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教学03-深圳总体城市结构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134621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设计教学03-深圳总体城市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城市设计教学03-深圳总体城市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城市设计教学03-深圳总体城市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城市设计教学03-深圳总体城市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城市设计教学03-深圳总体城市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教学03-深圳总体城市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教学03-深圳总体城市结构(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设计裴 根13668885327 ,第三讲-深圳总体城市结构,3.1 概述3.2 1982年版总体规划的特区城市结构设计3.3 1986年版总体规划的特区城市结构设计3.4 1996年版总体规划确立的全市整体城市结构3.5 特区空间结构的再提炼,1、深圳地形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地形;2、作为基本按规划建设的新兴特大城市,总体规划上突出了城市设计思想。,3.1 概述,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 (1982),莲塘原貌 (1978),东门工地(1981),上步平整土地(1982),梅林原貌(1983),上步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1983),邓小平登上国际商业大厦楼(1984),深圳速度 ( 国贸大厦 1

2、985),深圳 2000年5月15日,深圳人民正奋力建设国际化城市,3、深圳奇迹(1)在短短的20年时间,从一个只有2万多人的边陲小镇,成长为一个在国家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特大城市,深圳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最大胆的想象。(2)深圳的最初预测和实际结果产生了重大的偏差。即使按照当初(1986年)最大胆的规划2000年城市人口110万(按150万校核),也远远低于2000年700万(其中特区内常住人口205万人,暂住人口127万人)的实际城市人口。(3)过去20年深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它选择了一个非常罕见而富有弹性的空间发展模式带状组团结构。,3.1 概述,1982年,广东省城

3、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深圳最早一版城市建设规划,率先提出了核心组团带状结构。 这版规划大胆突破了当时国家的城市政策(超过了50万人大城市人口的门槛限制),提出了在2000年达到80万人的大胆设想(但是还无法突破百万人口这个特大城市的门槛)。 尽管如此,这个规模已经引起了很多争议,为了减少争议的压力,规划的编制者采用技术处理的办法提高人均指标,为未来规模的突破留下了伏笔。98km2的建设用地,达到了当时城市人均用地指标的上限。 结构上基本是:核心城区加边缘组团的传统模式。,3.2 1982年版总体规划的特区城市结构设计,1986年由著名规划师周干峙领导的规划小组编制了一个2000年规划人口达到1

4、10万的总体规划,并将规划的视野扩大到1225km2。 在这个范围里,按照一个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要求完整地配置了包括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在内的所有现代化设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版的中心边缘传统城市结构被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带型组团城市结构所取代。 发展证明,本规划不仅在深圳发展历史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且本身也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里程碑,深圳以后的发展,几乎完全沿着这个规划确定的轨迹运行。 “1986年版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获全国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一等奖,成为建设规划领域著名的事例。,3.3 1986年版总体规划的特区城市结构设计,确定了“带形组团式”城市发展结构,特区的发展也由“点”扩展

5、到了“面”,形成了南山组团、中部组团、东部组团的发展雏形。此阶段的发展重心为罗湖、上步组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89年编制的深圳市城市发展策略(全市)提出了更加大胆的设想:200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300万人;建设用地达到280km2。 空间战略陈述变为“全境开拓,梯次推进”。这一空间战略陈述实际暗示了从1986年版总体规划带状组团结构的偏离。 这个被认为是“最优”的“终极”规模,又被1996年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深圳城市总体规划所代替,这个新规划提出了2010年深圳城市人口430万人,建设用地480km2的目标。 在布局上延续了1989年战略全境开拓的主要结论,对城市结构的陈述

6、为:“以特区为中心,以西、中、东三条放射发展轴为基本骨架,梯度推进的组团集合布局结构”,3.4 1996年版总体规划的特区城市结构设计,带形组团发展期 (1995- 今 ):随着北环、滨河、滨海大道的的全线贯通,深圳特区由“走廊”发展完形为“带形”发展。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成功控制,形成了组团的成熟发展模式(组团之间由快速道通连,由生态隔离带分隔),比较总结,回顾1980年代深圳空间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际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深圳特区内在空间上的成长,尽管可能在规模和范围上大大延伸了,但在结构上,几乎完全没有脱离1986年规划所确定的发展主干。这个主干有如下两个特点: 1空间成长特征:不确定/ 超高速

7、/外延为主 2空间结构特征:带状/ 组团/ 开放/外向,1.1 高度的不确定性,深圳空间发展战略真正的成功之处也正是由于它巨大的弹性。 20年来,深圳几乎抓住了每一个发展的机会,开始是贸易,然后是加工工业,以后是高科技工业,甚至娱乐(世界之窗、民俗村等主题公园)、教育(大学)、高科技和最近的房地产。 虽然当年规划没有预测到这些功能,但是它们在深圳都找到了合适的发展空间。这表明,在深圳,城市规模的预测在发展战略中已经降到次要的层次。这同其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基础主要建立在对规模的预测上完全不一样。,1.2 异乎寻常的发展速度,深圳从起步时的40多万人(大部分是农业人口),增长到“五普”时的700

8、多万人,规模上几乎是又一个香港。 特区内,有秩序的空间结构,使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得到有效的安排,并实现了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演替。 而特区外,无序的空间安排和混乱的产权,导致自发蔓延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反映了1986年版本之后规划的失败。 1989年,全境开拓的空间政策以及建立在这一政策基础上的1996年版总体规划,实际上更多的是对混乱的开发现实的承认,而不是有目的的规划。 1986年版深圳市总体规划的主要领导人周干峙曾多次提到历次总体规划对特区外的忽视,导致了在特区二线外实际上建设了另一个深圳。从人口上来讲,二线外的人口几乎是特区内部人口的2倍!特区外比特区内发展更快,这是所有的规划师都没有预料

9、到的。,1.3 以外延式的发展为主,除了少数地区外(如东门),深圳20年来很少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城市不同阶段的发展,在空间上完全是平行展开的。由于不同时期的发展在空间几乎没有重叠,深圳成功地避免了其它城市功能快速更替时大规模的拆除成本(包括折旧和时间损失)。 这是其它单中心结构的城市所无法做到的。 这使得深圳既降低了开发的成本,又及时抓住了产业转换带来的各种机会,2.1深圳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特点,深圳的城市规划之所以能够适应出乎意料的高速发展,其最大的秘密就在于它在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极具弹性的空间结构带状组团结构。由于城市结构的弹性,使得深圳实际上不需要对城市的规模作出特别准确的预测。,

10、(1)沿深南大道形成深圳城市结构的脊椎和主轴,并同特区外最主要的发展轴107国道连接。深圳早期商贸起步时的主要功能,都沿这个轴线布置,使得深南大道在一开始就成为城市主要的商业/贸易/行政轴线; (2)随着深圳经济结构向工业转变,沿北环路形成另一条产业发展轴,各个组团主要的产业均布置在这个轴线的沿线。而这条轴线,同联结香港和内地最主要的通道广深高速公路连接; (3)深圳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从一个以流动人口为主的“淘金”城市,发展为同时具有强大本地消费的“一般”城市,特区对区域内乃至游客的强大吸引,共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本地市场,针对本地消费的休闲娱乐业开始出现,这时,深圳沿滨河大道形成了第三个以休

11、闲、教育为主的发展轴; (4)城市大部分主要组团,都串联在这三个发展轴上,并按照不同的功能展开其城市功能。按照闵凤奎的说法,深圳的城市道路结构,就像两把梳子(双梳结构):以深南大道为中心,大运量的远距离交通向北上北环,生活性的本地交通向南上滨河路。不同性质的交通流,形成明确的分工 。,2.2深圳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势,(1)具有极大的弹性。由于各组团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城市可以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停止在任何一个阶段上,却可以保证城市结构的完整。 (2)可以使城市能够迅速抓住预料到和没有预料到的各种发展机会。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可预知性,使得规划无法预知到底什么样的产业先来,规模有多大。由于各个组

12、团在空间上不重合,这种结构使得城市可以在发展一种产业的同时保留其他产业的发展可能。 (3)深圳城市空间结构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各个组团都有均等的发展机会。由于几乎每一个组团都可以和三个不同的发展轴接触,因此,不论是哪种发展机会来了,各个组团的机会都是均等的。,3.5 特区空间结构的再提炼,3.5.1 发展规模的选择,周干峙先生的话讲,不管多么大胆,深圳规模的预测从来都是落后于实际的发展。 1980年代的规划是不顾一切想尽办法要扩大,甚至通过提高人均指标这样变通的办法“校核”被限定的规模; 1996年规划同以前规划的一个最大差异,就是从发展转向控制,努力控制和缩小城市的规模,甚至用“当量人口”的办

13、法,减少已经实现的人口规模对规划的冲击 。,3.5.2 发展方向的选择,1980年代,深圳的发展战略非常清楚,就是沿着广州到香港的战略轴线延伸。1996年的规划,却在空间的压力下,提出了东、中、西三个平行的发展轴线。这一规划,深受1989年“全境开拓”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 城市,特别是特区外,在所有的地方发展所有的产业。城市也因此失去了发展的重心。,3.5.2 发展方向的选择,由于没有判断出这三个轴线在地位上和性质上的根本差异,使得城市没有能够突出西部发展轴的战略意义,导致这个轴线上的空间和其他战略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大量低档次的开发密集在这一地区。 实际的发展表明,西部发展轴在区域战略中

14、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其他轴线。这是1990年代规划同1980年代规划相比最大的不足。 如果当初能够将宝安滨海区作为同特区内同样的功能,采用同样的开发方式,深圳的空间短缺就可能得到缓解,特区外差异化的发展就可能早日形成。,最近的深圳空间战略建议,无视过去深圳特区非均衡发展的事实,仍然坚持三条轴线要均衡发展,甚至更强调中部轴线在未来五年中的作用,反映出1989年战略强大的惯性。,3.5.3 发展结构的选择,1980年代的时候,深圳采取了带状组团的结规构。这种结构,使深圳适应了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的特点。 但是当城市发展跨出特区的时候,这种结构的特征消失了。城市不再呈带状发展,龙华的蔓延,使深圳更像是一个摊大饼的结构。 机荷路、梅观路的建设和规划中的郊区轨道系统,使深圳沿着香港广州轴线发展的秩序变得模糊。 在最新的发展描述中,“网状组团”已经被用来描述深圳交通和用地布局(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3.5.4 深圳视频,参考avi深圳2030宣传片.fl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