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生命德育建构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155791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学校生命德育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学校生命德育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学校生命德育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学校生命德育建构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学校生命德育建构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学校生命德育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学校生命德育建构(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的建构【摘 要】21世纪是个体生命凸显的时代,生命是道德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生命的和谐、健康和全面发展是道德教育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这一角度考察,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必要的视角。而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缺憾在于漠视生命,因此将生命道德教育列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新领域,从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体系建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模式。【关键词】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Discourse on school life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bstract: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time which the indiv

2、idual life highlights, the life is the premise which the moral education can realize, and the harmony, healthy and the full 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life is the aim and boundary on the moral education pursuing. From this angle, the life is the essential prospective of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But

3、 the contempor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disappointment lies in ignoring the life, therefore listing the lif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new domain of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from the goal, the content, the way and the appraisal system constructing the school life moral education pattern.Key wor

4、ds:Life;Moral education;Life moral education一、生命:学校道德教育必要的视角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生命自从产生到人类社会以至现在,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从各自的生存处境中表达着他们对生命、道德、教育的理解与期望,每一代人也只能在各自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处境中来谋求他们对生命、道德、教育的理解与追求,并以之来观照他们当下的生活实践。历史在变迁,生命在进化,理论在完善,因此,生命、道德、教育的问题不仅具有永恒性,也具有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点认为,“系统地抛弃任何先于实事或超于实事,因而是先验

5、的和绝对的法则,就必须从事实本身出发去推演法则,从现实出发去建立理想,从自然出发去提炼道德哲学。我们自然本性的主要和基本的事实是,我们是活生生的、富有情感并能进行思维的生命。我们曾不得不从中求得行为之原理的正是生命。”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M.余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P201)由此可见,我们应当从个体的生命现象本身去观察、理解和思考道德教育的现实与未来。(一)“生命”、“道德教育”内涵的探讨人的历史无疑是人的生命活动史,因而,打开历史我们即可解读人的生命。何谓生命?传统上,人们习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定义生命,认为生命是作为生物的本质属性而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随着科

6、学的分化及其发展,涉及“生命”的各门学科都试图从各自的角度界定“生命”。心理学认为,生命即意识到的自我,从婴儿期开始缓慢发展;法理学则认为,生命是动植物或有机体的存在状态。即使是同一门学科,因其发展阶段不同,流派不同,或是研究视角不同,对生命的认识也不同。在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命是主要由核酸、蛋白质大分子组成的、以细胞为最基本单位的复合体系的存在方式”;陈玉馄.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62)而生命哲学则认为,“生命是世界的绝对的、无限的本原,它跟物质和意识不同,是积极地、多样地、永恒地运动着的。生命不能借助于感觉或逻辑思维来认识,只能靠直觉或体验来把握。”葛

7、力.现代西方哲学词典M.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P124)如狄尔泰从心理一历史一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人的精神生命,反对将人看作单纯认知的主体,强调人是完整的人,认识是知、情、意的统一;理解活动不是反省的过程,而是以生命表现为引导,进入他人内在的心理生命的过程。运用理解概念,狄尔泰将个体的生命扩展到他人的生命和人类的类生命。而柏格森则断言: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生命之流”,即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经历了从物理机械的世界中发现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狂喜。他认为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关于生命的概念

8、和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定义,因而对于生命的追问构成了人类一切智慧的原点。总之,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物质存在,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善、和谐、合理的生活方式的精神追求是人超越感性存在的根本动力,这种精神是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而精神生命的出现离又不开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所以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生命整体的三维,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个体完整的生命。然而,生命本身具有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价值。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正是对生命(包括自我的和他人的生命)的热爱,以及生命成长和繁衍的需要引发了人们的规范意

9、识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137)谈到“道德教育”,首先应该弄明白什么是“道德”。“道德二字,就语源看皆取义于行路,周代方演而为衡量人事行为之价值观念。”何新.记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P366)顺道而行称“德”、“明德”;反之则称“昏德”、“邪人”或“奸邪”。“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 个人通过认识、把握“道”,得“道”于心,“顺”“道”而行,按照这种“

10、道”去实践、行动。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道德被界定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挥作用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P10)“道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定性,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的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既是社会调节的一种特殊手段,又是人实现自身统一、精神完善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始终植根在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式”。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44)作为对道德的培养,道德教育是建立在道德具有不同层次内涵且具有动态变化的假设基础上,以培养个体的道德思

11、维能力以及独立体悟道德、自行解决道德问题的追求生命完善的教育。(二)生命与道德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的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传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的天性。”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为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道德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它与生命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生命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元基点。“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12、65年版.(P23)人总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生存在世界上,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意义。而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又蕴涵着超越的本质,不断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追求生命意义的无限性。生命凭靠什么来超越自身?在某种意义上,人正是依凭道德教育而成为人,道德性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生命依凭道德性的逐渐获致而使人不断超越其自然肉身存在,成为德性价值的存在,道德与生命相伴相随。因此,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无论就其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是来自于生命。尽管德性生成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但没有健康的生命,崇高的道德精神难以得到充分的实现,这意

13、味着对德性的追求离不开个体生命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个体的生命是道德教育赖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个体的生命,道德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只能从生命中获取道德的原则。” 法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念M.余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P77)道德教育从其本真意义而言,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将内在的德性最终落实为外显的德行,为个体生命采取积极行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师氏.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教育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又进一步去整合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成为德性的存在,道德意识因此而深深地渗透在人

14、的活泼的生命意识之中,成为人的生命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道德教育是对生命存在的超越与提升。生命作为个体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不意味着道德教育仅仅消极的依附于个体生命之中,道德教育必然超越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事实,表达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诉求。道德不是遗传的产物,不是肉身的机能,不是“天性的惠赐”,而是后天的习惯,我们是“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道德不在人的肉身存在的自然事实之中,相反,道德教育总是意味着对人的生命存在事实的超越和提升,对人的肉身欲望的调节和改造。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道德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

15、。它不是人们显示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来对它作出“善”、“恶”的评价,并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这种实是与应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不断推动人类向至善方向前进,也使每个个体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升华。” 道德教育的理想性、纯洁性、崇高性让我们从个体情感和欲望的圈隅中抬起头来,积极的思索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及“吾日三省吾身”,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去反思自我,超越自我,引导生命走向那真、善、美的境界!第三,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指导生命获得意义。教育,尤其是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与提升的道德教育其目的在于指导

16、生命获得意义。真正的道德教育应当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一切生命为最高目的,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是人的革命成功。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指个体生命的意义,同时也是指个人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类生命”本质的思索,两者是相统一的。生命意义的获得伴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是个体的生命与个性所能达到的深度,不仅是个体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也是个体与他人生命交融的过程。每当社会转型和个人生活发生剧变的时候,生命的意义就更加突出地显现在个体面前,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生命的意义是一个逐渐获得的过程,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儿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获得早在童年时期己经开始了。生命具有其潜在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于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道德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要谨防将生命狭隘的、虚假的意义暗示给学生。正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将生命的意义等同于物质一样,在学校中人们把生命的意义等同于分数。学校将生命的意义一步步窄化:毋庸讳言,学校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