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报告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2725250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反馈的手段之一。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有效提问是整个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进行一些有价值的、有效的提问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激发他们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探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课堂的有效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提高课堂效率。2、 教学现状与有效提问的要求不相适应新课改倡导生本化课堂,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张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而提问是实现师生

2、互动的重要手段。据有关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仅为56%,也就是说尚有将近一半是属于无效提问。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提问教学中也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如:(1) 课堂“虚假繁荣”,教师提问次数过多,更有甚者以“满堂问”来替代“满堂灌”;(2) 形式单一,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且不会有效倾听学生的回答;(3) 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而没有为教学服务,所提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4) 缺乏拓展性、探究性、创造性等开放性问题。因此,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要体现“生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要关注和研究课堂提问。 3、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益的需要提高历史与社会课

3、堂的有效提问,是进一步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强化教师主体的反思意识的需要,是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到课堂的有效提问,本身就是教师素质的一大体现。通过反思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改变以往凭经验讲述历史知识或简单重复历史教学的现象,从而使自己在不断地探索中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找到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让其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历史与社会堂教学的效率。二、

4、课题界定 课堂提问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选择和把握,是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简言之,即“精投入、高产出。”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 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有针对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以达到促进师生和谐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研究目标及支撑性理论 (一)研究目标1、 设计并精选符合教学的有效的课堂提问。2、 探索出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

5、的策略和方法。3、 提高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4、 通过研究,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二)支撑性理论 1、学派、专家理论(1)陶行知先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提问亦是如此,提问的巧妙与否关乎课堂效率,有效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2)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打开思维的阀门。有效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核心,探究和创造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

6、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有效提问正是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求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教师若能在课堂提问教学中进行有效设计,形成有效的提问,那么必将能较圆满地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有效教学提问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建构主义原理,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尝试多角度

7、探究社会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那么在一堂历史与社会课中,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上好历史与社会课的关键。对于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的初中生而言,教材的内容往往比学生认知水平难,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而最常用的一种引导方式便是课堂提问。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甚至是自己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许多丰富而深入的研究,有的也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针对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课堂提问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历史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研究内容和措施 (

8、一)了解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堂提问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每堂课中教师都会向学生提问,但提问的效果和达到的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据有关资料显示,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几乎占据了50%。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更好地了解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现状,我们设计并发放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查问卷(见附件),收回问卷并对问卷调查进行了认真而细致地统计与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题目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七、八、九年级的部分学生以及教师。我们共抽取了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共发出学生问卷340份,收回340份,有效问卷340份。据调查

9、问卷(学生卷)显示:80%的学生认为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有必要的,这样更容易参与课堂;4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次数过多;60%的学生表示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处于紧张状态而在调查问卷(教师卷)中,30%的教师表示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有向学生提问过判断类(“是不是呢?对不对呢?),65%的教师表示自己设计的问题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分析总结当前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提问中存在如下问题: 1、提问方式形式化 很多教师上课时习惯上会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看似课堂轰轰烈烈,

10、但实际上却是“虚假繁荣”。课堂提问只是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深入思考,课堂提问也就失去根本的意义。 2、提问内容高深化 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另一大问题是提问内容难度太高,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更别说思考回答了。如:在讲罗马帝国的时候有老师就提到了“元首制”的实质,由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有限,他们甚至不明白“实质”一词的意思。这样的提问等同于让学生“无中生有”从本就没有的知识储备中搜索枯肠,其结果必然导致课堂效率低下。3、提问思想极端化新课程改革倡导“学为主体”,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许多教师也努力践行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过去“满堂灌”、“一堂言

11、”的弊端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摒弃“满堂灌”的思想时,一些教师开始出现了另一个思想“满堂问”,以为课堂上有问有答就是“主导”、“主体”的统一。而当教师依次抛出自认为是“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时,许多学生却是早已“不堪重负”,疲于应付。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从“满堂灌”成为了“满堂问”。这无疑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低了课堂效率。 4、提问对象片面化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有的学生对地理、历史很感兴趣,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就显得很活跃,甚至举手没有被叫到还会“埋怨”老师,而老师往往也喜欢积极发言的学生;另外,有些所谓的“尖子生”也是上课回答的重点对象,而相对来说“中等偏下”及“后进生”却

12、往往被忽略了。久而久之,回答的往往也就那么几个人,那些被忽略的学生则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要么机械地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探究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无效提问过多必然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仅仅了解现状还不足以真正解决问题,还要找到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通过随堂听课、教研组开展“反思与自我反思”等形式,我们探究和分析了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层面(1) 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由于初中历史与社会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形式,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只要你翻书就能考出好成绩”的假象。在这种假象的驱使下

13、,历史与社会渐渐地被边缘化了,处于主科和副科之间的尴尬地位。不少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这种思想影响,认为是开卷考,圈圈划划再让学生背背就好了。于是,上课成了“圈背划”三部曲模式,更谈不上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了。(2) 教师业务上有待提升。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现行的教材看,七年级学习的内容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而八年级内容就是完全的历史部分,从远古开始一直到现代;九年级的内容则主要是分析近现当代的历史状况,提出未来发展的选择。所以说,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我们往往都是精修了某个专业,但对这种综合性的学科还是要

14、多下一番功夫。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散发自信的光芒,也才能提出更有效的问题。 2、学生层面(1)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不强。当前课堂,学生还是过多地依赖教师,对其自身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并不明确。总是等待老师“喂”,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吃”。课堂的“主要权力”还是在教师手中。这样一来,容易滋生教师“我的课堂我做主”的霸道思想。于是,问题设计有效与否也没有这么重要了。(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受开卷考试形式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也不是很重视,认为既然是开卷考那就不如主科重要。于是,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成了他们“放松”的阵地,对课堂的参与热情也欠

15、缺。因此,教师往往就只好用集体回答或自问自答的方式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三)探索设计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提问的途径设计好课堂提问是上好历史与社会的重要环节。对于历史与社会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往往会使课堂事半功倍。为此,我们探寻了一些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 1、 集体备课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对新课改巨浪的不断冲击,团队合作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团队精神不是集体主义,不是泯灭个性、扼杀独立思考,它表现为整体的一种集体力,即1+12的结合力。作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为了发挥更大的课堂效应,我们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方式的探索与教研,进行课程问题设计的研究以及教材的内容实质与精髓的挖掘。这里所说的集体备课,并不仅仅指所有历史与社会的教师都使用相同的教案,更是指教师要静下心来,集体讨论,深入研究教材,要活用教材,变封闭为开放,再讨论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课堂问题,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空间,为学生架设创新的桥梁。为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课题组成员于每周三下午进行教研,初步采取“主备人备课主备人说课成员商议修改反思”的模式,利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挖掘每名教师的智慧和方法,博采众长,探讨更多高效的课堂提问。2、 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异构,指的是“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这里的“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