的欲望。如果再给学生以有效的朗读指导,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学生尝试朗读后,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加深刻,课堂自然就有了语文味。三、语文味是教师激情的演讲高中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留下的精品,不仅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着东方文明的艺术魅力。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魅力,品味精华是

5、不够的,还需要美讲,讲出文章的文化特性,讲出文章的精髓,讲出文章的言外之旨。反过来,学生的文化积淀够不够,文化品位高不高,志趣雅不雅,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讲解美不美。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分析孟子仁政思想时教师就可以激情的演讲,做到了勾连现实,古为今用,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孟子认为,国君如能施行仁政,减税宽刑,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零八年的汶川大地震、冻灾害、农民农业税的免除中国共产党是爱人民的政党。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演讲中感受党的温暖,感受语文课的魅力。四、语文味是师生心灵的对白当下,很多老师也意识到文言文教学汲取文言文

6、中思想的精华,传承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又过于强调文言文中的“文”,经常把文言文上成思想教育课,缺乏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课堂中师生的精彩对白就是语文味。曾经听过一堂赤壁赋的公开课,有一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苏轼写月的诗文有很多,如明月几时有,一尊还酹江月,读一读课文,找出写月的句子,就其中的一句阐述你的理解。”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逐渐进入了研读文本的状态,之后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有学生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出了月亮光照水面的美景。月徘徊其实是的心在徘徊。在这被贬的黄州,只有月亮是他唯一的知己、倾述对象,从这徘徊可以看出淡淡的哀愁。”有学生答:“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希望自己与月亮长久地在一起。这是苏轼的一种幻想,是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教师对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补充,学生发言更积极了。这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对“月”的理解的过程就是逐渐走进文本的过程,学生对“月”逐层深入地理解也就是对文本逐渐深入地理解。这样的对白,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对话,自主地读出的情感,课堂自然就有了语文味。还给高中语文课堂语文味!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杯陈年佳酿,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缕清和的阳光,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段精彩人生的演绎,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曲成长的交响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