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2课时)》同步讲义

上传人:mengy****infei 文档编号:127690021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2课时)》同步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2课时)》同步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2课时)》同步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2课时)》同步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2课时)》同步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2课时)》同步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2课时)》同步讲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主旨归纳。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做起,切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并珍惜时间。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夫君子之行()淡泊()淫慢()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悲守穷庐()2f b yn zo ch l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字?“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因此,修身养德时需要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要

2、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2.文中是如何在简短的语言中表达深长的意味的?本文仅仅86字,却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志与学,等等。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他告诫儿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志向的树立和实现又以“淡泊”“宁静”为前提。因此,诸葛亮在开篇就提出了静与俭相

3、结合的道德修养论,指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君子之行”。3分析文章严谨的说理结构。文章一开头,作者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殷殷叮咛,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文章先立论,后阐发,再从正反论证,逻辑严谨,前后相承,说理平易近人,短短几十字,充分体现出诸葛亮文学造诣之高。1文学常识填空。诫子书作者,字,时期的家,家。

4、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非淡薄无以明志B非宁静无以至远C淫慢则不能厉精D险躁则不能治性3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4用课文原句填空。(1),意与日去,多不接世,悲守穷庐,!(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明心立志”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3)文章中有一句话表现了“躁”的危害,这句话是:。(4)全文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议论的。

5、5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夫君子之行()淫慢()遂成枯落()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学无以广才()(4)淫慢则不能励精()(5)年与时驰()(6)意与日去()7翻译下面的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孤:幼年

6、丧父。昏怠:昏沉困倦。沃:浇,引申为“洗”。既:副词,不久,后来。每:常常。慷慨:形容慷慨激昂。谪:贬谪,贬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啖粥而读()(2)辄以水沃面()(3)食不给()(4)乃至被谗受贬()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翻译是()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选文的层次已经用“”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4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是:,。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中的经典语句,这句话在本

7、文中起到了的作用。【2018年中考湖北咸宁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注】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哂(shn):微笑,此处含有

8、微讽之意。不暇顾:顾不上。野宿:在野外露宿。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能以径寸之木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C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

9、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1诸葛亮 孔明 三国 政治 军事【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在学习课文前,应对作者资料等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作者其人其事,这样对理解文章内容也会有较好的帮助。2D【解析】A项,薄泊。B项,至致。C项,厉励。3C【解析】应分别在“淡泊”和“宁静”后断开,因为强调的是“淡泊”和“宁静”。4(1)年与时驰 遂成枯落 将复何及(2)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3)险躁则不能治性(4)静以修身5f yn su【解析】注意“夫”在这里是助词,要读二声。6(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介词,引进动

10、作行为的目的(3)使广博,增长(4)放纵懈怠(5)疾行,指迅速逝去(6)岁月1(1)吃。(2)往往,总是。(3)供应。(4)说别人的坏话。 学科&网【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学生需结合自己平时的实词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句意思,进行理解和作答。2B【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注意“每”是常常的意思。“任”在这里是责任的意思。3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刻苦自励且心忧天下。【解析】此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已划分出层次,只需结合句意分别进行概括即可。通读全文,疏通文意,不难总结出三个层次分别讲了范仲淹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刻苦自励且心忧天下三个意思。4二岁

11、而孤 家贫无依 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 啖粥而读【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理解文章大意,按照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书写要清晰规范,避免错别字。5揭示主题【解析】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本文主要讲了范仲淹年少的经历和发奋读书的事。后虽遭贬,但却一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所以这句话在这篇文章中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参考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努力读书,有时候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

12、至于有人说他的坏话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1C3C【解析】C项,“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要分析好“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这一句话。4(1)(我)让老百姓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2)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来,常常从自身生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

13、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馀”“为”“安”“自”“身”等字词的翻译。参考译文: 学科¥%网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