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339289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会 第 卷 社会需求 资源供给 制度变迁 与民间组织发展 基于中国省级经验的实证研究 李国武 李 璐 作者 李 国 武 中 央 财 经 大 学 社 会 发 展 学 院 作者 李璐 国 家 发 展 与 改 革 委 员 会 宏 观 经 济 研 究 院 本研究得到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和中央财经大学 工程 三期 建设项目资助 本文初稿曾在 年 第八届组织社会学工作坊 上宣读 得到与会专家崔月琴 张兆 曙 周雪光 折晓叶 雷洪等诸位教授的评议和指正 社会 杂志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了 宝贵的修改意见 在此一并致谢 文责自负 摘 要 本文从社会需求 供给和制度主义这三种视角解释民间组织发展的

2、差异 在此基础上 提出中国转型时期民间组织发展地区差异的研究假设 并 利用 年省级层次面板数据进行检验 研究表明 三种理论视角 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影响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种不同类 型民间组织发展的具体因素各不相同 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嵌入于其所处的 地方社会情境之中 它不仅反映了地区的社会需求结构和居民资源状况 还 受到地区经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 社会需求 资源供给 制度变迁 民间组织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在中国 结社革命 发生过程中 各地区民间组织 的发展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那么 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着一个地区民间组 织的发展 如何解释民间组织发展的地

3、区差异呢 对于民间组织还存在很多其他的称谓 常用的有非政府组织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部门 第 三部门 社会组织等等 特别是国外学者经常使用非营利组织或非营利部门概念 关于这些不 同术语之间细微差别的辨析和争论不是本文关心的重点 在本文 笔者不做区分地使用民间 组织 非营利组织或非营利部门三个用语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前 中国官方使用 民间组织这一术语来概括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这三类组织 年之后逐渐 改为使用社会组织这一术语 而在学术界很多学者仍沿用民间组织这一提法 本文也使用民 间组织这一术语 需求理论认为 由于市场或政府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公共物品需 求 这 为 民 间 组 织 的

4、 存 在 提 供 了 必 要 的 空 间 供给理论认为 民间组织的发展受制于其运转所必 需的志 愿 和 慈 善 资 源 供 给 状 况 制度主义理论则认为 国家制度环境造成非营利部门 在规模 构成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的跨国差异 存在着多种非营利体制或 者说政府与非营利部门之间的关系模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间组织发展状况到底是 社会需求 资源供给 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 由需求结构 资源供给决定 还是由制度环境决定 任何单一理论都难 以解释民间组织的发展动力 只有将不同理论视角综合起来才能回答 这一问题 这些基于西方经验的理论能否解释转型经济国家民间组织 的发展状况尚需实证研究的检验 迄今为止 国内

5、学者对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历程 发展模式 以 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俞可平等 王名 吴玉章等 从理论关怀上看 大多数研究 都认识到制度环境特别是国家层面的治理理念和政策法规对民间组 织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高丙中 谢海定 俞可平 王 名 刘求实 还有些学者试图通过对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 经验研究来分析中国情境下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性质和模式 进 而检视公民社会理论和法团主义理论的适用性 郁建兴 吴宇 康晓光 韩恒 范明林 国内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成 果要么从个案出发 要么聚焦于国家总体 而基于地区层次对民间组 织发展的定量研究基本上付诸阙如 本研究无意从整体上去争论中 国

6、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的性质 而试图从地区层面来 探讨中国转型时期民间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 实际上 当我们将国 家层面的制度主义解释应用到地区层面时 面临一个重要问题 即为 什么在相同国家制度环境下民间组织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 异 这并不意味着制度性因素在地区层面不起作用 而是需要我们 将视线转向地区制度环境 但仅仅考虑制度环境仍无法充分理解中 国民间组织发展的地区差异 在反思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试图综合需求 供给视 角和制度主义理论来解释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地区差异 民间组织的 发展除了受制于国家宏观制度安排 更嵌入于其所处的地方社会情境 之中 对民间组织的 属地管理 原则

7、更强化了地方社会情境对其发展 的影响 笔者认为 民间组织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地区的社会需求结构 和资源状况 还受到地区制度环境的影响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 本研 究关心的不是政府的规制性 制度环境 而是地区层面的经 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进程对民间组织发展的影响 虽然不同地 区都面临着相同的国家宏观制度环境 但不同地区在推进市场化改革 和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进程方面却步调不一 这种制度变迁程度的差异 社会 可能会影响到民间组织发展的地区差异 利用 年中国省 级层次的面板数据 笔者不仅检验了基于需求 供给和制度理论提出的 变量指标是否与民间组织总体规模有关联 而且还检验了它们是否与 各类民间组织 社会团

8、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 的规模有关联 二 需求 供给 制度环境与民间组织发展 根据以往相关研究和中国的现实经验 笔者将从三个理论视角来 分析民间组织规模在中国地区之间何以存在差异的问题 前两个是主 要来自经济学的需求和供给解释 另一个则主要来自社会学和政治学 的制度主义解释 当然也有极少量的社会团体属于公益性组织 比如志愿者协会 在对民间组织的发展动力进行理论分析之前 有必要对其进行 一个简单的界定和分类 正如一些学者 王绍光 何建宇 王 名 俞可平 所指出的 中国民间组织的类型呈现出复杂 的图景 除了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之外 还有大量不 受民政部门管理的准政府民间组织 如各级

9、工会 妇联 科协 工商联 组织等 以及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和未登记 注册的草根民间组织 由于很难获得这些类型民间组织的准确统计 资料 所以本研究对象只集中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 根 据官方分类标准 中国法定的民间组织分为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 位和基金会三种 这三类民间组织在服务对象和活动内容上存在很 大差别 社会团体是一种基于会员制的互益性非营利组织 民办非 企业单位是一种以开展社会服务为核心的非营利组织 基金会主要 是以资金的募集和使用为核心的公益慈善组织 如果进一步借鉴美 国的分类方法 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 民间组织可以划分为互益性和 公益性两种 互益性组织存在的主

10、要目的是为其成员提供服务 维 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或追求共同兴趣的实现 如学会 协会 商会等 中国的社会团体大致属于这一类 公益性组织存在的主要目的是 提供公共服务和从事公益慈善性活动 服务对象不是本组织的成员 而是非特定的社会公众 如非营利性的学校 医院 红十字会 慈善组 织等等 中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大致属于这一类 正是由 社会需求 资源供给 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 于这种差别的存在 影响互益性和公益性民间组织发展的因素可能 不同 有必要将它们分开来研究 一 需求 供给解释 需求解释 从需求角度解释民间组织的出现主要基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 论 某些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不适合于市场或政治交

11、易 所以导致了人 们对民间组织的功能需求 因此这些理论将民间组织视为市场和政府 部门的补充 根据经济学的研究 在产品本身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产品或服务 的需求总量太小 某些人群缺乏支付能力 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下会出现 市场失灵或者合约失灵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提供这些产品 或服务上面临着很大不足 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将会成为更好的提供者 非营利组织之所以更适合提供这些类型的产品或服务 主要是因为它 受到 非分配约束 的限制 非营利组织不能把获得 的纯利润分配给对该组织实施控制的机构或个人 它必须被完全用在 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上 非分配约束 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 根本特征 正是由于非营利组

12、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所以它们在市 场机制失灵的产品或服务领域中具有优势 面对市场失灵的挑战 政府也可以发挥作用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的内容 数量和质量是由政治决策过程决定的 政治过程可能会使政府 很难提供特定类型的公共物品 即存在政府失灵 在民主政体下 政府 对多数选民的公共物品需求做出反应 而无法满足一些特殊群体的需 求 这些特殊群体通常是少数派或者弱势群体 由于 政治体制和对社会公正的考虑 政府在提供特定公共物品和服务中受 能力的限制 在中国政治体制下也存在政府失灵的问 题 有些群体 比如少儿 老人 农民工等 由于缺乏制度化的利益表达 渠道 不能有效影响政府对公共物品的决策过程 政府无法

13、充分满足这 些人群的公共物品需求 政府失灵为非营利组织进入这些产品或服务 领域提供了前提条件 根据韦斯布罗德 的观点 非营 利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取决于政府部门能够满足选民多样化需求 的程度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 消费者需求的同质性越高 对政府不满意 的需求越少 则非营利部门规模就越小 反之 则越大 社会 当把需求解释应用到地区层面的经验研究时 主要关注地区社会 痛苦 程度和需求异质性程度与非营利组织规模的关系 首先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为了满足 穷困或弱势人群的需求 因为这些人群掌握的物质和社会资源缺乏 不 能有效利用市场或政府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 富裕地区成员会对弱势邻 居需求做出反应 通过捐赠

14、或其他方式支持服务于这些目标群体的非营 利组织发展 一个地区的贫困或弱势人口越多 则这个地区的社会痛苦程度越高 国外学者往往用犯罪率 老年人口比 例 少儿人口比例 贫困人口比例 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等指标来测量社会 痛苦程度 社会痛苦 程度对于互益性和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因为贫困或弱势 群体自身掌握的资源匮乏 他们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 所以社会痛苦 程度主要影响对公益和慈善类组织的需求 假设假设 犪 犪 社会痛苦程度假设 社会痛苦程度假设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一个地 区的社会痛苦程度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的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而对社会团体规模没有显著影响 相比于市场和政府组织 非营

15、利组织的优势在于其满足异质性需 求的能力 一个地区的人口构成越多样化 则需求异质性程度越高 在多样化需求条件下 由于某些物品或服务的需求总量太小 营利性的 企业不愿出面提供 政府受制于政治决策过程和财政能力 也无法满足 所有居民的偏好 因此 人口或需求的异质性与非营利组织规模之间 可能会存在正向关系 国外特别是美国的很多经验研究主要探讨地区 人口的种族 族群或宗教多样性与非营利组织规模的关系 在中国社会情 境下 用种族或宗教构成的多样性来反映一个地区需求的异质性程度 并不适合 笔者认为城市化水平是一个更可取的指标 中国正处于快 速城市化进程之中 城市化意味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口流动的频繁 从而

16、带来了需求异质性程度的提高 一方面 由于分工加剧导致社会 整合方式从过去的机械团结变为有机团结 基于职业和行业的结社行 为变得越发普遍 涂尔干 另一方面 城市化也使得社会支持体 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家庭 亲属等传统社会支持网络已力不能逮 人们 更需要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来满足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社会需求 资源供给 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 假设假设 犫 犫 需求异质性假设 需求异质性假设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城市化水 平越高的地区 各类民间组织的规模和民间组织的总体规模越大 供给解释 供给理论认为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只是解释非营利组织发展的 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因为需求并不一定自动创造供给 根据资源依赖 理论 任何组织都不是自给自足的 为了生存和运转 它必须要从外界 环境中获取资源 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 由 于其志愿性和非营利性 它比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外界资源的依赖程度 更为严重 非营利组织的增长依赖于人力资源和经 济资源的充足供给 因此 在志愿精神和慈善资源越丰富的地区 非营 利组织越兴盛 首先 非营利组织的出现需要 社会企业家 的存在 这些具备企业 家精神的社会活动家有动机和能力去创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