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论文:文字补白能力训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93703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教学论文:文字补白能力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教学论文:文字补白能力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教学论文:文字补白能力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教学论文:文字补白能力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教学论文:文字补白能力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教学论文:文字补白能力训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教学论文:文字补白能力训练【提示】本文仅提供摘要、关键词 、篇名、目录等题录内容。为中国学术资源库知识代理,不涉版权。作者如有疑义,请联系版权单位或学校。【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其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民族精神的沿革以及中国文人世世代代的思想沉淀。从学生时代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品读诗歌、欣赏诗歌,语文学科责无旁贷,同时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肩负的任务。古诗词教学,就是教师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往民族精神家园的桥梁。让学生在诗词的海洋里遨游,受到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滋润和侵染,是传承这份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捷径,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心中永恒的闪

2、烁着光芒。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语文课堂产生了质的变化,关于诗歌教学也从传统的串讲方式中跳脱出来,不断探索着新的、适应学生需要、符合改革精神的新方法。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中提到:“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本论文的目的即是为处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参考,进一步改进课堂诗歌教学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探索有效推进文字补白能力的训练在

3、高中语文及课堂诗歌教学中的顺利实施的原则、方法,推进语文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努力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情感的教学思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品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通过多样化的课程的开展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本论文分析了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其所面临的困境,进而针对问题分析了在古诗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文字补白能力的优势,提出了训练学生文字补白能力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具有可操作性的训练方法,训练中应避免的误区以及对教师语文素养和教学技

4、能的要求等。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是以论文形式展示的。当然,关于训练学生的文字补白能力的方法远不仅是笔者所谈及的这些,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共同探索、共同努力。【关键词】古诗教学;文字补白;能力训练;【篇名】浅论古诗词教学中文字补白能力的训练【目录】浅论古诗词教学中文字补白能力的训练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7-9 引言 9-16 一、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9-13 二、 文字补白的定义 13-15 三、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5-16 一、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文字补白能力的意义 16-19 (一) 激发学习兴趣 16 (二) 增加课堂活力 16-

5、17 (三) 引发心灵共鸣 17 (四) 激活教学灵性 17 (五) 立足文本拓展 17 (六) 引领美读体验 17-18 (七) 提高语文能力 18-19 二、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字补白能力的训练策略 19-35 (一) 学生文字补白能力的训练原则 19-21 1. 适用性原则 19 2. 限定性原则 19 3. 因材施教原则 19-20 4. 循序渐进原则 20 5. 可操作性原则 20 6. 可评价性原则 20-21 7. 可调控原则 21 (二) 学生文字补白能力训练形式 21-25 1. 教师巧设问题 21-22 2. 自主学习鉴赏 22 3. 小组合作交流 22-23 4. 随

6、堂练习练笔 23 5. 教师示范引导 23-24 6. 媒体动态呈现 24-25 (三) 学生文字补白能力训练方法 25-35 1. 诗歌形象补白,体验诗人情感 25-28 2. 诗歌语言补白,帮助学生想象 28-30 3. 思想内容补白,升华心灵感悟 30-31 4. 表达技巧补白,引领思维飞翔 31-35 三、 训练学生的文字补白能力对教师语文素养的要求 35-38 (一) 树立统领全局观念 35 (二) 培养能力训练意识 35 (三) 提升语言驾驭能力 35-36 (四) 积累丰厚知识储备 36 (五) 积累课堂管理智慧 36 (六) 熟悉学生个体差异 36-37 (七) 具有敏锐洞察力 37-38 参考文献 38-40 后记 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