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掩耳盗铃湘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0906347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掩耳盗铃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掩耳盗铃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掩耳盗铃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掩耳盗铃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掩耳盗铃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掩耳盗铃湘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铃、椎、铿”。 2.结合插图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重点、难点:1、 联系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2.知道盗铃人可笑在哪里,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师生互动师:来到咱们城关三小,我十分荣幸也异常高兴。看到在座的各位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老师已经有点儿迫不及待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了,好吗? 那你们认识我吗?(课件出示)那该怎么称呼我呢?学生自我介绍,学生分组。二、游戏导入1、游戏:你说我猜规则:由一名同学用语言描述照片内容,另一名同学

2、猜中照片相对应的寓言故事即可过关。(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拔苗助长)说说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点?(寓言: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2、出示铜钟的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钟。 (师简要介绍 钟:古代的一种乐器)3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寓言与这口铜钟有关。板书:掩耳盗铃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铃”是什么意思?掩:捂住。 盗:偷窃。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大钟。(生做动作加深理解) 2、 初读文章,读通课文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寓言跟以往学过的语言不同,它们都是文言文,你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代

3、人说的话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称为文言文。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首先,我们就要能把这则文言文读通。(多媒体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2、师带读,划分朗读节奏。生字:“铃、铿”是后鼻音;“椎”读chu也可读zhu,本文中作chu。 朗读节奏: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 椎/毁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3、各种形式读通课文。 (个人读、男女比赛读、齐读)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分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a、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b、以椎毁之,钟铿然有声。C、恐人

4、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2、小组讨论交流3、汇报:(1) 除了注释中的字比较难理解,你们还有哪些字不理解它的意思?注释:铃:这里指钟。 钟:古代乐器。 负:背着。椎:敲打东西的器具。 铿然:形容声音很响亮。 遽:急忙。难理解的词:者:.的人。 欲:想要,将要。 以:用。毁:毁掉。(毁)之:钟。恐:害怕,担心。闻:听到。(闻)之:钟声。其:他,他的。(2)这篇课文大概意思是?(学生自由说) 有一个人偷到了一口钟,想把这口钟背走,但是,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他就想用椎子敲碎了再带回家,但椎子一敲,钟就发出响亮的声音。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赶来抢夺这口钟,他就急忙掩住了自己的耳朵。4、齐读全文,注意朗读

5、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4、 揭示寓意,启发引导1、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是什么?(可以用原文回答)2、你知道他掩耳盗铃的结果会是怎样?想一想。3、你觉着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愚蠢可笑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捂住别人的耳朵!)4、盗铃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自作聪明,自欺欺人)4、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做事要老实,不能贪小便宜,耍小聪明,更不能自欺欺人,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才能获得。六、总结拓展1、现在,你知道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了吗?(指明回答)(讽刺那些玩弄笨拙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2、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现象?3、带上我们的收获,再一起把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七、布置作业 1.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掩耳盗铃起因:有得钟者,钟大不可负发展:以椎毁之高潮:遽掩其耳结果:?(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