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称 药学士101 专业知识讲解 药理学 共四十六章节为专业知识的重点学科 第一章绪言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任务包括 1 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 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2 药动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临床前药理研究 一般药效学 一般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 急毒 长毒 一般毒性 特殊毒性 临床药理研究 临床试验分为I II III IV期 I期临床试验 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20 30健康人 II期临床试验 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 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确定初步的临床适应症和治疗方案 大于100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 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考察安全性和疗效 大于300患者 IV期临床试验 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 包括不良反应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药物相互作用等 在广泛应用条件下评价药物 专业知识 第二章药效学 一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 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或作用弱 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相对的 选择性高的药物 使用时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的药物 使用时针对性不强 作用范围广 但不良反应较多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只是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没有产生新的功能 使机体生理 生化功能增强的药物作用称为兴奋 引起活动减弱的药物作用称为抑制 药物的治疗作用是指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 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 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根据药物所达到的治疗效果 分为 1 对因治疗 用药后消除了原发治病因子 彻底治愈疾病 例如抗生素灭病原微生物2 对症治疗 用药后改善了患者的症状 例如解热镇痛药降低高热患者体温 抗高血压药控制了患者过高的血压 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 1 不良反应 指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包括副作用 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反应 变态反应 继发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2 副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 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副作用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 作用广泛引起的 3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 一般较为严重 分为急性毒性反应和慢性毒性反应 4 急性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因剂量过大立即发生 可测LD505 慢性毒性反应 蓄积中毒 用药时间过长 毒性在体内慢慢蓄积逐渐产生 可做长期毒性试验6 特殊毒性反应 三致作用 致畸 致癌 致突变作用 长期应用引起胎儿畸形 组织恶变和细胞突变 属于慢性毒性反应中的特殊毒性范畴 7 变态反应 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引起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 又称过敏反应 与剂量和药理作用无关 如过敏性休克 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 接触性皮炎 移植性排斥反应等 8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出现的 宿醉 长期应用肾上腺素 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9 继发反应 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如长期服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0 停药反应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又称反跳反应 如长期应用普萘洛尔 突然停药后血压升高 如需停药 应逐步减量 11 特异质反应 某些药物可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 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如红细胞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服用有氧化作用的磺胺时 可引起溶血 受体理论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 细胞质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 如蛋白质 核酸 脂质等 能与特异性配体 药物 递质 激素 内源性活性物质 结合并产生效应 受体特性 饱和性 特异性 可逆性 高亲和力 结构专一性 立体选择性 区域分布性 亚细胞或分子特征 配体结合强度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 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 二 受体理论1 受体类型 1 根据受体在靶细胞上存在的位置或分布 大致可分为3类 细胞膜受体 胞浆受体 胞核受体 2 根据受体蛋白的结构和信号转导的机制 可分为4类 二 受体理论 据受体蛋白结构和信号转导的机制 分4类 1 G蛋白偶联受体 激活后通过G蛋白的传导 将信号传至效应器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 M Ach 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 5 羟色胺 5 HT 受体和多巴胺 DA 受体等 2 离子通道受体 配体门控通道受体 受体与激动剂结合后离子通道开放 N胆碱受体 氨基丁酸 GABA 受体 3 酪氨酸激酶活性受体 酪氨酸激酶型受体 如胰岛素 生长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等 4 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 也称核受体 如甾体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性激素 甲状腺素 维生素D3以及一氧化氮NO 二 受体1 特征 1 饱和性 受体数目有限 当配体足够时 出现饱和现象 2 特异性 一种受体只与其特定的配体结合 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 3 可逆性 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可被其他特异性配体置换 4 高灵敏度 受体只需与很低浓度的配体结合就能产生不同的效应 5 多样性 同一受体可广泛分布到不同的细胞而产生不同的效应 调节 1 受体脱敏 受体向下调节 长期用激动药所致 受体反应降低或数目减少引起药理效应减弱 2 受体增敏 受体向上调节 受体超敏性 高反应性 长期用拮抗药所致 受体反应性增强或数目增多 突然停药可引起反跳现象 三 药效学概述 1 亲和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不同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不同 2 内在活性 称效能 指药物激动受体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3 激动药 对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产生效应的配体 根据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又分为完全激动药 高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和部分激动药 高亲和力 但内在活性不强 4 拮抗药 对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阻断受体效应的配体 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三 药效学概述竞争性拮抗药存在时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发生如下变化 阈剂量 平行右移最大效应不变非竞争性拮抗存在时激动药的量效曲线量效曲线发生如下变化 阈剂量 不平行右移最大效应 三 药效学概述 药物的构效关系构效关系 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药物的量效关系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的高低成正比 亦与药效的强弱有关 即血药浓度高低与药效的强弱有关 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量效关系 量效关系可用量效曲线表示 量效曲线 以坐标图说明量效关系 定量地反应药物作用特点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3 量反应 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 可用数量和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如血压 心率 尿量 血糖浓度等 研究对象为单一个体 4 质反应 药物的效应以全或无的方式表示者 阳性或阴性 全或无表示 如存活与死亡 惊厥与不惊厥 睡眠与否等 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 5 最小有效量 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 也称阈剂量 最小有效浓度 阈浓度 6 效价 指能引起等效反应 一般采用50 效应量 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其值越小 则强度越大 即用药量越大者效价强度越小 7 效能 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能力 用最大效应表示 在一定范围内 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 其效应强度随着增加 但效应增至最大时 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 效应不再上升 此效应为一极限 称为最大效应 也称效能 8 半数有效量ED50 引起50 阳性反应 质反应 或50 最大效应 量反应 浓度或剂量 9 半数致死量LD50 能引起50 动物死亡的剂量 它是评定药物毒性的参数 药物的安全性一般与LD50成正比 与ED50成反比 10 治疗指数 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数值越大越安全 11 安全范围 较好的药物安全指标是LD5与ED95或LD1与ED99之间的距离 其值越大越安全 最小有效量 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或最小浓度 最小中毒量 出现中毒症状是最小剂量 极量 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 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 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类型1 作用于受体 如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 2 对酶的影响 如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 3 影响核酸代谢 如抗癌药环磷酰胺与癌细胞DNA烷基化 喹诺酮类抗生素 4 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 如利尿药抑制肾小管对钠 钾 氯重吸收 5 影响离子通道 Na K Ca2 Cl 等 5 影响免疫机制 如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6 非特异性作用 如消毒防腐剂的蛋白质变性作用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四 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 机体方面的因素 年龄 性别 病理 个体差异 种属差异 二 药物方面的影响 剂型 剂量 给药途径 给药时间 反复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耐受性 在连续用药过程中 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 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称耐受性 抗药性 在化学治疗中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 药物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 又称生理依赖性或成瘾性 精神依赖性 也称心理依赖性 药物方面的影响 一 药物的剂量和疗程1 给药剂量 同一药物给药剂量不同 用途不同 如镇静催眠药 小剂量镇静抗焦虑 大剂量催眠 2 给药时间 合理的用药时间对于增强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很重要 如 饭前给药效果好 促消化药 胃粘膜保护药 降血糖药 饭后给药有利于维生素B2 螺内酯 苯妥英钠等的吸收 减少阿司匹林 硫酸亚铁 抗酸药等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 3 疗程 给药次数应根据药物的消除速率 病情需要而定 药物方面的影响 二 给药途径1 不同的给药途径 可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给药途径产生效应由快到慢顺序为 静脉注射 吸入给药 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口服给药 直肠给药 贴皮给药 2 给药途径不同 药物作用也不同 如硫酸镁 肌内注射时可产生镇静 解痉和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口服则产生导泻作用 若为静脉注射 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 若硬脊膜外注射 在注射部位产生阻滞麻醉作用 药物方面的影响 三 药物相互作用1 药动学相互作用 是指一种药物的体内过程被另一种药物改变 1 影响吸收 2 影响分布或转运 3 影响生物转化 4 影响排泄 药物方面的影响 2 药效学相互作用 指联合用药后 发生药物效应变化 1 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增强作用 增敏作用 2 拮抗作用 联合用药后使原有的效应减弱 小于它们的分别作用 机体因素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 第三章药动学 一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1 定义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程度反映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量 以生物利用度表示 临床常用 口服给药 注射给药 呼吸道给药和皮肤黏膜给药 消化道吸收 口服 舌下 直肠 常用 安全 方便 经济 注射给药 静脉 肌肉 皮下 动脉内 鞘内 其他给药 吸入 鼻腔 局部 经皮 影响因素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脂溶性 分子量 解离度等2 药物的剂型3 药物的制剂工艺4 首过消除 首关效应 口服给药后 有些药物在胃肠道 肠黏膜和肝脏就被代谢灭活大部分 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此现象称为之 具有饱和性 5 吸收环境 胃排空的速度 肠蠕动的快慢 胃肠道的血容量 胃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等 不同途径吸收快慢顺序 腹腔注射 吸入 舌下 直肠 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口服 皮肤 药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 定义 药物进入血液后 再随血液运至机体各组织 称为药物的分布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只有游离的药物才能产生药效 进行代谢和排泄 而结合型的药物起着药库的作用 一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二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药物与血红蛋白结合后的特点 差异性 暂时失活 暂时贮存 可逆性 具饱和性及竞争性 二 细胞膜屏障 1 血脑屏障 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2 胎盘屏障 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大多数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 只是程度和快慢不同 另外还有血 眼屏障 血 关节囊屏障 三 体液的pH体液的pH决定药物分布重要因素 细胞内液pH略低于细胞外液 一般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