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第四单元63份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92819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语第四单元63份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五语第四单元63份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五语第四单元63份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五语第四单元63份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五语第四单元63份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语第四单元63份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语第四单元63份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柿沟镇中心小学 S G 高效课堂导学案温馨寄语: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相信,我能行!14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设计者: 班级: 学生姓名: 组名( )【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识链接】抗美援朝战争:1950 年 6 月 25 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 月 15 日又纠集 15 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 10 月 25 日开

2、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 1953 年 7 月 27 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志愿军用了 3 年时间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又用了 5 年时间使颓废的朝鲜人民有了家的乐园,其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发生了许多感动人心的故事,而中朝两国人民也结下了深厚的情意。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中央的指示下,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 再见了,亲人记述了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更歌颂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伟大而真挚的爱。作者简介魏巍:(1920.3.6200

3、8.8.24) ,原名魏鸿杰,出生在河南郑州一城市贫民之家。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 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陆续发表一批文艺通讯,其中最著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文章发表后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崇高称号和代名词。 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在国内引起轰动,影响几代中国人,至今依然留存在人们心底。 再见了,亲人就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学法指导】默读课文,初读边圈画生字新词,要求 读准字音,熟记字形,并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然后与小 组成员合作交

4、流识记理解生字词的方法,扫清文字障碍。【自主学习】 家长签字( )A、读拼音,写 词语。xio yn xu zhng sng tn g yo du jio ho ( ) ( ) ( ) ( ) ( )q q gng qing shn qng hu y tng gu y jn( ) ( ) ( ) ( )B、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 读音。担(dn dn)心 重担(dn dn)朝鲜(xin xin)鲜(xin xin)艳混(hn hn)进 混(hn hn)浊 解(ji ji)开 押解(ji ji)柿沟镇中心小学 S G 高效课堂导学案温馨寄语: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相信,我能行!炮弹(dn tn) 弹

5、(dn tn)琴C 我理解的 词雪中送炭:阻击: 崎岖:同归于尽: 噩耗:D、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自我评价: 组长评价 : 教师评价: 柿沟镇中心小学 S G 高效课堂导学案温馨寄语: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相信,我能行!14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设计者: 班级: 学生姓名: 组名( )【学习目标】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重、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

6、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学法指导】孩子们,请将你的答案和同伴大胆交流。【合作探究】1、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用“”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和同学交流想法。3、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4、既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当志愿军回国的时候,为什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训练反馈】一、组词。唯( ) 耗( ) 谣( ) 洒( )准( ) 耕( ) 遥( ) 酒( )二、辨别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担心()阻击()焦急()供应()故意()支持()侦察()崎岖()反义词:唯一()温暖()困难()支持()慌张()伤

7、心()清楚()暂时()三、选词填空。热忱 热诚 热心 热情1.王老师来家访,爸爸( )地接待她。2.白求恩对工作满腔( ) ,一直保持极端负责的精神。3.于老师退休了,一直( )参与校外教育工作。四、填空在朝鲜战场上,_(谁)为了_(谁)浴血奋战,_(谁)为了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凝成了_的情柿沟镇中心小学 S G 高效课堂导学案温馨寄语: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相信,我能行!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布置作业】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种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 亲人 。自我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15金色的鱼钩设计者: 班级: 学生

8、姓名: 组名( )【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3、认识本课 12 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4、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重、难点】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学法指导】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讨论,交流。获得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自主学习】 家长签字( )2、通过查阅读资料,我对长征的了解有 1、自由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

9、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2、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3、读了课文我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1、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2、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 ,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柿沟镇中心小学 S G 高效课堂导学案温馨寄语: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相信,我能行!3、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 ,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4、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5、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10、?6、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训练反馈】一、我能分辨下列汉字,还能组成词语。誉( ) 版( ) 慎( ) 豪( )誊( ) 板( ) 镇( ) 毫( )二、我能快速地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糟糕( ) 慈祥( ) 湿润( )鼓励( ) 兴奋( ) 垂头丧气(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1、 ()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 ()大伙都叫他老班长。2、这汤()没加作料, ()我们觉得没有比这更鲜美的了。3、老班长对小梁说:你()知道了, ()不要再告诉别人了。4、指导员对老班长说:()多么艰苦,你()要把他们带出草地。5、 ()我们找不到东西吃, ()无法走出这茫茫的草地

11、。自我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柿沟镇中心小学 S G 高效课堂导学案温馨寄语: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相信,我能行!16桥第一课时设计者: 班级: 学生姓名: 组名( )【学习目标】1、 认识 6 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2、 了解课文内容。【学法指导】 认真读课文,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再有感情地读课文。利用课前预习的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当中的练习,初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主学习】 家长签字( )1、读拼音写词语。po xio fn kun fn s xin tn( ) ( ) ( ) ( )2、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的野马 ( )地喊 ( )的脸

12、( )的人们 沙哑地( ) 痛苦地( )3、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从中我体会到了什么? 柿沟镇中心小学 S G 高效课堂导学案温馨寄语: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相信,我能行!自我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16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老汉的形象。【思考与探究】【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1、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2、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3、老汉“不说话” ,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4、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