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钣金典型轿车车身与板件实际操作维修

ap****ve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44MB
约49页
文档ID:120312625
钣金典型轿车车身与板件实际操作维修_第1页
1/49

第五章典型轿车车身及板件损伤的维修 一 车身钣金件的换新与切换汽车车身是由各钣金件通过铆接 螺栓连接 焊接等方法组成的一个整体 1 切割部位的选择 1 切割部位尽可能选择在构件与构件之间的结合处 2 对全承载式轿车而言 切割部位须避开车身设置的挤压区 如发动机舱 行李舱等 悬架安装位置 尺寸参照基准孔 发动机和传动安装位置等 3 切割部位避开构件加强板的支撑点 如加强腹板 加强盘等 4 切割部位避开应力集中部位 并使构件切换后不造成新的附加内应力 如切割线不能选在两构件垂直交接处等 5 切割部位应兼顾到切换作业的难易程度 如是否便于切割 需拆装的相关零件多少与难易程度等 第一节车身维修作业技术 2 车身钣金件的切割方法 对接缝质量无严格要求的部位 如车身底板横梁 车架 骨架等 可选用氧 乙炔火焰进行切割 如图5 1所示 3 钣金件拆卸后处理 1 当钣金件采用焊点或铜焊方法连接时 用角向砂轮磨光机磨去接口部位残留的焊接斑点 2 用钢丝刷 砂布等清除接口周围的铁锈 油漆保护层等 3 用手锤和垫铁配合 矫正接口边缘的弯曲 翘曲 皱叠等缺陷 图5 1氧一乙炔火焰切割 4 钣金件的换 1 换新件的准备 用风动锯或砂轮切割机对换新钣金件进行粗切割 切割时换新件接口处尺寸应比车身接口处尺寸大19mm 25mm 还可用报废车辆上的未损伤部位作为替代件 但须检查其腐蚀情况 若已锈蚀 则不能再用 对用点焊方法连接的换新件 应去除换新件两面点焊部位的油漆层 2 换新件的固定方法 当换新件在车身上定位时 为防止换新件错位和移动 新换件的定位可用手虎钳 大力钳 临时点焊等方法 若不能使用夹钳固定 则可采用自攻螺钉固定 三 车身钣金件替换的作业方法车身钣金件的结构 位置各不相同 钣金件替换作业存在明显差异 以承载式轿车车身的典型钣金件替换为例 其作业方法为 一 门立柱 车架纵梁的替换作业 1 钣金件的连接形式 1 对接 对接方式有不带嵌入板和带嵌入板两种形式 不带嵌入板对接主要应用于车身外蒙皮的局部替换 如图5 2 带嵌入板的对接 如图5 3 主要应用于管形件 图5 2车身外蒙皮的局部替换 2 偏置式对接 主要用于前门立柱 门中立柱及车架前纵梁的连接 如图5 4所示 3 搭接 常用于车架后纵梁 车厢地板 行李舱地板 门中立柱的连接 如图5 5所示 图5 5搭接 图5 4偏置式对接 2 门立柱的替换作业 1 前门立柱的替换作业 通常前门立柱在底部 顶部或同时予以加强 切割部位应选在立柱的中部 当采用带嵌入板的对接方式时 先安装好嵌入板进行塞焊 在两连接截面间留与板材厚度相当的间隙 图5 6前门柱的带嵌入板对接 2 门中立柱的替换作业 采用带嵌入板对接 如图5 7a 制作一个槽形嵌入板 钻直径为8mm塞孔 装入嵌入板 检测尺寸参数及替换件配合情况 对嵌入板及立柱内侧重叠部分边缘进行塞焊 采用偏置式对接 如图5 7b 在D形环固定点上方切割外侧板 但不能切到内侧板 切割替换件 使替换件的内侧板与门中立柱重叠50mm 100mm 图5 7门中立柱的对接方式 3 车架纵梁的替换作业 轿车的前后纵梁有两种不同的封闭形式 即 管形和槽形 图5 8所示为轿车车架纵粱的截面形式 管形的纵梁截面 大多采用带嵌入物的对接形式 替换方法与前门立柱的带嵌入板对接类似 但要注意切割部位不能选在挤压区 如前悬架的前端 后悬架的后端 也不能选在梁上的孔和加强腹部位 轿车车架槽形纵梁的替换如图5 9所示 图5 8轿车车架的纵梁的截面形式 图5 9轿车车架槽表纵梁的替换 二 门槛的替换 根据车型的不同 门槛的结构采用两片 三片甚至四片的结构设计 其截面形式如图5 10 替换门槛 应采用带嵌入板对接或搭接 对带门中立柱的门槛替换 须同时切割门中立柱 图5 10轿车门槛板的截面形式 1 带嵌入板对接 先直切门槛的横截面 根据门槛的具体结构 沿长度方向把嵌入板切成2段 4段 去除翻边 将它塞入门槛的内腔 待嵌入板定位后 钻塞焊孔 将嵌入板与门槛进行塞焊 嵌入板对接的门槛替换方法如图5 11所示 图5 11嵌入板对接的门槛替换方法 2 门槛的搭接 这种方法常用于门槛内板未受损 仅需替换外板的场合 先在门立柱周围进行切割 并留出重叠区 重叠宽度约为25mm 沿翻边焊缝处切割或分离焊点 将门槛外板与门槛分离 定位替换外板 对翻边部位及搭接重叠部位采用塞焊 搭接边缘采用断续焊 每40mm的间距焊缝长为14mm左右 如图5 12所示为轿车门槛外板的搭接替换 图5 12轿车门槛外的搭接替换 三 车厢地板及行李舱地板的替换作业 车厢地板及行李舱地板切割替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切割部位不能选在加强腹板或关键区域 如座椅安全带的固定点 2 替换时采用搭接连接 重叠宽度不少于25mm 后地板必须放在前地板的上方 如图5 13所示为地板的搭接方法 3 行李舱地板靠近后悬架处有一横梁 切割地板时 应选在后横梁凸缘处 焊接时 把新地板搭接在横梁上 从上到下进行塞焊 如图5 14所示为行李舱地板替换作业 图5 13地板的搭接方法 图5 14行李舱地板替换作业 第二节车身撞击损伤的矫正修复 轿车车身的修复以事故性创伤修复为主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收缩整形 皱褶展开 撑拉及垫撬复位等 1 收缩整形 为了使变形的部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需想办法使伸展的部分收缩 收缩整形工艺过程如下 1 利用焊炬火焰将伸张中心加热至缨红色 但注意不要将板料熔化或烧穿 2 加热后急速敲击红晕区域的四周 并逐渐向加热点的中心收缩 迫使金属组织收缩 3 如果只收缩一处不能达到整形的目的 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多点收缩 并伴随每次加热收缩 都进行敲平校正 4 轻度伸张时 加热后可不需敲击 只用棉纱蘸凉水冷却 或者由其自然冷却 2 开褶 车身碰撞可能造成冲压板料产生不规则皱褶 修理时 若方便可行 可就车用撑拉法解开皱褶 然后敲平 若不方便或不可行 应将车身解体 在车下修理 开褶的要领 首先是将死褶由里边设法撬开 缓解成活褶 然后加温 用锤敲击活褶的最凸脊之处 逐渐使其展开 恢复原来的形状 例如 某轿车车身右翼正面撞伤 形成皱褶 可具体采用如下修理方法 1 拆下大灯圈及灯座 用垫铁垫在大灯孔内 使垫铁两端卡住灯孔的弯边 把钢丝绳的一端系在垫铁上 另一端系在合适的柱子上 然后缓慢倒行拖拉 因而使死褶得到基本修正 2 卸下翼子板 在工作平台上进行修整 用焊炬加热死褶 用撬具撬开 使其缓解 并加热一段 撬开一段 3 将翼子板凹面向上置于平台上 从其一侧敲平活褶 敲击时 必须使平台起到垫铁作用 4 将翼子板装在车上 用手锤和垫铁进行全面修整 修灯孔时 先整圆 后整边 5 大样修整出以后 对比两侧 将伸张了的部分用加热方法收缩 并进行细致加工 使整个造型达到标准 3 撑拉复位 撑拉工具与设备 图5 15所示为车身修复常用撑拉工具 液压撑拉器由液压缸产生的压力将柱塞杆推开 因而能将变形板件撑开 另外还有一种螺旋式撑拉器 丝杆两端分别带有活动挂钩 使用时 如果做撑开整形 可旋转铁管 使两端丝杆同时缩短 一端拉钩固定 另一端拉钩拉动板件伸展 图5 15矫正歪斜的专用工具 目前大多使用移动式或固定式车身矫正机 如图5 16 图5 16移动式矫正机 4 垫撬 根据车辆变形部位和变形程度 利用有效空间 借助邻近部件支撑 以杠杆原理进行整形修复 应用此法 车身不需解体 因而保持了原车安装质量 并提高工作效率 但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越野车后轮胎罩外缘凹陷 可以借助轮胎的支撑作用 在撬杠下放一木块衬垫 将凹陷部分初步撬起 再用手锤 垫铁将折痕和凹凸不平处敲平 第三节翼子板的维修 汽车前 后翼子板被撞常常是由于汽车追尾或是撞到其他固定物而造成损伤 其损伤往往因受力很大 会出现塌陷 凹坑 不规则的褶皱或塌陷与褶皱同时产生 并出现死褶等 维修时必须设法将褶皱展开平整 若条件允许 可用撑拉法解开褶皱 然后再敲平 若条件不允许 需分解拆除后 在车下展开褶皱进行平整修复 图5 17所示为右后翼子板侧面撞击示意图 图5 17右后翼子板侧面撞击示意图 1 翼子板正面碰撞的修复 步骤1 拆下大灯圈及灯座等 将垫铁垫于大灯孔内 使垫铁两端卡住灯孔的弯边 步骤2 把钢丝索的一端系在扁铁上 另一端系在墙柱上或某个合适的建筑体上 步骤3 倒车自行拖拉 使皱褶逐渐打开 但个别的小死褶未缓解 如图5 18所示 步骤4 卸下翼子板 在平台上进行修整 说明 用氧 乙炔火焰对死褶进行加热 并用撬具撬开 加热一段撬开一段 使其缓解 步骤5 将翼子板凹面向上置于平台上 由翼子板里侧敲平活褶 边敲边转动翼子板 如图5 19所示 图5 18用简易方法展开皱 图5 19凹面向上用垫铁垫着敲击 步骤6 将里侧基本敲平的翼子板翻转过来 即凸面向上 用垫铁垫在里侧 由外向里继续敲击 最终使皱褶完全展开 如图5 20所示 步骤7 两面均敲平后 将翼子板装在车上 用锤子和垫铁进行一次全面修整 2 翼子板侧面碰撞的修复 步骤1 首先用一根木棒从车轮与翼子板的空隙处伸进 用力往外撬 即可将凹坑大体上顶出来 趋于原状 步骤2 用垫铁在里面顶住向外凸出的较小部分 再用锤子在外表面处敲击凸出的部分 步骤3 用锤子边敲击 边移动 垫铁也同时移动 图5 20凸面向上垫铁垫着敲击 步骤1 利用千斤顶将车顶起 然后拆下车轮与车灯 除去翼子板里边的灰尘与污泥 步骤2 在翼子板凹陷处背面垫好沙包 用木锤将表面大致敲平 敲击时要缓和 以免将钢板敲胀而发生变形 且应从凹陷部位的周边向中心敲击 步骤3 选择适当的辊轮装于整形夹上 再将整形夹装于汽车翼子板的被撞部位 并调整调节螺栓 使辊子之间施以轻微的压力 用整形夹做均匀的反复滚压 以压平凹陷部位 观察被撞部位是否滚压平整 再用手触摸 如仍有不平之处 再继续滚压 直至压平 步骤4 整平翼子板后 即可卸下整形夹 装上车轮 车灯等附件 然后进行表面喷漆工序 最后将喷涂后的翼子板安装于车体上 4 前翼子板内加强板总成 前横梁和散热器支座的安装 步骤1 检查前翼子板内加强板与纵梁安装面的装配标记是否一致 确认并匹配好后用夹钳将它们夹紧 没有装配标记的零件 则放在旧零件的位置上 步骤2 利用杆规检测基准点间的距离来确定零件的位置 并对零件进行定位 在某一位置用定位焊临时固定前横梁 然后垫上木块 用锤子击打木块 使板件向需要调整的方向移动 调整其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步骤4 用自定心规检测车辆两侧的新旧内加强板的相对高度 使之一致 然后用千斤顶支撑住新的内加强板 以确保其高度位置不发生变化 如图5 23所示 步骤5 测量宽度和下对角线长度 仍用千斤顶支撑住新板件 以免高度位置发生变化 步骤6 仔细确定前横梁的位置 使其左右两端均匀一致 步骤7 当定纵梁的位置尺寸与尺寸图表中所注尺寸一致后将它固定 悬架横梁也可用夹具来安装 步骤8 确保内加强板的上部尺寸不发生变化 可通过检查所画标线是否产生了移位来确认 步骤9 检测翼子板后安装孔与悬架座孔或翼子板前安装孔之间的对角线长度 图5 23检测 调整高度位置 步骤10 测量在宽度方向上悬架座和前翼子板螺栓孔之间的尺寸 然后把它们固定在一起 如果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车身尺寸手册中所标注的尺寸不一致 则需进行微量调整 同时要注意对角线的变化 如图5 24所示 步骤11 测量纵梁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将杆规调至适当尺寸 并根据需要调整内加强板 如图5 25所示 步骤12 用夹钳较松地固定住下支座 然后用手轻轻拍打使其到位 图5 24测量悬架座和翼子板之间尺寸 图5 25测量纵梁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步骤12 用夹钳较松地固定住下支座 然后用手轻轻拍打使其到位 步骤13 测量散热器支座的对角线长度 确保这两个尺寸一致 如图5 26所示 步骤14 临时性安装前翼子板 然后检查它与车门间的位置关系 如果缝隙不合适 则原因可能是内加强板或纵梁高度位置不准确 步骤15 焊接之前再按上述方法检测一遍 再次验证所有的尺寸 图5 26检查散热器支座的对角线 第四节发动机罩的维修 发动机罩碰伤的原因有两类 一类是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