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管理研究对比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3880848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管理研究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精编》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管理研究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精编》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管理研究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精编》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管理研究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精编》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管理研究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管理研究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管理研究对比(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比较管理研究第一节系统理论与管理系统理论最初是本世纪四十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 )提出的,后经过许多科学家发展形成的一门科学,它包括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维纳提出的控制论,申农提出的信息论,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提出的协同学,托姆提出的突变论等。 一、系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系统论的产生系统论又称普通系统论,或一般系统论()。它是把事物当成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立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的理论。系统论意在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探索适用于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结构的功能优化的模式、原则和系统运动规律

2、。贝塔朗菲指出:“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而不论其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力的情况如何。”这说明他要采用一种系统的“舍象”法,即撇开系统的具体特征和具体运动形态,重在探求系统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运动规律,结合数学和逻辑方法加以定量化研究。这就为系统论渗透到各个领域、各学科奠定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都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系统论也不例外,贝塔朗菲本人也指出,不能把现代系统论看作时髦一时的产物,而应把它看作与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系统论的产生轨迹是:古典系统观近代系统观机体系统论一般系统论系统自组织理论。从理

3、论生物学发端的机体系统论可以说是系统论产生的直接前提。与此相适应,系统论是从对理论生物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及控制器的具体规律的研究,上升到对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再上升到对一切系统的共同规律的研究。现代系统论虽然产生于欧美,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思想家却最早实践了系统思想,产生了古代系统观。如历史上记载的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四川都江堰的修建、北宋丁渭重修皇宫等事例,都体现了古代卓越的系统观。类似这样体现了系统观的例子和思想,在古代是举不胜举的。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八卦说”、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纵横家思想、太极图说、中医学说,以及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论自然界、德谟克利特的世界大系统、亚里士多

4、德的生物整体论等都体现了古典系统观的丰富内容。近代系统观则以布莱尼兹的“单子论”、康德的范畴系统和整体美思想、黑格尔的系统思想等为标志。系统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科学认识必须适应进入有机界的需要。它的产生有两条主线:一是生物学,一是社会科学。后者表现为新兴管理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对系统理论的需要;前者则表现为“机体系统理论”的产生。系统论的产生与本世纪30年代前后生物学中的机体概念以及对活的有机体研究有关。在生物学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着机械论和活力论的影响,这两种理论显然没有科学地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后来,英国的怀德海主张用机体论代替机械论和活力论,接着美国的劳特卡、德国的柯靳等科学家

5、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在他们的启发和影响之下,贝塔朗菲提出了创立“机体生物学”的大胆设想,强调要把生物机体看作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必须从生物与环境的系统联系中加以考察;指出生物科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等等。针对机械论的简单相加观点、“人即机器”观点和被动反应观点,贝塔朗菲提出了生命现象的有组织性、有序性、目的性以及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这就是贝塔朗菲所提倡的“机体系统理论”,而他提出的“系统方案”就成为普通系统论的生长点。贝塔朗菲没有停留在生物机体系统论的水平上,他敏锐地觉察到“寻找理论生物学基础的尝试会根本上改变世界的面貌”,生物学中“有机革命”孕育着难以估量的前景。

6、经过酝酿和概括,终于提出了系统的一般原则。从思想渊源上说,系统论并不是源于某一单个思想家或某一单门理论的思想。在贝塔朗菲看来,系统论是用现代科学术语对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论、. 阿列奥帕基特的等级结构说、莱布尼茨的单子等级论、库萨. 尼古拉的对立协合学说、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结构学说、. 弗里希纳和贝塔朗菲本人超个体组织理论的一次新综合。 系统论产生以后,又出现了许多把对象作为“系统”加以考察的新学科,如管理学、科学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等。同时用系统观点考察复杂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较低有序到高度有序的转变过程和规律,逐渐形成了一般系统研究的另一个新领域,这就是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组织理论或非平

7、衡系统理论。几十年来,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建立理论的目的和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已形成了四种一般系统理论,这就是贝塔朗菲的类比型系统理论、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和乌也莫夫的参量型系统论。(二)信息论的面世信息论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科学。众所公认的信息论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1948年贝尔系统技术杂志发表了申农的通讯的数理统计,1949年又发表了另一篇论文在噪声中的通讯。这两篇文章首次从理论上阐明了通讯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通讯系统的模型,即:消息信号信号噪声消息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他还提出了

8、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初步解决了如何从信息接收端提取由信息源发来的消息的技术性问题;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信道的信息容量,如何在有限的信道中以最大的速率传递最大信息量的基本途径;初步解决了如何编码、译码才能使信源的信息被充分表达、信道的容量被充分利用的问题,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本世纪的50年代至60年代,信息论发展很快,并由美国神经生物学家艾什比把信息论推广应用于生物学、神经生理学之中,出现了狭义信息论、一般信息论和广义信息论。70年代以来,信息论进一步扩展,它向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愈益明显。(三)控制论的产生概括起来说,控制论的产生、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1942年以前是酝酿阶段;1943

9、年至1948年是形成阶段;1948年以后是发展阶段。今天,控制论基本上沿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向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渗透,形成理论控制论并丰富哲学和哲学方法;二是在科学方法论层次上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经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大系统控制论三个阶段;三是向各门具体学科渗透,与其结合形成具体科学方法。(具体内容将在控制篇中介绍)。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一)系统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个可以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其中的“要素”是系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组成部分。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系统构成要素不同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

10、式不同,因此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系统。系统的分类按系统的自然属性分,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两大类。自然系统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系统,如宇宙系统、生态系统生物系统等;人造系统是指经过人改造或由人创造的系统,也叫有人系统,如国民经济系统、企业系统等等。按系统的运动属性分,可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两大类,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状态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变化的系统;静态系统是指系统状态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静态是相对的。按系统的物质属性分,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两大类。实体系统是由客观物质组成的系统,如自然系统、行政系统、神经系统等;概念系统是由主观概念和逻辑关系等非物质组成的系统,如学科

11、体系系统、制度体系系统等。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经常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交换的系统,如自然界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封闭系统是指那些不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按系统的反馈属性分,可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开环系统是指系统内不存在反馈线路和机制;闭环系统则存在反馈线路和机制。人造系统的特征一个人造系统具有以下五个特征:集合性。系统至少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这个特征告诉我们系统是可以分解的。相关性。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彼此不发生联系的要素构成不了一个系统。目的性。任何一个人造系统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建立起来

12、的。没有目的的系统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整体性。有独立功能的系统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只能逻辑地协调和统一于系统的整体之中。不能离开系统的整体独立地研究系统的要素,对系统某一个要素的研究,不能得出关于系统整体的结论。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存在于一定物质环境(更大的系统)之中的,它要和外部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集合性是分析解决系统组成的合理性;相关性分析建立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合理关系,以扫除要素间的盲目联系和无效行动;目的性分析解决系统有无存在价值的问题;整体性分析解决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间的关系及系统内部的协调的问题

13、;环境适应性是解决系统与外部协调的问题,从而使系统具有生命力。(二)系统论的基本思想系统论从唯物辩证法原理出发,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提出了有关系统的基本思想,反映了各类系统的共同特征。整体性思想。这是系统中最基本的思想。它首先要求在建立系统目标时,必须谋求系统的整体的最优化;其次,它要求系统的规律应该反映整体的规律,即系统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只有从整体上才能反映出来,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联系和作用应从整体的协调中加以研究;第三,它要求系统要素的功能必须服从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的功能不等于系统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最后它还要求系统整体功能必须大于要素部分功能之和,这是因为要素之间的联系能产生质的变化,

14、产生出每一个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整体性思想对于管理的意义在于:在我们对任何一个对象进行管理时,都应当把这个对象当成一个系统去看待,从整体上去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在注意局部的同时,还要注意各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此外,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只要能合理地进行组织、协调,就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相关性思想。这是整体性思想的延续。它揭示了系统内各要素间的联系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个要素的存在依赖于其他要素的存在;当某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相关性思想的意义在于:在我们研究某一个事物时,必须对它的内部诸要素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其它事物之

15、间的联系,加以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才能揭示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有序性思想。有序性思想揭示了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发展有序性的现象,其主要观点是:“有序”的涵义,一是指系统要素在空间排列上是有序的,二是指在时间运行上有序,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主要在于合理安排系统要素的秩序。各要素在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秩序,能够使系统产生一定的功能。系统的变化、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受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依据一定的规律变化发展的。有序性思想的意义在于:在对某一对象进行管理时,要合理安排系统中各部门、各单位的秩序,使它们密切而协调地配合,形成统一的功能,从而减少由于内部矛盾而产生的内耗。同时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正确安排它们在系统中的位置,以有利于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提高系统的功能。动态性思想。这一思想表明,一切系统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绝对静止的系统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但受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受相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所以,随着系统内外条件的变化,就加快了系统内外因素的重新组合,更加激化了系统运动的动态性。动态性思想的意义在于:在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经常想到系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既要看到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