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806572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问题研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提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众所周知,转型就意味着问题的出现。本文的目光将聚焦在城市公共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决定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着社会能否稳定,以及我们是否能够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就像一个大网络,各个要素之间彼此联系。城市公共安全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做好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就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将会谋求更为和谐稳定的发展,人们也会有更加幸福安定的生活。与此同时,城市安全的综合治理还能为工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带动经济的总体增长。人民基本物质生活就有了关键保障。与此同时还能在全社会加强公共安全意识

2、,进而促进整个公共安全体系化的建立,进而完善整个国家的公共安全系统,进而建立起规范有序的社会制度。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保护人民财产不受侵害的目的,让城市居民生活的更有底气,更有幸福感。在城市居民心中树立良好的城市管理形象,进而取得公信力。在这种体制下我们可以直接实现社会公共安全的目标,避免一些威胁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也是为“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就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来说,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普遍缺乏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且对于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没能建立起来。而且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较为片面,缺乏长远目标,管理缺

3、少民主性,且未能调动起整个社会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而本文的意义,就在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应当从意识层面抓起,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与此同时建立完备体系化的政策机制,进而保障政策的实施,激励全体成员参与到城市安全的维护中,进而将我们的城市建设的和谐、文明、美丽,是使管理成果惠及人民。本文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相关的公共安全理论介绍;我国当前的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公共安全问题提出的建议。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 应急管理目录一、公共安全基础理论01(一)公共安全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01(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意义04二、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06(

4、一)政府与民众公共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与责任不清07(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急性有余而制度化不足08(三)城市规划时缺乏对城市安全战略的全方位考虑09(四)“垄断式”管理导致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缺乏 09三、加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思考10(一)确立公共安全管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11(二)构建全面性综合性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13(三)制定完善的战略保障措施15(四)培育全社会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16参考文献19一、公共安全基础理论 (一)公共安全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安全”这个词从外延上讲含义十分普遍。且是围绕着我们日常生活的高频词汇。安全的含义十分广泛,它是人们的基础性需要,基本涵盖了人

5、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生命权,财产权等等。所谓的安全就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保障,从而避免遭受威胁、伤害等。即使发生不可避免的情况,也应当尽可能将这种损害水平限定在人类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且对于安全的理解,有两个维度。首先从广义上讲,安全的理解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特指人的安全,涉及到人的身体健康。对于这一点的理解应该要广泛些,因为这里所指的安全不仅仅是指身体层面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较为优良的状态。其二是,对于安全所涉及的范围,也做了进一步地扩充。将仅存在于生产领域的安全拓展到了生产活动之外。在范围上进行了扩大,使之更具有广泛性,进而覆盖了生活、科学实践

6、和个体行为等领域。其三是全面提升了对于安全标准的相关规定。然后是狭义角度的安全,其特指生产领域的安全,更为具体和明确。也就说是有国家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的,需要用人单位为生产者提供保障的部分。据此,我们就了解了安全的概念。下面将对公共安全展开论述。公共安全,在安全二字前面加入了限定词汇这也就意味着此概念的外延相对缩小了。其在安全的基础上对于涉及范围进行了限定,特质公共事务有关的安全。与此同时,它是相对于个人安全的对立存在。同样的,我们可以站在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前者主要是指在普遍上讲的,属于大部分公民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对于破坏公共安全行为的界定,我们第一眼看破坏人的动机,是否具有故意性质

7、,其次要看它破坏的对象。其中我们所说的公共安全可包含:信息、食品、公共卫生、建筑、城市生命线等多项内容。但就狭义上讲,公共安全的制定就较为明确了,专门指治安管理方面的安全。与之相关的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都可以被称作破坏公共安全行为。其工作的重点就在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打击违法犯罪互动,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所谓公共安全管理,从主体上讲是交由政府相关部门或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所负责的。其主要的管理依据在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通过对这些规定政策的执行进而对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进行预防、处置、恢复。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保障,提供良好的公共服

8、务。公共安全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有政府作为主体负责指挥,按照一定程序达到公共安全的目的的活动。其中,本文所要论述的主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其实质上存在于公共安全管理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自概念。它对于公共安全管理的范围进行了又一步的缩小的具体,主要特指在城市行政区域内对公共安全进行委会,对破坏公共安全行为后果的减轻、消灭和重新治理,恢复的系统过程。要想真正解决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其重要的一点在于要明确责任主体,即城市公共安全应该交由谁负责。对于这一点,在过去的城市安全理论观念里普遍认为这项责任应该由政府全权担当,即城市公共安全只有一个责任主体那便是政府。其设立的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就是为城市公共安

9、全管理服务的,所以这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是显然这样的主体单一论已经不能使用目前的社会发展了。因而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开始转而接受治理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观点,即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主体应该具有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政府参与的同时应该将企事业单位,一些组织,甚至是公民个人都纳入进来。彼此协同合作,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城市建设。而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对象也就是其管理的客体而言,我们应该将一切存在于城市空间内,具备可能会引发风险的因素于事件都纳入进来。也就说在这些事件界定上,要具有广泛性,像在城市中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的事件都应该视为其客体。同时还要认识到城市公共安全

10、管理的复杂性与多因素行。了解这些时间的特征和规律,例如:事件突发隐蔽性、综合系统性、连锁衍生性等。同时要学会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尽量做到全面。要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紧迫性、以及它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一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时,我们评价的标准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要看它是否全面详细,另一个是要看它是否切实有效。一方面要看到在发生问题以及一些突发事件事,管理者能否在第一时间就做出妥当,及时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考察管理者对于可能性的风险或者损害能够进行预测评估。后者一样也很重要。因此,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绝非易事,它需要有两手准备,即一面是常态化的管理

11、机制,另一面是应对突发状况的管理机制。对于管理者而言,能否将这份工作做好,就在于能否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将二者统一起来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管理工具的使用。且认识到管理工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管理效率,影响管理的最终结果,且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常态管理,也适用紧急管理模式,能够起到良好的中介作用。就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目标而言。其最理想的效果在于能够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尽量将它掐灭在萌芽状态,最好能不发生,但是在遭遇公共安全问题时,也要能够控制和处理,尽量减少消极影响降低损失。进而为城市居民打造一个舒适、安全、和谐、稳定的生活空间。进而将我门的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12、的意义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人口聚集生活的基本保障就当前来看,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在逐年提高。城市中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优越的就业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城市。这样一来,大多数人口就集中在了城市里。人口密集就是城市的典型特征。且在这样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的流动性在逐渐增强,人们在以阶梯状的形式向城市靠拢,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原来的城镇居民在向更高水平的城市集聚。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空间都在膨胀,城市的总人口数快速增长。有限的空间里集中了更多的人。正因为如此,城市的公共安全就存在了很多的潜在风险。这样一来,无形中增加了管理负担,因为人口流动性大,就造成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了重大危害事件,

13、恶意伤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且因为人口的集中,一旦发生破坏性事件,后果更为严重,影响也更为恶劣。因且目前我国的城市化速度仍然在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亟需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打造更好的城市生活空间。2.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都知道城市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与此同时它还能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就我国来看,大多数城市在建立早期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正因为有了工业的发展铺垫,在后来才衍生出了更多的第三产业领域的行业,进而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其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得益于生产服务活动。进而

14、才有了今天的品质生活。可以说我国的崛起离不开工业上的发展,以至于我国能够跻身世界经济体前列,国民生产总值得到全国第二,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但是凡是都有利弊。工业发展确实为我们带来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因为工业生产活动,城市公共管理也面临了诸多挑战。比如说:工业生产带来的火灾等安全事故。以及工业生产而带来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健康带来的危害等。可以说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势在必行,只有安全落到实处了,才能谈发展,谈幸福,谈未来。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说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健康,以及国家的发展成果是否真正的惠及了人民,可以看

15、它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看看这个国家的公共服务可以定义到何种水平。倘若,连服务体系都未能建立起,就根本没有资格谈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制度石基础,是方向。而且这项指标常被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光明的未来。在过去,曾经靠着农耕文明哺育了华夏儿女。后来,经过改革开放衡,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剧烈变化。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一方面推动了城市发展,一方面又为城市管理带来了压力。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服务有了更多的期待。4.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现在,和谐社会的提法与理念已经是深入人心了。要说其首次提出可以溯源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那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并且揭示出和谐的前提与要义在于稳定。要想社会这座大厦建好,必须打好稳定的地基。但是,稳定二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中包含很多要素。首先,要能在这个生活空间中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条件,其次要保证其生命、财产等的安全。与此同时还要做到竭力遏制重大恶性事件与刑事案件的发生,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保护。而且城市公共管理意义重大,不仅仅涉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是关系到政治的文明与发展。在现阶段,现代文明已经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