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 苏教版 必修一 必修四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11269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勾践灭吴 苏教版 必修一 必修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勾践灭吴 苏教版 必修一 必修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勾践灭吴 苏教版 必修一 必修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勾践灭吴 苏教版 必修一 必修四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勾践灭吴 苏教版 必修一 必修四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勾践灭吴 苏教版 必修一 必修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勾践灭吴 苏教版 必修一 必修四(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勾践灭吴 选自 国语教者 甘肃榆中恩玲中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2、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彦文的感悟、理解能力。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德育目标1、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2、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教学难点: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的类型和特点。2、体会文中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意丰的特点。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

2、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疏通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一、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这幅对联中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卧薪尝胆”。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两个故事的,请讲讲。(“破釜沉舟”,讲的是我国秦朝末年的项羽即上联中的“有志者”,我们后面有一篇课文鸿门宴里,讲会讲到他。当时他作为上

3、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背水一战。于是他的军队士气高涨,异常勇猛,与秦军大战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打败了秦军的主力,为以后攻破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历史事实。)而下联中的“苦心人”讲得又是谁呢?他是怎样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呢?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课文的记述,看看这位“苦心人”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板书课题)二、题解: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

4、之的故事。1、关于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周代两种官)改编、润色而成,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

5、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2、 关于本文时代背景春秋后期原本统一着中国的周王朝衰落,诸侯势力兴起,相互讨伐战争,争夺土地和资源,黄河流域一带就有齐、宋、晋、秦、楚等多个大诸侯国争霸,中原大地可谓狼烟四起。而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也有两个国家不甘示弱,争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吴国和越国,吴王阖闾曾经打败过吴国西面强大的楚国,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当诸侯的首领,可是其南面的越国也一天天强

6、盛起来,不断地派兵骚扰吴国的边境威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严重的牵制,吴越两国的仇怨摩擦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阖闾就趁着越国的国丧带领其子夫差攻打越国。然而,阖闾在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个脚指头,这一伤说轻不轻,说重又不重,可阖闾老了,受不住伤痛的折磨,很快就死去了,夫差发誓报酬,在公元前494年又与越军在夫椒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杀得勾践只剩兵五千,退居会稽山上,此时越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情况危急,我们的课文也由此拉开了序幕。3、听录音,朗读课文,正音释词:正音:会稽(kuij) 浠(ch)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句(gu)无 鄞(yn)地名,在今浙江宁

7、波。疾疹(chn)患病的人。无不餔(b)也通假字 :南至于句(gu)无 句通勾,地名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率领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婚娶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而摩历之于义摩历通磨砺,本指摩擦,使其锐利;现多比喻磨练。国之孺子游者,无不餔也 餔通哺,给人食物吃无不歠也 歠通啜,给人水喝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一 “有”字,可延长音节,增加韵味。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难道4、疏通课文疏通第一自然段,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2)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

8、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泛指军队。)(3)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4) 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5) 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6) 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7) 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

9、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8)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三、布置作业:1、 完成练习二2、疏通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疏通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析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一、疏通第二、三自然段,疑难字词句解释:(1)勾践说于国人曰:说shui 劝说(2)寡人不知其(自己)力之不足也,而(却)又与大国执仇(结仇),以(导致,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省略句)改变治国政策。(3)吊忧者(慰问)(4) 去民之所恶(厌恶)(5)然后卑(恭卑)事(服事)夫差(6) 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名词用作使动词,“使为宦)士三百人于(到)吴(7)四方之民归(归附

10、)之,若(像什么一样)水之归也(8)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诸位”“各位”等)夫妇以蕃(生息,繁殖)(9) 其达(明智达理)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漂亮的衣服穿,让他们吃饱饭。洁、美、饱均为使动词)(10)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礼,礼遇)二、疏通第四、五自然段,疑难字词句疏通(1)昔者(从前)夫差耻(侮辱、羞辱;另解:原为形容词,现作使动词,“使吾君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克制)矣,请报(报仇)之(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怎么能不知道羞耻呢)请姑(暂时)

11、无庸(用)战!(3)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4)勾践既许之,乃致(招致,召集)其众而誓之(5)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思想行为)之少耻(缺少知耻的精神)也(6)今寡人将助(帮助,顺应)天灭之。吾不与(赞成)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同进同退,旅;俱)。(7)如此,则有常(规定的)刑 就会有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8)果行(果断地这样做(伐吴),国人皆劝(劝勉鼓励)三、齐声诵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明确】全文共三部分:战败和谈(第一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二至三自然段)三败吴国

12、(第四至第五自然段)四、分析第一自然段战败和谈【思考】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请概括。(只用个字)【明确】悬赏纳谏【思考】在这种局面下,勾践有没有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毙呢?【明确】没有【引导】那我们看看他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乃号令”,可见他正积极着手招揽人才为他出谋划策,而且还有优厚的待遇呢!“共知越国之政”不就几乎等于说“分半壁江山给你”吗?看来这对于有政治抱负、想建功立业的人是个不可多得的良机呀!结果有没有被吸引出来?这个人是谁?【明确】有。大夫种。【引导】对了,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大夫种主动出来进见勾践了,我们看看他说了些什么,请齐声朗读一下文种的话。【活动】学生朗读(

13、臣闻之无奈后乎?),请一个同学翻译文种这段话。(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要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要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要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要准备车辆,以便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然而谋臣和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它。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提问】请找出这段话中心句,即这个句子要表达这段话中心的意思,看看文种在论述一个什么道理。【明确】“无乃后乎?”【提问】那是什么“太迟”了!什么“后”?【明确】求谋臣。【提问】那么讲求谋臣道理最明显的应是哪一句呢?【明确】“然谋臣不

14、可不养而择也。”论述的就是一个国家求谋臣应该未雨绸缪的道理。【提问】那么他论述的时候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明确】比喻,排比(夏则冬则旱则。)【提问】既然勾践已经在求谋臣了,文种还来大讲求谋臣的道理是不是很多此一举而无关痛痒呢?他究竟用意何在呢?【明确】不是,他的话是婉转地责备了勾践不能早一点“任用贤才”。【提问】我们联系上一课,文种是不是也和烛之武对郑伯一样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呢?分析一下【提示】我们知道,文种是主动来进见勾践的,主动进见勾践难道就是为了发发牢骚而已吗?显然不是。我们看看他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侃侃而谈,镇定自若。而且还敢责备他的君王。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什么人能做到这样啊?有

15、能力、有志之士,是有才能、有办法退吴的人。文种就是想要勾践看出这一点,赏识和重用自己。那么勾践看穿了他的心思没有呢?他是怎么回应的,请一个同学翻译他的话。(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呢?)【提问】勾践用不紧不慢的语调说“何后之有?”可以看出什么?【明确】谋臣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国君处变不惊,看来这个国家是有希望了。【提问】他们两个人“执其手而与之谋”,是谁执谁的手啊?【明确】勾践执着文种的手。看来勾践真的看出了文种的才华,要重用他了。大家想想,通常一个位居万人之上的君王若被一个小小的大夫公然责备了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对这个犯上的家伙肯定是轻则处罚、重则处斩了?但勾践对文种不但不生气,而且还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的亲热。这是为什么?如果勾践东山再起以后还会实现他当初:“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的诺言吗?“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难道不应该实现诺言吗?他们究竟商量出了什么对策,请同学们在原文找答案。【明确】“逐使之行成于吴。”【提问】“行成”是什么意思?【明确】求和。【提问】是使谁向吴求和呢?【明确】文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