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和择优录取与年龄限制的运作机制.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887420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竞争和择优录取与年龄限制的运作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竞争和择优录取与年龄限制的运作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竞争和择优录取与年龄限制的运作机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竞争和择优录取与年龄限制的运作机制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劳动力市场招聘限制探究【第一章】招聘限制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绪论【第二章】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界定【第三章】年龄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第四章】竞争和择优录取与年龄限制的运作机制【第五章】招聘年龄限制的微观基础【第六章】从一般均衡视角看就业年龄限制的影响【第七章】政府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和政策建议【结论/参考文献】招聘市场中的限制条件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第4章 竞争和择优录取与年龄限制的运作机制4.1 竞争的本质和择优录取本文所有提到的雇主,如无特殊说明,都是指竞争的雇主。完全竞争的雇主不容易找,传统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民营企

2、业,外资企业,大部分国有企业可以近似的认为是竞争的雇主,而政府,一些垄断行业如交通,能源,等部门是缺乏竞争的雇主。事实上,竞争无处不在,关键是对竞争怎样理解。其实,换个角度看,政府,垄断部门也有激烈的竞争。同级政府之间有上级的评价考核,因此要攀比政绩。拿省级政府来说,要比经济增长,比基础设施,比招商引资,比社会事业,比安全生产,比环境治理,还要比“三讲”,比“先进性”,比“八荣八耻”,政府工作人员并不轻松,招聘公务员要选能力强的,限制多一点无可厚非。在计划体制下,竞争也无处不在。权力斗争、走后门、论资排辈、等级特权都是竞争,只不过形式各不相同。一党执政,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也不是没有竞争,国民党

3、到台湾后很长时间一党独大,后来竞争不过民进党,丢失政权,才想起整党。高等院校,被称作象牙塔,也充满竞争。计划体制时期争级别,争指标,争预算。现在竞争压力更大,生源要抢,教学要比,就业要挤,招聘教师和行政后勤人员当然要招能干的。同在高校工作,教师不坐班,行政人员坐班,是否教师更清闲呢,也不一定。在竞争压力下,教师课余时间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备课,发表论文,晋职称,不一定比行政人员轻松。看到教师不上课不来,只是看到表面现象。传统的垄断部门,民航、铁路、公路、水运之间也有竞争,铁路卧铺要提价不能不参考机票价格,而在中短途客货运,铁路和公路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现在还说铁路是垄断就有些牵强。攀比、比赛、

4、竞赛、竞争是同义词,在由自利个体组成的群体中,竞争无处不在。不论在人类社会,还是动物世界,不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论是政党机关还是企业事业,不论是国有国营还是国有民营或者完全私有,也不管是寡头垄断还是完全垄断,都处于竞争的压力之中,搞得不好就会被取代,包括人员被取代。拿法院来说,由于实行管辖权制度,打官司找哪家法院一般来说是不能选择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法院是完全垄断的。相对于在市场上找饭吃的企业来说,法院是好单位,好单位就会有很多人争着进入,任何在职者都有被取代的可能。院长既有可能被内部的竞争者取代,也有可能被外面的竞争者取代,院长处于竞争压力之下。同理,院长以下的所有人都面临竞争。每个

5、人都面临竞争的组织,在招聘时通过各种限制优中选优,是可以理解的,不一定是歧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的播出权虽然是完全垄断的,但作为各专业领域的最高舞台,其采访、编辑、播音人员的高度竞争是可以想象的,播音员出一次大错就会被撤换,有的虽几十年没换,那也是在和潜在竞争者无时无刻不在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结果,并不是不存在竞争。一些经济学教科书在谈到垄断时,说没有竞争,实际上,垄断只不过是压制了产品市场形式的竞争,但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竞争,例如,人员的竞争,人们进行夺取垄断权的竞争。既有研究认为,歧视是奢侈品,只有垄断组织才买得起,竞争的组织没有财力购买歧视。具有歧视性偏好的企业多半是那些具有一定程度

6、垄断力量的企业,它们的产品价格很可能是由某一公共部门规定的,因此它们既有机会也有动力去追求其效用最大化。许多研究证据表明:在管制性、垄断性的产品市场上,歧视现象更为明显1.垄断行业对求职者限制较多,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是垄断而有实力购买歧视,相反,是竞争让他们擦亮眼睛。挑三拣四不是因为缺乏竞争,恰恰是因为竞争压力迫使他们要择优录取,就这一点来说,垄断行业与竞争性企业没有本质的不同。垄断行业即使买得起歧视,也不一定有购买歧视的意愿,如果垄断行业购买了歧视,择劣汰优,丧失了竞争力,也要被取代。与其说垄断产生歧视动机,还不如说垄断提供财力支持了这一点动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考察垄断的目的与传统的视角不尽

7、相同。传统考察垄断重点在资源配置的效率,而这里只是想说明,各种组织,包括传统认为是垄断的行业,都处于竞争之中,是激烈竞争迫使雇主在招聘过程中择优录取,进而强化各种限制。后面还要详述择优录取和强化限制的因果关系。4.2 年龄限制在招聘中的运作机制4.2.1 年龄限制的合理性与劳动力市场的效率雇主考察年龄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雇主考察的是年龄所隐含的生产率信息。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当然希望尽可能多的了解求职者的生产率信息,但是必须要花很大的成本去考察,尽管现代的招聘甄选手段日益完善,也只是对求职者的劳动生产率大致的测度,有时需要借助年龄对求职者的劳动生产率作进一步判断。先举一个例子。比如招搬运工,雇

8、主只考察体力,且只雇一年,因而不必考虑退休问题。有两个候选人,一个 25 岁,一个 45 岁。45 岁的体力均值低于25 岁的体力均值是雇主和候选人的共同知识,经过某种测验,两人得分相同,雇主录取 25 岁的,是以年龄取人,但不一定是歧视。任何测验都是对人力资本的近似考察,总存在(误差导致的)风险(误差),雇主真正想知道的是两人的真实体力,但办不到,只能以测试分数近似代替,现测试分数相同,是否两人的真实体力就相同呢?根据概率论知识及前面的假设,在体力在不同年龄人群分布不确定的条件下,分数相同,25 岁的真实体力大于 45 岁的概率严格大于 50%,同理,若要确认两人的真实体力相同,必须 45

9、岁的分数严格高于 25 的分数( 高多少取决于 25 岁体力均值和 45 岁体力均值的差和测量的效度)。或者说,随机抽取一个 30 岁的男性和一个 60 岁的男性拔河,30 岁的人不一定能赢,但若随机抽取 100 个 30 岁的男性放一边,再随机抽取 100 个 60 岁的男性放另一边,拔河,30 岁一边胜的概率接近百分之百。现在改变规则,不随机抽取,而是选取 200 个测试分数都相同的候选人,30 岁和 60 岁各 100 人,100 个 30 岁的放一组,100 个 60 岁的放另一组,然后拔河。如果测试的效度为 1,则两边难分胜负,如果测试的效度小于 1,则 30岁一边获胜的概率严格大。

10、事实上,雇主明白,世界上没有完全有效的测试,所以当测试分数相同时,要借助年龄提高筛选的精度。根据大数定律,筛选量越大,越能体现出“以年龄辅助取人”的科学性。由于除了真实劳动生产率之外的一切指标都是委托量(proxy),因此,雇主不相信简历上写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甚至不完全相信测试的结果都是正常的,任何委托量都是近似的度量。试用期制度,合约期缩短,就是为了降低雇主“看走眼”造成的损失。有相当多的研究对雇主“以年龄取人”的做法提出批评1451931.认为,以年龄这种“莫须有”的借口拒优秀人才于门外,是浪费人才,是劳动力市场无效率的表现。近年来,在国内的招聘启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年龄限制,

11、比如招文秘,一般要求是女性,年龄在 30 岁以下;招部门经理一般都要求年龄在 35岁以下,高新技术企业招聘雇员时一般规定年龄在 35 岁以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要求年龄在 45 岁以下。35 岁,45 岁,这些人为设置的年龄“门槛”把许多合格人才拒之门外。因此,在人才短缺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竟然出现了将大量 45 岁甚至 35 岁以上的、经验丰富的合格人才排除在许多企业招聘录用标准之外的奇怪现象。1经验丰富的合格人才被拒之门外的情况,在今天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经常发生的,一点也不奇怪,也不一定是无效率。司空见惯的现象,怎么会“奇怪”呢。有没有效率也不能只看优秀人才有多少被拒之门外,还要看被录取的是

12、否比被拒绝的更优秀。人事经理关注的只能是录取的是不是优秀的,而不是有多少优秀人才被拒门外,只要录取的比淘汰的更优秀,那就是有效率的。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是优秀人才相对过剩的结果,优秀人才多于招聘的人数,有些优秀人才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优秀只是相对概念,比较之下才有意义,优秀人才多于市场需要,优秀二字也要打折扣。劳动力市场如竞技赛场,往往只取前三名,第四名以后未必不优秀,但在竞技场,比的不是谁优秀,而是比较之下谁更优秀。另外,雇主觉得录取的优秀,被拒的觉得自己也优秀,以谁的判断为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谁有市场势力就以谁为准。在竞争激烈时,往往一点点差别就决定胜败,在劳动力市场,这一点

13、点差别可能是年龄,相貌,学历,甚至籍贯,户口,血型,姓氏,口音等。某公司优先考虑住得离公司近的求职者,表明“离公司近”这一属性和生产率相关。离公司近,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少,会节省精力或具有别的便利条件。某公司人事经理说,公司同一批招进来的人,最后离公司远的离职率明显高于离公司近的,理由多是上下班花在路上就要几个小时,时间长了,身体吃不消。实际上,在离公司距离这一指标上,远和近的竞争力是不同的。只要雇主关注的属性,就会形成这一属性的市场,雇主要得到它,就得为它支付一个价格。有时雇主会强调微不足道的属性,往往被认为是吹毛求疵,实际上,有可能这一属性在雇主看来和生产率有关,而局外人不一定清楚。在

14、北京,保险公司招聘底层业务员,一般要求有北京户口,因为对底层业务员来说,一定的人脉是初级业务员必须的,但对高级保险业务员,这一要求有放松。这里,户口成为判断是否有客户资源的一个替代指标,只是近似的替代,而如果一个人虽有北京户口,却是近年分配的大学生,应聘成功的概率会大减,因为雇主考察户口,关注的却是人脉,有户口,没有人脉,当然不行。出纳员对户口也有要求,原因是,本地户口可以增强可靠性,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但若有本地人担保,户口可以放宽,可见雇主关注的不是户口,而是户口背后隐含的可靠性。还有些岗位反而不欢迎北京人,认为不能吃辛苦。这里几个例子都把户口列入参考,不是对户口本身有什么好恶,而是对户口背

15、后和生产率有关的信息感兴趣。因此,考察户口是有道理的,不应反对。只要雇主是择优录取,就是有效率的。至于什么是优,年轻为优,还是年长为优,则因岗位而异,但没有人比雇主更清楚。即便有第三方比雇主更清楚,也是以雇主的判断为准,除非第三方承担后果,否则判断就是不可信的。如果雇主错把劣的当成优的录取,造成损失由雇主自己承担,因此,在竞争的市场上,雇主有激励对求职者的真实劳动生产率进行考察,因为在商品异质性条件下,对商品质量进行考核是有价值的34.如果自己不懂,可以求助专家,如果不知道自己不懂,那就等待市场的惩罚。要是政府认为雇主的做法欠妥,而出手干涉,那失败的损失谁负责。4.2.2 年龄限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与信号甄别机制一般情况下,年龄只是在其它方面不足以区分求职者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