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 罪,,犯罪,第1节现代犯罪社会学理论流派() 第2节现代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第3节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流派() 第4节犯罪与精神分析理论流派 (Psychoanalysb and Criminility)() 第5节学习理论与犯罪(Learning Theory)() 第6节标志论(Labeling)() 第7节警察科学中的犯罪研究() 第7节犯罪学中与警察相关的研究(),第1节现代犯罪社会学理论流派,犯罪社会学理论,是英国与美国警察科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与组成部分传统犯罪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张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犯罪,认为犯罪由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所决定,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现代犯罪社会学理论,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参考,本章从第三节到第八节主要参考了 犯罪学与犯罪,哈禄德著,南卡诺里那州、1987版 犯罪学理论、佛郎克P威廉姆著 犯罪学辞典,张于路等编,湖北辞书出版,1989年版 犯罪学辞典,鲁特来者著编,伦敦,1983年版 还有王大伟在英国学习犯罪学理论的笔记社会混乱论、不同社会组织论、文化冲突论、亚文化论以及社会反常状态论。
一、社会混乱论(Social Disorganixation),社会混乱论是现代犯罪社会理论流派之一,又称为“社会瓦解论”英文“Disorganixation”含义为:组织的瓦解其理论的核心为:产业革命、人口移动和城市化削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社会对人的控制,产生社会混乱与个人混乱,从而导致犯罪上升该理论有助于警察了解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是西方第四次警务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在解释犯罪成因的各派理论中,社会混乱论独占鳌头这派理论的产生可从早期犯罪学家的著作中找到一些踪迹如泰尼、达克海姆等诸位先人,他们都对从乡村农业社会到城市工业社会的天翻地覆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犯罪高潮给予莫大关心,并试图寻找两者之间的因果一)社会混乱 社会混乱论假设:从某种程度上说旧的社会结构固若金汤,人们安居乐业,以可接受的规章与条约约束自己,以社会期待的方式行为举止,家庭、学校、经济制度等都尽到了应尽的职责,上符人伦、下合民意这种荒蛮遥远、世外桃源式的社会可在工业革命前的各国农村发现如美国的印第安族部落,中国清代的边远村庄等持社会混乱论的犯罪学家对此津津乐道,奉为楷模这种貌似单一,却远行良好的社会是由人们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世外桃源式社会有以下特点:这里生活目的明确,没有个人选择的机会人们有处理各种困难与事变的能力返璞归真,以不变应万变此社会的特点是:采用传统、民俗的知识、强烈的血缘联系、高度道德的的小集体劳动,忽视政府和其他管理机构的作用,相对单一的民族结构等在这里,社会控制是极为有效的,以至于背离行为规范的严重越轨行为凤毛麟角,很难见到人生目的简单明确,生命的期望与能获得的成就延缓此协调,规则与习俗简明易懂,社会控制由风俗与非正式的、非官方的方式实现这种社会与中国老子所描述的所谓:“小国寡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颇有几分相似美国等城市化的西方国家与上述的民俗社会截然相反,特别是在工业地区,混乱代替了宁静社会变革,移民从农村涌入城市社会的高活动性成为社会混乱的万恶之源生活方式的变革引起了移民的极度混乱从农村、田园式的、协调的民俗社会转向城市的、冲突的、非人性的、传统与法律混乱的、只强调物质成就的社会,变革导致了这一群人犯罪率上升旧的规范已经瓦解,新的规范尚未形成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成为适应新环境的选择这种典型的事例可以从英国工业化以后,伦敦的治安极度混乱中看到二)个人混乱 个人混乱是社会混乱的结果或表现。
当家庭、邻里关系不足以维持正常行为,限制越轨行为时,犯罪就乘虚而入持社会混乱论观点的社会学家密切注视移民和从农村涌入城市后,居民的环境改变的后果他们发现这些家庭难以控制子女的犯罪行为,代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以美国移民为例,父辈尚未适应美国或新城市的文化,仍保留旧世界的标准、价值与习俗后辈则希望溶于美国文化、新准则和新行为规范之中代沟生敌意,敌意生对抗由于没有共同语言、共同的理解,父子之间的控制链条被扭断此外,新的邻里关系也是犯罪的因素之一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小村庄、小城市或市郊,成年人在这些地方的社会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移民居住区具有两大自然特性: 一是流动, 二是文化差异自然特性影响了新社会控制的建立在这种社会里,子女不是长辈控制的对象,而是少年犯罪团伙的对象例如,美国、英国的黑人区就是这样有关社会混乱与个人混乱(失衡)的理论,对研究社会整体犯罪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社会原有的平衡结构与个人价值观的单一稳定,是抵御犯罪最有效的武器亚洲部分国家与地区犯罪率相对较低 1990年,日本犯罪率为150件/万人, 我国台湾省为50件/万人, 香港地区为150件/万人 虽然上述地区均为资本主义制度,但与同年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犯罪率的平均值比较,差距巨大(199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犯罪率平均值为600件/万人)。
在这些地区中,传统的东方文明与儒家道德规范在保持社会稳定与心理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上述低犯罪地区的共性在于:社会震荡与个人失衡的犯罪理论模式,王大伟著,英国布克佛尔德论文第九期,1992年5月版传统的东方文明与儒家道德规范在保持社会稳定与心理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1.共同使用汉字,大多数老年人以传统儒教的行为规范约束举止,人际关系紧密 2.古时道教与佛教为主要宗教这些宗教的教义已成为社会规范与个人价值观的核心 3.在现代进程中,古老的东方文明依然存在人们热爱传统,保持传统三)芝加哥学派的研究 1892年,芝加哥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犯罪社会研究机构 芝加哥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现代犯罪学理论流派的先驱之一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个案研究法和生态研究法个案研究:用以解释社会混乱对个体混乱的影响生态研究:用以测定解释特定生活区域社会混乱状况生态研究,可从伯吉斯、派克1925年关于芝加哥城市模式的研究中获得启迪,这些研究形成了同心圆模式图 该市被划分成5个同心圆或区域以后单先生和他的同事发现犯罪集中于第1区、第2区; 犯罪率自中心向边缘呈梯度变化曲线递减(从第1区向第5区下降); 高犯罪率与高逃学率、高婴儿死亡率和高结构病率相联系,形成4个高峰。
高犯罪区存在高度人口流动,经济高度依赖性和大量的出租房屋此外,人口结构中外国出生的人、黑人的比例很高这里人声鼎沸、混乱肮脏不管居民的伦理道德和特性发生什么变化,都保持着最高犯罪的记录在费城、波士顿等美国其他大城市也存在着许多类似的模式这项研究坚定地证实了所谓“犯罪区”的存在同时揭示了城市自然结构与犯罪间的必然联系,即犯罪高度集中于城市堕落区这些地方紧靠工业中心, 充满了贫穷、犯罪、 自杀、疾病、家庭解体 芝加哥保持高犯罪率的原因也适用于其他城市,除了人口构成中人种学的伦理因素的变化外,“犯罪因素以社会特性的方式代代相传”社会被划分为高犯罪区与低犯罪区,主要基于不同的社会规范、社会价值、儿童所面对的态度在低犯罪率区域,人们采纳单一的价值规则,家庭与其他形形色色的官方或非官方的机构不断地向儿童施加压力,强迫他们依附于常规道德规范,同时对抗反常规道德规范的影响与此相反,生活在高犯罪区的儿童被千奇百怪的伦理道德所包围虽然常规道德规范在此仍起支配作用,可是犯罪的传统与价值,异军突起,欲与社会一决雌雄生活在这种罪孽之城的儿童同时受两种影响:一方面,家庭、学校、教堂向他们灌输着道德文章;另一方面成人犯罪、偷鸡摸狗、投机倒把又向他们展示着男盗女娼。
同在社会中,犯罪可视为不适当的、可恶的行径,亦可被看作正当、可接受的行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青年人在获取财富与威望的道路上可采纳常规与犯罪两种行为方式美国素以“民族之熔炉”而著称于世外国移民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结构佛朗克.P.威廉姆指出:犯罪学理论,佛郎克P威廉姆著,1990年版对美国的警察与执法机构而言,民族熔炉与发财致富的美国梦成为社会治安中最头痛的事无论什么时候,整个城市的邻里之间既无共同的价值观,又无共同的生活目的人们认为法律不是他们分内的事,也不愿为社会安定作丝毫贡献这一切促使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把这个城市作为他们理想的人类试验室四)其他有关社会生态的研究,,1不同社会组织论(Differental Social Organization),不同社会组织论,又称不同社会结构论,是继社会混乱论之后的又一种现代犯罪社会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社会组织论是对社会混乱论的修正与补充社会学家之所以放弃社会混乱论,其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社会混乱论的概念对于解释整个社会而言显得既主观又含混不清; 第二,社会混乱论假设社会中许多好的、健康的已经被破坏,这一假设缺乏理论根据; 第三,混淆社会变化与社会混乱的界限,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社会变革会引起混乱,有些变革不会引起混乱; 第四,社会混乱论的倡导者和早期社会变态学家的应声虫,他们采用分析概念,评价道德和正义的风尚,即把某些行为认定为社会混乱的象征,社会混乱的综合症状,被认定为是所谓的“坏东西”。
婚前性行为、赌钱、饮酒等既不是社会组织破坏的标志,也不是什么“坏东西”对所谓犯罪区域的细致调查证明,这些区域中并不缺少社会组织体制如福德魏特(William Foote Whyet)证实,在他所研究的若干贫民区中,虽然呈现一种混乱局面,但却在建设着完好、体制复杂的社会组织,它是靠人际关系与相互义务为基础的虽然社会组织不能行之有效地预防或抵御犯罪,但它本身确实存在着事实上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或亚文化)带上各自不同的观念与信仰,很可能成为社会的财富关键是要综合它们,而不是削弱它们,否则将会引起社会混乱正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社会混乱论越来越不吃香,逐渐地被不同社会组织的概念所代替萨特尔林德(Edwin HSutherland)在早期关于不同接触论的阐述中,把犯罪归结于社会混乱由于社会混乱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问题,在修改了整个理论之后,他于1956年提出了不同社会组织(Differdntial Sociao Oranxation)的概念在应用不同接触论说明个体获得犯罪的过程时,他用不同社会组织的概念解释各个地理区域的犯罪率差异萨特尔林德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存的不同社会组织正在感受着这种巨变后果。
所谓不同的团伙或不同的社会组织,意味着美国已成为各种亚文化的大杂汇、各种思想的百宝箱 意识形成的变化包括:高度的滚动性、高水平的欲望与雄心壮志金钱成为成功和自我价值的标志文化冲突与道德冲突等,特别是文化冲突与道德冲突直接源于各种文化集团的出现 集团甲的组织目的是犯罪; 集团乙的组织目是抵御犯罪犯罪正是在这种混乱中产生的有关不同社会组织论的最新观点表明: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人们同时与犯罪、非罪、反犯罪三个集团接触不同接触论解释了为什么同处于一个环境中,有人被犯罪拉下了水,有人则出污泥而不染文化冲突论(Culture Corfliet),犯罪社会派理论之一英文中“文化”(Cultrer)一词含意广泛,与中文不对应这里的文化除包括艺术和其他人类智慧形式外,主要指习性、风俗与某一特定时间与空间内的人类思想的总和 文化冲突论是芝加哥学派的又一代表作端尼(Renue,1978年)指出犯罪学与犯罪哈禄德著:文化冲突论也许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有关,其要源可追溯到生物学的观点,即表达的欲望与文化所创造的禁令之间的冲突文化冲突论的影响面与社会混乱论比较可谓小巫见大巫它主要是解释人口迁移与新文化不适应的关系。
1938年赛林(Selin)首次系统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