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890756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2015年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可以联系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虽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在今天的积极作用主要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

2、民族凝聚力。所以本题选C。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分封制是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都与题意无关,故ABD三项排除。2.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这说明,分封A. 体现了鲜明的血缘宗法性B. 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C. 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D. 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答案】B【解析】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

3、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3.周代的“庙”是指祭祀祖先的场所,比如家庙、太庙等。“坛”是指用来祭祀各种神的场所,比如祭天,称为天坛;祭地,称为地坛等。周代“庙”的地位高于“坛”,礼记规定“宗庙为

4、先”。这集中表明周代A. 宗法制未完全确立B. 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C. 神权已与王权分离D. 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详解】周代“庙”的地位高于“坛”,说明周朝人更加崇拜祖先,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故答案为B项。西周已确立宗法制,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祭祀祖先和神,并不表明就是宣扬君权神授,排除D项。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 周王B. 燕国国君C. 卿大夫D. 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诸侯在自己封地内世袭统治,分封其子弟并相对是大宗,所以在燕国的宗法体系中,

5、处于大宗地位的是燕国国君,B项正确;周王相对于全国的诸侯来说是大宗,对各诸侯国间接统治,各诸侯国内自成一体系,卿大夫即是诸侯的小宗和也是士的大宗,ACD三项错误。5.秦始皇始置,权重而秩尊。西汉沿置,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位上卿。此官职应该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郡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始置”“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联系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故C项正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故AB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郡守为地方官职,与题干不符,故D项排除。6.柳宗元评论秦始皇时指出,他“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秦

6、始皇开创出这种局面主要得益于其A. 统一了六国B. 建立皇帝制度C. 推行郡县制D. 设置三公九卿【答案】C【解析】材料中“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是指秦始皇对地方统治管理得到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是题干所述事件的背景;BD是中央权力不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点睛:由题干可知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加强,考查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做出选择即可。7.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只凭皇帝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对国家的统治,于是设官分职。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A. 三公九卿制B. 内外朝制度C.

7、 三省六部制D. 二府三司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内外朝制度是汉代的中枢机构,故B项错误;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8.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 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 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进步性D. 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

8、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要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制,但其主要是以人的品德和才学为主要的举荐依据,这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从这个角度讲肯定了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未提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好坏比较,B项排除;材料同科举制无关,D项排除。故选C。9.明太祖时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此后,仅避本省,不限南北。清朝时,明确规定荐举中要“避乡”、科举中要“避亲”、任官中要“避籍”。这些做法旨A. 密切南北联系B. 防范结党营私C. 实现权力制衡D

9、. 保证地域公平【答案】B【解析】明清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防止官员在行使职权时,滥用职权或者结党营私,故选B;朝廷的做法意图是为了维护或者加强统治,故A不符合史实;C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10.唐玄宗时,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皇帝的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通过,并且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据此可知A. 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B. 政事堂的权力高于皇权C. 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D. 中书门下统领六部百官【答案】C【解析】唐代政事堂并不掌握最高决策权,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故A错误;皇权至高无上,政事堂的权力不可能高于皇权,故B错误;材料“皇帝的命令必须经

10、政事堂会议议决通过方可颁行生效”反映了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书门下统领六部百官,应该是尚书省统领六部,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皇帝的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通过方可颁行生效”,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1.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是A. 汉武帝设立中朝B. 唐朝实行三省制C. 宋代实行文官制D. 秦朝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起用

11、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可知,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与汉武帝设立中朝的史实相符,故A项正确。B项内容属于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排除。宋代实行文官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武将叛乱,排除C项。秦朝三公九卿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2.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A. 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B.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C. 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D.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答案】C【解析】汉代察举制的标准

12、是品德,材料“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信息说明对于官员的素质进行考察,然后使用,故C项正确;“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说明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持选官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对于官员的考察,并不是说明该种方式得到推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地方察举不实的信息,故D项错误。13.“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面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A. 唐代尚书省B. 宋代三司使C. 元代中书省D. 清代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

13、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而唐代尚书省、宋代三司使、元代中书省均属于有编制、有定员、有预算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 设枢密院B. 设立南书房C. 设置殿阁大学士D. 设立内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C选项符合题意。枢密院

14、在宋朝掌管军事,A选项排除。康熙帝设置南书房,B选项排除。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置内阁,D选项排除。15.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A. 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 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 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从材料“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中可以看出,材料中这些措施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项正确;B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C项错误,错在“有效杜绝”;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6.“皇上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

15、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材料表明军机处A. 是君权的附庸,无行政决策权B. 关防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C.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D.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六部长官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处理事情的封闭性,这主要是防止泄露信息,有利于政令的执行,故B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材料体现主旨信息。17. 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D. 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先秦时期并未体现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说明了“家天下”观念在各个时期都存在,故B项正确;先秦以后的朝代并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族权与君主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