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目录 第一章 EBU产品介绍 P1-8 第二章 EBU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 核心操作方法 P9-20 第五章 EBU处理左主干病变 临床要点聚焦 P39-50 第六章 “行随心至” EBU进阶操作技巧 P51-74 第四章 EBU处理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 临床要点聚焦 P27-38 指引导管到位困难 指引导管损伤左主干开口 指引导管过分深插 指引导管脱位飞扬 P28 P30 P33 P36 EBU-桡动脉时代左冠状动脉首选指引导管 左主干开口病变 左主干体部病变 左主干分叉病变 P42 P45 P46 第三章 EBU处理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 常用操作方法 P21-26 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首选处理办法 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的其他处理方法 P22 P23 根据亚洲人主动脉宽度选择EBU型号 EBU 型号与冠状动脉起始段方向对应关系一览 旋转提拉法 前送成“U” 爬升法 前送打开法 Push Test - 推送测试 P10 P11 P12 P14 P16 P20 P2 导丝轮岗技术 指引导管超选的处理技术 指引导管滑进和滑出技术 指引导丝偷袭技术 指引导管体内体外的协同管理 P52 P56 P60 P68 P73 第一章 EBU 产品介绍 EBU-桡动脉时代左冠状动脉首选指引导管 超大内腔指引导管 EBU 产品介绍 23 EBU-桡动脉时代左冠状动脉首选指引导管 EBU - TRI LAD 首选指引导管 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心血管病介入杂(JACC) 2010 权威数据反映国际潮流 “桡动中国” 2011中国TRI 76.12% 中国已全面进入桡动脉时代 *2011霍勇教授统计数据 *数据来自Bertrand et al. JACC NO. 10, 2010 EBU - TRI LCX 首选指引导管 *数据来自Bertrand et al. JACC NO. 10, 2010 桡动脉时代,EBU已全面超 越JL和XB,成为左冠状动脉 首选的指引导管。
Result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ransradial Practice Survey Bertrand et al. JACC NO. 10, 2010 EBU 产品介绍 45 EBU-桡动脉时代左冠状动脉首选指引导管 TRI 时代指引导管的全面性能需求 某些产品难以满足TRI性能需求 指引导管 产品A 指引导管 产品B 有力支撑 超大内腔 灵活操控 安全无创 有力支撑 超大内腔 灵活操控 安全无创 Launcher 专利Full-Wall TM/全层技术 技术,使支撑力、超大内 腔完美兼得 有力支撑与灵活操控完美 兼得 柔顺、安全的头端设计令 您放心 6F TRI Guide 有力支撑 安全无创 超大内腔 灵活操控 专利 Full-Wall TM / 全层技术 技术全面实现 有力支撑、超大内腔、出色的可视性 超大的内腔 更强的支撑力 更好的可视性 出色的抗折性 1:1 扭控传导 Full-Wall 全层技术 超大内腔 传统工艺 三层结构 Launcher - EBU 全面满足临床需求 “行随心至 经桡首选” EBU 产品介绍 67 易入冠、易到位 易调整、不僵硬 灵活调整支撑模式 方便主动深插 灵活操控 第一弯 EBU-桡动脉时代左冠状动脉首选指引导管 Launcher 拥有最大的指引导管内腔 6F Launcher 提供卓越的器械兼容性 外径Launcher 内径Vista Brite 内径内径差 5F0.0580.0560.002 6F0.0710.0700.001 7F0.0810.0780.003 STEP Crush/R-Crush/TAP/V KST / KBT (≤3.5 NC Sprinter Balloon) 可兼容 3根GW+1支架 || 4根GW+1球囊 微导管*2 或 Tornus 或 1IVUS+1GW 可完美兼容 1.75mm及更小的旋磨头 (Vista Brite 6F 仅能兼容1.5mm旋磨头) 分叉病变 CTO 边支保护 旋磨 Launcher - 支撑力和操控性的完美平衡 EBU TRI 三种支撑模式(含超强支撑) 超大内腔 使经桡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6F指引导管完美兼容分步对吻、旋磨等复杂技术 “5in6”子母导管技术 可视性更好,特别是在内置多种器械的情况下 从容贴靠窦底/对侧壁 提供有力支撑 保持头部稳定 有力支撑 第二弯 常规对侧壁支撑 提供优秀的支撑力 冠脉开口外模式用 于LM开口病变 超强α主动支撑模式 可灵活控制支撑力和入冠深度治疗不同类型的病变 EBU 产品介绍 89 第二章 EBU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 核心操作方法 根据亚洲人主动脉宽度选择EBU型号 EBU 型号与冠状动脉起始段方向对应关系一览 旋转提拉法 前送成“U” 爬升法 前送打开法 Push Test - 推送测试 EBU-桡动脉时代左冠状动脉首选指引导管 EBU 操控灵活、入冠容易、适合90%以上 左冠状动脉病例 Launcher - 安全无创的头端设计 独特的标志带后置设计: 5F & 6F: 标志带离头端 3mm 7F & 8F: 标志带离头端 4mm 小幅度操控, 单一型号EBU即 可与LAD或者LCX完美同轴 适合多种血管开口情况: 向上,向下,平行等 钨标志带宽 2mm 柔顺安全的头端 3-4mm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1011 EBU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根据亚洲人主动脉宽度选择EBU型号EBU 型号与冠状动脉起始段方向对应关系一览 3.0-3.5cm > 3.5cm < 3.0cm 通常选择EBU3.0 主动脉宽度 3.5cm 弥漫病变 大半号 成角病变 大半号 “大半号原则” 左桡途径 大半号 LCX病变 大半号 G1:向下开口,EBU宜选大半号 G3:向上开口,EBU宜选小半号 G2:水平开口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1213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步骤-2 导管在后窦成型,回撤导丝至导管第弯曲。
EBU导管后窦成型要点: 导管入升主动脉后,前送导 管,同时辅以顺时针旋转动 作,导管头自动指向左侧; 遇头臂干迂曲时,需患者吸 气后,屏气操作 提示:导管成型后,在排气前不要回撤导丝至导管内,避免导管 头贴靠窦壁引起回血不畅 旋转提拉法 步骤-1 导丝在窦底成型 造影导丝成型要点: “一透”:透视观察下送导 丝,预防误入冠状动脉; “反”:导丝反转回弯高度 适宜,过窦沿水平即可; “三知道”:明确导丝位于 后窦内 提示:本图册EBU入冠体位默认采用LAO45 步骤-3 轻柔提拉,配合柔和顺时针旋转,注意观察“两次跳跃” 第一次跳跃 EBU窦底成型后,提拉导 管,必要时辅以轻柔顺时 针旋转,通常可观察到导 管由后窦至左窦的第一次 跳跃 第次跳跃 继续提拉EBU导管至LCA 开口水平,到位后辅以顺 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动作, 导管进入LCA开口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1415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步骤-1 EBU在后窦成型步骤-2 回撤造影导丝至导管 第弯曲,轻柔提 拉,导管跳跃进入 左窦 以上操作类似前述旋转提拉法 步骤-3 EBU"U"型爬升 “借力打力 松紧适宜” 借助窦壁力量,前送顶起 导管至LCA开口水平。
顶起导管时应注意控制张 力,防止导管回弯 前送成“U” 爬升法 步骤-4 导管爬升至LCA开口水平后,尝试旋转靠近LCA开口 “旋转有的” 尝试顺时针或逆时针动作, 使导管头端靠近LCA开口 步骤-5 请勿急于撤出造影导丝 导丝轮岗 导管头靠近LCA开口后, 先送指引导丝进入LCA,待 导管稳定后再撤出造影导 丝,以免导管脱位飞扬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1617 LCA 开口偏高 前送打开法 步骤-6 调整同轴 擅用0.035 J-Type Stiff Wire 慎防深插 借力同轴 以导丝或球囊导管为轨道,调 整冠状动脉与导管同轴性 注意事项:成“U”爬升到位 后,避免急于追求同轴,防止 导管深插损伤冠状动脉 “软硬兼施” 超滑导丝和普通J型加硬 导丝张力特性不同,可 用于调节导管头端撑开 的幅度 硬导丝在前送打开法中 通常有更好的效果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步骤-1 导丝窦底成型后, 前送辅以旋转动 作将导管送至窦 沿下 步骤-3 提拉导管,辅以旋转动作, 将导管调入冠状动脉 步骤-2 回撤0.035造影 导丝,导管头部 回弹至LCA开口 附近。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1819 利用硬导丝撑开导管幅度较 大这一特点:前送导管至左 窦内较低位置 LCA 开口偏低 1 3 5 2 4 EBU 尺寸偏小 12 5 34 EBU尺寸偏小,导管易在升 主动脉内回弯 常规方法无效后,可换用硬 导丝在升主动脉内打开EBU 导管,头端弹入左窦,后续 操作同前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2021 高位LCA 首选处理办法 ● 前送成"U”爬升法 ● 缓慢右旋提拉法 ● 硬导丝前送打开法 ● 左冠状动脉水平旋转法 ● 指引导丝偷袭法 第三章 EBU处理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 常用操作方法 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首选处理办法 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的其他处理方法 GC到位后,轻柔前送 情况1 轻柔前送,GC向冠 状动脉深插少许, 表明稳定性和支持 力较好 情况2 轻柔前送,GC脱出 冠状动脉口,表明 稳定性较差,支持 力不足 PCI术中,GC到位后,有经验的医师时常作GC稳定性及支撑力测 试,称为Push Test Push Test -推送测试 EBU 指引导管选型建议与核心操作方法 2223 EBU 处理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常用操作方法 前送成“U”爬升法缓慢右旋提拉法 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首选处理办法 1、EBU窦底成型,顺 时针旋转,提拉至 左窦后,回撤造影 导丝至第弯曲。
5、无论有无指引 导丝的辅助, 术者应加强GC 头端管理,慎 防深插当GC 张力过高时, 旋转提拉易造 成深插 3、GC爬升至LCA 开口水平 4、旋转、退送微调 GC,使得GC与 LCA同轴若GC 张力较高,可在 指引导丝的辅助 下,调节同轴 EBU处理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常用操作方法 2、轻柔前送GC,使得 GC于窦底成U,GC 头端沿左窦动脉壁 向上爬升 注意! 排血排气 1、导丝入窦 3、缓慢提拉导管 2、送GC入窦底 (配合轻柔顺时针旋转) 4、调整GC同轴 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的其他处理方法 2425 EBU 处理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常用操作方法 EBU处理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常用操作方法 硬导丝前送打开法 1、送入硬导丝重新打开GC2、回撤导丝至GC内 3、在导丝的支撑下, 完成GC到位 LCA水平旋转法 3、若GC与LCA开口同轴 不满意时,可使用指 引导丝偷袭法(详见 “P68”),辅助GC与 LCA同轴 1、常常需要硬导丝支撑以 保持GC的打开状态 2、在LCA开口水平, 旋转GC寻找LCA开 口,通常需要患者的 呼吸配合 注意: 1.造影导丝和指引 导丝轮岗操作。
2.避免造影导丝损 伤冠脉 EBU处理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临床要点聚焦 2627 EBU 第四章 EBU处理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 临床要点聚焦 指引导管到位困难 指引导管损伤左主干开口 指引导管过分深插 指引导管脱位飞扬 26 高位LCA向下开口,可以使用指引导丝偷袭技术, 详见后“P68”页 指引导丝偷袭技术 EBU处理高位左冠状动脉开口常用操作方法 EBU处理高位左冠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