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2.4 等比数列 教案3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94254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2.4 等比数列 教案3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数学2.4 等比数列 教案3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数学2.4 等比数列 教案3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数学2.4 等比数列 教案3人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数学2.4 等比数列 教案3人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2.4 等比数列 教案3人教版必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2.4 等比数列 教案3人教版必修5.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比数列(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等比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资产折旧等一些计算问题教材将等比数列安排在等差数列之后,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与等差数列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数列求和等有关内容做好准备设计理念: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太过于重视结论,轻视过程为了应付考试,为了使公式定理应用达到所谓“熟能生巧”,教学中不惜花大量的时间采用题海战术来进行强化在概念公式的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所谓“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方法,到头来把学生强化成只会套用公式的解题机器,这样的学生面对新问题就束手无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

2、,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再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有追求过程的体验基于以上原因,在设计本节课时,我考虑的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而是将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数学建构数学运用回顾反思”的顺序展开,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实例,给出等比数列的实际背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其意义,公式从发现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些看似陌生的知识并不都是高不可攀的事情,通过我们的努力,也可以做一些看似数学家才能完成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提出

3、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B能力目标:(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2)通过通项公式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用不完全归纳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C情感目标:(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征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2)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猜想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

4、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推导; 通项公式的初步应用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类比分析法教学多媒体选择:电脑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首先请同学们看以下几个事例:(电脑显示)情境1: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事例,发明者要求:在第1个方格放1颗麦粒,在第2个方格上放2颗麦粒,在第3个方格上放4颗麦粒,在第4个方格上放8颗麦粒,依此类推,直到第64个方格子国王能否满足他的要求呢?情境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情境3:某轿车的售价约36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就是说这辆车每年减少它的价值的10%),那么该车从购买当年算起,逐年的价格依次为多少?问题1:

5、上述例子可以转化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问题2:上述例子有何共同特点?二、学生活动通过观察、联想,发现:1、上述例子可以与数列联系起来(有了等差数列的学习作基础)2、得到以下3个数列: 1,2, 22,263 1, 36,360.9,36092,3609n,通过讨论,得到这些情境的共同特点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比都相等(等于同一个常数)三、数学建构1、问题:这样的数列和等差数列一样是一类重要的数列,谁能试着给这样的数列取个名字?(学生通过联想、尝试得出最恰当的命名)等比数列2、归纳总结,形成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

6、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引导学生经过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3、对等比数列概念深化理解问题1:上述三例的公比分别为多少?问题2:你能举一个公比小于0的等比数列吗?问题3: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在定义上有许多密切关系,那么有没有这样的数列,它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呢?问题4:形如,()的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对吗?(对问题4,学生作短暂的讨论)(1)形如,的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但未必是等比数列当=0时,数列的每一项均为0,不能作比,因此不是等比数列;当0时,此数列 为等比数列(2)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不为0,且公比也不为04、问题:刚才我们得到了等比数列的概念,是用文字语言来表达

7、的,但是在使用时往往需要符号化,下面试将等比数列定义的内容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提示可类比等差数列,由学生活动得出)(1)对于数列,若(,为常数 ),则称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2)是等比数列(,为常数 ),此式可来证明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5、探索问题: 在学习等差数列时,我们可以用公差d,项数n以及首项表示数列的任一项,也就是可以表示它的通项公式,那么在等比数列中,要表示该数列,需先确定几个条件?怎样用这些条件来表示这个等比数列的每一项?(启发引导,类比等差数列,让学生大胆尝试,讨论回答)(1)知道等比数列的首项和公比就可以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任何一项(2)学生1:, (3)

8、学生2: ,将各式相乘便有,(,),当时,两边均为即等式也成立,说明上式当时都成立教师点评:(1)寻找通项即寻找项的一般规律,常可先看特殊项,写出几项,再归纳出一般结论,这是探索数列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但这种方法得出的通项公式还不够严谨,须对其进行证明(2)方法2就是对方法1得到的结论的一种证明,叫做叠乘法与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用到的叠加法类似,都必须注意对第一项是否成立进行补充说明6、问题延伸:对于这个通项公式,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它呢?(这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类公式,在讲等差数列时已讨论过,学生应该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公式)学生类比等差数列得:(1)可以从函数观点去认识,

9、把通项看成的解析式(2)还可以从方程观点去认识,把通项看成一个方程师生共同小结:(1)当时, ,点在直线y=上当时, 函数图象类似于指数函数图象,但它的图象是由一些孤立的点组成(2)从方程的观点去考虑,方程中有四个量,在,和中只要知道其中三个便可求第四个,请学生举例编题(应能编出四类问题)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电脑显示);1,2,4,8,16,20;1,1,1,1,1;1,2,4,8,16;数列的通项公式为解 据数列的定义可知:数列都是等比数列,不是等比数列讨论:1、对于等比数列,若1,则一定是递增数列;若01, 0或01, 1, 0或00时, 是递减数列;当

10、1时, 是常数列;当0时,是摆动数列例2 在等比数列中,已知=20,求解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则 ,解得故反思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方程思想的应用,应用过程主要是三个步骤:设、列、求2、练习:教科书第50页第1(1)、(3),2,3题五、回顾小结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其通项公式;2、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3、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4、在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过程中用了观察,归纳,猜想等数学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在判断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及将等比数列与函数图象联系时体现了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小结可先

11、由学生叙述,教师进行补充和整理,小结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重点、难点所在;另一方面,更是对探索过程的再认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对思维的反思,可为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为突出与等差数列的对比,可让学生自己填写下表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 相应图象的特点首项,公差(公比)取值有无限制六、课外作业教科书第48页练习第1题、第3题,第52页习题23第1题、第2题(1)、第3题课后思考:对照等差数列,试猜想等比数列的一些相应性质七、板书设计等比数列 1. 等比数列的定义是等比数列(,为常数 )2. 对定义的认识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12、 a、函数观点 b、方程观点八、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1、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介绍的,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类比思想的使用,为学生创造好使用的条件,引导学生自己研究等比数列相关内容如定义、表示方法、通项公式这样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指着走”(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下,学生自主展开),而不是“抱着走”如:对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从哪几方面去认识?我只是指出这一研究方向,点拨一下方法(类比等差数列),让学生去联想,去探究,去归纳,去总结;在从方程的观点去认识通项公式时,我让学生自己编题,这样既达到了考查的目的,又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不过,“教师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也能成为教学的生长点?”这些问题还需值得继续深入思考和探索3、在进行教学总结时,我指导学生进行规律性知识(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与方法论知识(不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的归纳总结,通过“多面互动”,让学生自主建构,在动态中生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目的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