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92929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1.txt 男人应该感谢 20 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因为 20 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 20 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 “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 “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

2、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

3、怀古 “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