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89768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 狼藉/慰藉伺候/伺机而动日薄西山/薄利多销B. 悖论/蓬勃催眠/摧枯拉朽巍然屹立/迄今为止C. 劲头/苍劲空间/挑拨离间哄堂大笑/一哄而起D. 咳嗽/洗漱晦涩/诲人不倦负隅顽抗/无独有偶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藩篱收敛口头蝉滚瓜烂熟蛛丝马迹B. 惧掸愧怍城隍庙呕心沥血大相径庭C. 玷污朗润中轴线 要言不繁迫在眉睫D. 田垄惊鸿里程碑抑扬顿挫脍炙人口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3. 古诗文默写。苟全性命于乱世, _ 。(

2、诸葛亮出师表)_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写山西村村民生活自得、民风古朴,颇有和谐社会之风貌的句子是“ _ , _ 。古诗词之美,不仅在传达情感之美,亦在蕴含哲理之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_ , _ ”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自然理趣;晏殊的浣溪沙中“ _ , _ ”则启示人们:美好事物的消逝固然无法遏制,但新的美好事物依然会出现。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4. 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在我看来,过年是一个机会,它提醒我们,岁月已逝,生命有限。岁月不是别人的岁月,而正是你的岁月;生命不是别人的生命,_。你必须心疼你的

3、生命,才会好生照料它;你必须怜惜你的昨天,_。四、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5.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春节)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材料二 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关于中秋节的两条主要信息。认真观察材料二的漫画,描述画面的内容。要求采用总分结构、合理顺序,80

4、字左右。结合两则材料内容,为上联拟写一句下联。 上联:庆元宵,品汤圆,老老少少看龙灯; 下联: _ ,吃月饼, _ 。五、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6.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处处体现着人情味。请结合“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的有关情节,简要分析体现在唐僧和孙悟空身上的人情味。 _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丰满的,在童年中阿廖沙的眼中,外祖父既可怕、可恨,又可亲。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简要分析。 _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7.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5、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 _ ,“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 _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8.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6、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二)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日:“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赢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注】: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7、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B沿溯阻绝沿:顺着。C不以疾也疾:快。D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语段(一)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两个语段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八、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0分)9.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橙皮李芝桂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出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那些平日里难得见的小鱼

8、干、小虾米、成鸭蛋、干米粉肉,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变出去。此时,我们尽管脸上似乎有些不太情愿,但内心却是压抑不住的兴高采烈,因为我们知道,客人吃完走后,会有好多剩菜在等着我们,那时的客人多少还有些传统的做派,荤菜一般比较斯文,个别主菜甚至纹丝不动。至于点心,虽然母亲会抢在我们进家门之前就让它们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偶尔,母亲也会很体贴地给我们每人留下一两块。这是很馋人的,尤其是橙皮。 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一味用柚子皮晒制的甜点心。在赣西山区,柚子俗称橙子,柚子皮自然也就相

9、应地被唤作橙皮。 橙皮的制作是个很诱人的活计,也是件很烦人的事情。曾见母亲忙碌它的过程:取来尚来成熟的袖子,剖开,切成厚度均匀的月牙形的薄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置于大锅中加水,放入铜钱铜镜之类的铜器和新鲜竹叶,煮沸,捞出,青白分明,边皮色青且透亮;滤干后,倒入调制好的糖水中“汇塘”,然后用筷子一片一片夹出,在晒盘中摊匀,不重叠,上覆干净的白纱巾,防虫透气,于太阳下晾晒;晒干后,再放入糖水中“汇糖”,如此反复两三次,即大功告成。 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有一年,母亲准备待客时,居然发现她晒制并藏好的橙皮凭空少了一半。经过母亲的逐个审问,最终,三弟不但饿了一餐饭,还挨了一顿皮肉之苦

10、。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瓷瓮。他一次拿几决,竟不知不觉弄去了大半。只是,我一直也没搞清楚他究竟躲在哪儿吃的,他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屁股后面,我居然都没有发现。 母亲后来讲:“我打他倒不全是为了这几块橙皮。他吃独食不说,万一掉下来摔成残疾可怎么办?得让他长点记性。” 在莲花、永新诸县的乡间,曾经,晒制点心是很有传统的,尤其是家里碰到嫁女的年份。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晒制的点心,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很多乡间水果、莱蔬都可以晒制成美味的点心,如梨子、西瓜、茄子、冬瓜、南瓜、辣椒、豆角、豆子五花八门。新娘待客摆果盘,从早摆到晚,一拨客人一个花式,可以不重样。当然

11、,我母亲晒橙皮,倒不是为了嫁女。她的目的,除了待客之需,更多的似乎还是为了堵住我们四兄弟的馋嘴,免得出去给她“丢人现眼”。 我们每次出门走亲戚,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番:“吃饭夹莱,不要尽挑自己喜欢的,夹自己面前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翻菜,有些人家菜碗上面是肉,下面可能全是萝卜、骨头什么的,你一翻,人家的面子往哪儿搁?还有点心,拿点瓜子、花生意思意思就行了,橙皮、糖果这些好点心不要去动,人家可能就弄了一点来摆摆样子,你们下手不知轻重,人家往下招待其他客人怎么办呢?” 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只是,她怎么也不会料到,她那些曾经视若宝贝东藏西藏的橙皮,竟会在果盘中闻得湿软。 “她们是不是嫌我老人家不

12、干净,我每次都洗了手的。”母亲有些伤感、委屈。母亲年纪大了,我们也不小了。每年,母亲依然会亲手晒制一些橙皮。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只是,小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礼貌性地接过后,有的直接放回了果盘,有的咬几口又放下了,有的甚至趁她不注意丢进了垃圾箱。母亲期待的那种欢悦争抢场景始终没有出现。母亲甚至不得不求援似的将橙皮塞到我手里,叮嘱我吃掉。而我却一片都难得完整地吃完。虽说,细品之下,橙皮依然是那股熟悉的淡淡的柚子香和一丝隐隐的微微的辣意,但那甜味却似乎浓得化不开,甜得

13、“腻心”。 如此几年,有一次,母亲终于有些负气地对我讲:“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吃,真是吃惯了嘴,下一年我不晒了!” 我愣了一下,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她。 母亲说到做到,她如今竟真的不再花那个闲工夫去晒什么橙皮了。其实,我早就隐约感到,母亲的橙皮已如眼下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虽说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浸满了甜蜜,甜得让人在梦里都会有口水和泪水。 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这无关感情,却关乎生活,仅此而已。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以“母亲的橙皮”作标题有何妙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中写“三弟偷吃橙皮”一事有那些作用?为什么“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请根据上下文谈

14、谈你的理解。10.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知入与知出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

15、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 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