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3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284651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3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3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3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3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3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3(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卷)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3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

2、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十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5.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

3、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诸侯稍微”、“而今郡八九十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可以得出诸侯的势力比以前要小了一些,现在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郡,这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肯定汉武帝的“推恩令”。故选D;A与材料中意思相反;不是材料中体现信息;材料中肯定是“推恩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2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A.为民众获得自由提供了重要保障 B.有利于民

4、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C.是社会不公平、政治动荡的根源 D.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答案】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27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到:“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和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有朝一日使我们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们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其主要阐述的是A.民主和专制的矛盾 B.民主和自由的矛盾C.革命和民主的冲突 D.自由和专制的冲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5、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有朝一日使我们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们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可以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但是其担心获得民主不一定意味着获取了自由,所以其阐述的是民主和自由的矛盾,符合题意的是B项,CDA项和题干不符。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法国大革命28巴黎公社的机关报公报在1871年3月20日的社论中说:“巴黎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已经了解到: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权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已经了解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

6、必须立即履行的职责和绝对的权利。”据此可知A.巴黎公社的使命是挽救民族危亡B.巴黎公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政权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D.巴黎公社政权具有权力集中的特点【答案】A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29“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

7、路认识有分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材料强调的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0年”可知,这一文章发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之后,这说明当时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还有分歧,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道路30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

8、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答案】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31“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白(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答案】

9、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关键词“印度支那”,可见不是新中国成立时,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无关,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印度支那问题,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这一国际会议,周恩来出席了此次会议,故C项正确;万隆会议不是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故D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32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

10、命”的直接目的是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答案】C考点: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性质33依据下图判断,在该“五年计划”时期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和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的变化可知,这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左”倾错误,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

11、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34“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全球通史)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A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 B亚非地区将走向联合C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由此建立【答案】C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原因35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以29万千米/秒的速度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

12、年以后,当哥哥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却发现弟弟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你认为应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A质量不变 B相对论C万有引力定律 D量子理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时间的相对性,这与相对论相关,故本题选B。A错误,根据相对论理论,随着物体运动,其质量也会发生变化。C和D与此现象无关。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 二、非选择题。(总共6小题。)40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

13、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一一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时间1750年1800年1850年城市人口(%)210%275%520%农村人口(%)790%7350%480%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葛剑雄移民: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材料四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

14、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6分)(2)归纳材料二的现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8分)(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5分)【答案】(1)变化特征:西汉至盛唐,西部地区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唐朝后期至元朝,西部地区人口比例急剧下降。(2分)影响:推动江南经济发展,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农耕文明范围扩大。(4分)(2)现象: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2分)原因: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推动。(4分)(3)方向: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任答2点,4分)影响:引发北美独立战争;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步伐;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