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_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1679904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_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_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_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_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_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_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_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ord格式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立人学校2007-2008学年度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测试卷 高二语文(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5分)云鬓() 柏森森() 踯躅()()城阙() 马嵬坡() 踌躇()()江皋() 缭( ) 迤逦()()衾()潺湲()()二、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4分)遗余褋兮澧浦 姊妹弟兄皆列土 云栈萦纡登剑阁 柏森森 帝子降兮北渚 出师未捷 葺之兮荷盖 三、文学常识(9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分别指 , 。

2、唐代 , 两大诗人把这两传统推向高峰。杜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而中唐的白居易继续把现实主义发扬光大。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其中他的讽喻诗的代表作是 , ;感伤诗的代表作是 , 。四、默写(30分)1、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2、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3、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4、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5、 ,聊逍遥兮容与。(屈原湘夫人)6、 ,夕济兮西澨。(屈原湘夫人)7、天长地久有时尽, 。(白居易长恨歌)8、 ,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9、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10、等闲识得东风面, 。(朱熹春日)11、云中谁

3、寄锦书来, , 。(李清照一剪梅)12、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13、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14、丛菊花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其一)五、简答题(32分)1、分别谈谈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两种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分)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送李端 【唐】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这首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试简要分析诗歌怎样抒发悲伤的思想感情的。(8分)答: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

4、曾是两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注:送柴侍御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1)这两首诗从题材看同属于诗;从体裁看是诗。(分)(2)送柴侍御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试用自己的话简述。(分)答: (3)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分)答: “古代诗歌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测试参考答案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5分)鬓(bn)柏(bi)踯躅(zh)(zh) 阙(qu) 嵬(wi)踌躇(chu)(ch)皋(go) 缭(li

5、o) 迤逦(y)(l) 衾(qn)潺湲(chn)(yun)二、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4分)遗:丢弃 列土:封爵赐邑 萦纡:曲折环绕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渚:水边的浅滩 捷:取胜 葺:编草盖房子三、文学常识(9分)诗经里的国风,楚辞里的离骚 杜甫、李白 诗圣 新乐府秦中吟 长恨歌琵琶行四、默写(30分)1、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吞声踯躅不敢言 4、洞庭波兮木叶下5、时不可兮骤得 6、朝驰余马兮江皋 7、此恨绵绵无绝期 8、回眸一笑百媚生9、千载谁堪伯仲间 10、万紫千红总是春 11、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2、在地愿为连理枝13、问渠那得清如许 14、孤舟一系故园心五、简

6、答题(32分)1、(8分)答: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2、(8分)答: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野草枯萎,寒风劲吹,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

7、身世。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使离情之“悲”达到了高峰。3、(1)(4分)送别 七言绝句(或七绝)(2)(6分)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第三、四句写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 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3)(6分)王诗中诗人未必

8、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而是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李诗中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这种离情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参考资料】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

9、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现在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

10、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

11、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现在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