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095703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日期:2010-10-15 来源: 作者:现代商业 分享到:宋江飞 张劲松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已得到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都取得很大的进展,并且研究的视角不但得到扩展。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观点,并作了简要分析。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起源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ell)第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他的产业区理论奠定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

2、经济所致。马歇尔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企业组织间的劳动力要素间接表明了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并且进一步阐述知识信息的扩散是创新的源泉,不断的创新使区域内企业的经济持续增长,促进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正如马歇尔所指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似乎是公开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1909 年发表了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

3、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由“简单地通过企业扩张使工业集中化”即通过企业自身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这是集聚的低级阶段。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即每个大企业以其完善的组织而地方集中化,并吸引更多同类的企业在具有完善的组织在空间上的集中。产业集聚不论是仅仅通过工厂规模扩张的集中化倾向而集聚,还是这种倾向的深化影响而产生的集聚,都依赖若干工厂紧密地地方联合产生优势大小。若干企业的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易于带来更多的长远利益和集群效应。韦伯称之为“高级阶段的社会集聚”亦即产业集群。在此阶段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

4、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化的工业产生了一类大统一的产品市场,这类集聚经济不仅带来单个企业的节约,而且会带来区域的社会节约,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韦伯从区位因素研究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并且提出集聚创造的社会集中化和简单的企业规模扩大产生的集聚倾向共同决定着产业集群。二、国外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状况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波特(Michael E.Porter)的钻石理论和以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为代

5、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产生,标志着产业集群理论的初步形成。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著名的“钻石体系”。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发展并非来自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是由各种产业集群所组成,这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或由此而造成的竞争劣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因而,评价竞争力的关键是政府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

6、势一书中在关于产业集群与创新的理论中指出,创新体系下的产业集群能够使集群内的企业能够更清楚、更迅速地察觉到新的客户需求,可以共享集群内的同业拥有的客户知识与关系、专业化的信息;为区域内的企业在新科技、经营及送货方式方面提供优势;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能够降低新产品、新工艺及新服务的开发成本、研制费用。80 年代末,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打破原有的地理、地域、城市、环境的状况给定的约束条件进行的静态分析,将经济产业集聚与地理区域集聚的相互促进,城市化与生产、贸易的扩张过程用一种动态思想理论来解释,即把空间问题引入经济分析之中。克鲁格曼动态地研究地理空间集聚程度的变化,总结出经济活动

7、的空间聚集的核心线索:报酬递增、空间聚集和路径依赖。新经济地理学坚持借鉴经济学的主流方法,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大量采用了数学分析工具。藤田昌久、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合著的空间经济学中提出了中心外围模型、城市体系模型和国际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假设世界经济中仅存在两个区域和两个部门,即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经济的演化会可能导致中心外围格局,即制造业中心和农业外围。而当运输成本足够小、当制造业的差异产品种类足够多、当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时,关键的系数发生微小的变化时会使经济发生波动,打破原有的对称均衡,最终产生新的产业集聚。城市体系模型以冯杜能的“孤立国”为起点,被农业腹

8、地包围的城市制造业集聚地,由于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会发生迁移,导致新的城市形成,随着劳动力要素的流动,经济人口相应的增加。一旦城市数量足够多城市的规模和城市间的距离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相对强度下将在某一水平上固定,从而形成城市的层级结构。国际模型主要讨论国际专业化、产业集聚、可贸易的中间产品和贸易自由化趋势对一国经济地理的影响。贸易可以导致内部经济地理的重新组织,可以促使制造业活动变得更加分散但同时又带来其他产业集聚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竞争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Engelstoft 等(2006)通过对丹麦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集群内的企业在共同奋斗目标下能够实现风险共担

9、、互相支持,这种竞争与合作使企业间的相互学习和创造力更为便利,有利于集群及其企业获得比较竞争优势和占据市场垄断地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体现在不同方面, Stamer(2008)将其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和兆观四个层面,其中:微观是指企业层面,中观是指集群层面,宏观是指区域或国家层面,兆观是指集群应对全球竞争层面。在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面, Padmore 等(1998)在在 Porter“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 GEM 模型, 模型通过系统方法来评价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

10、市场。该模型强调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企业联系和内外部市场,比钻石模型更加注重集群企业的联系和内外部环境条件。Feser(2001)则提出从时间(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地理(资源、交通、竞争等)、关联(投入与产出、创新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对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三、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现状王缉慈教授对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关系的探讨较多,是目前研究得最系统、最深入的学者之一。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集中了她对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在这本专著中,她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回顾,评述了关于企业集群的新理论学派,包括建立在制度经济学基础上的新的产业空间学派、建立在战略学基础上的集群学派、建立

11、在新地理经济学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学派、建立在新经济社会学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网络学派,以及创新环境和创新系统学派等,然后介绍了新产业区理论并对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接下来探讨了高技术产业的集群机理,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走多样化的、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的政策建议。楮劲风(2009)从集聚空间组织入手指出,创意产业集聚空间具有明显的地理边界性,同时运用世界地理研究方法,从城市、产业、企业三个方面研究了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刘乃全、周维颖、李清娟(2009)在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演变、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产业区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基

12、础上,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的整体状况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传统工业、现代高科技行业、资源类行业、服务业等产业的产业集聚状况进行了案例研究与国际比较。惠宁(2008)从专业化分工、制度创新、社会资本的视角,对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市场条件下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分析了集聚效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营造集群经济的制度环境,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唐晓平(2008)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研究都市圈,首先从研究城市集聚经济开始,继而提出集聚不经济思考城市集聚效应核扩散效应在城市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

13、用,介绍了几种城市模型。提出都市型产业集群的区位是大都市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及功能分区的产物,专业镇模式的产业集群是我国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的产物,其未来的前景必然是融入都市圈经济中。我国产业集群最早是源自改革开放后农村工业的发展和外商投资的进入,大多集中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轻工业中。总体来看,我国集群产业规模小、专业化层次低、产业链不完善、公共配套体系薄弱,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低端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低层次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更低成本所代替而衰退。国内一些学者从分析温州桥头镇纽扣集群等典型产业集群衰退的原因出发,提出了集

14、群升级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从集群恶性竞争和路径依赖等问题研究入手,提出集群治理与升级的思路。这部分研究,主要着眼于集群本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集群升级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另外一部分学者,则从全球价值链的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产业活动的分离与整合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演,以经济活动地理集聚为特征的地方产业网络在跨国公司的整合下,正逐渐嵌入全球价值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只注重合同生产,代工生产、按订单生产,核心环节技术根本不掌握在我国企业手中(顾强,2006)。吕文栋、逯春明、张辉(2005)以青蒿素为例说明我国在中药产品的全球价值链中只承担了原料供应和加

15、工的低价值环节。陈倩倩、王缉慈(2005)分析认为我国鞋业集群仍停留在生产的低增值环节。我国产业集群若不注重升级,将有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底端的风险。所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探索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和对策成为近年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四、结语从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看,我国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基本源于国外的理论。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毕竟研究时间很短,仍存在许多不足。其一,重视对集群升级的词藻运用,忽视集群升级规律、内涵的思考。在研究中常将集群升级与集群发展混为一谈。当前,随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在理论界,一部分人把嵌入全球价值链等同于集群升级,错误地认为,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就实现了集群升级。

16、其二,重视国外理论的借鉴,忽视我国产业集群升级机制机理的研究。我国学者热衷于借鉴引用全球价值链类型、治理模式及其产业升级路径理论,实证分析研究我国的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及对策问题。而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适用条件分析不足,缺乏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影响因素、集群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等机理机制方面的深入探讨。因而,提出的政策建议多片面或是流于形式,缺乏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性与实践的针对性。参考文献:1 王晓霞,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价格月刊 2009(5)2 王缉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集群面临升级压力(J),中国报道,2008(2)3 顾强、李毅,促进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每周电脑报,2006(27)4 吕文栋、逯春明、张辉,全球价值链下构建中国中药产业竞争优势基于中国青蒿素产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5(4)5 陈倩倩、王缉慈,促进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世界地理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