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建筑篇——欧美建筑风格的演变教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9009725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10.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程建筑篇——欧美建筑风格的演变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教程建筑篇——欧美建筑风格的演变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教程建筑篇——欧美建筑风格的演变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教程建筑篇——欧美建筑风格的演变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教程建筑篇——欧美建筑风格的演变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程建筑篇——欧美建筑风格的演变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程建筑篇——欧美建筑风格的演变教材(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房地产营销培训教程 建筑篇 欧美建筑风格的演变 古希腊建筑欧洲建筑的鼻祖 地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上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 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时间:上迄公元前11世纪,下至公元前1世纪(被罗马兼并),长达1000年; 古希腊柱式的四个时期: 荷马文化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荷马史诗和特洛伊的英雄,从青铜过 渡到铁器时代; 古风文化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 多力克柱式:刚劲、粗壮,象征着男性的体态和性格; 爱奥尼克柱式:柔和秀丽,象征女性的体态和性格; 古典文化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科林斯柱式(华美富丽,在罗马时代广泛 流行,源于伯罗奔尼撒半岛

2、的科林斯城,其原型是忍冬草)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列雪克拉德纪念亭;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前1世纪):北方马其顿扩张,希腊古典文化随马其顿的 远征而传到北非和西亚 ; 伊瑞克先的女郎柱:展示女性体态美或者女俘; 列雪克拉德纪念亭 古罗马建筑 地域:今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希腊半岛、小亚细亚、非洲北部、亚洲西 部和西班牙、法国、英国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 时间: 三个时期: 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拱券结构和奥古斯都拱门(欧洲最 早的拱形结构建筑); 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发展古希腊的三柱式为五柱式 ,增加了“塔斯干柱式”和“混合柱式”; 罗马

3、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罗马大角斗场、万神庙、大型 公共浴场、罗马潘提翁神庙、凯旋门 万神庙 赛维鲁凯旋门 拜占庭建筑 地域:版图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巴尔干、埃及、北非、意大 利和地中海上的若干岛屿。 时间: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公元5世纪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 国取代东罗马。 历经时期: 拜占庭帝国前期,为适应皇室和贵族们的生活享受的需要,建筑世俗性较强 ,既含古罗马建筑的某些特色(拱和穹隆屋盖顶),又形成了自身总结东方 建筑经验的独特体系,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被保护和继承。 公元46世纪,拜占庭帝国繁荣期,从万神庙到圣索非亚大教堂。 公元712世纪,外敌入侵

4、,中央大穹隆被小穹隆代替,规模减少,占地减少 ,建筑向高空发展,装饰往精细发展。 拜占庭建筑的延续:俄罗斯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乌斯平斯基教堂和印度的 泰吉陵,西欧意大利北部拉韦纳的圣维达莱教堂和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公元13世纪后,十字军数次东征,拜占庭灭亡,拜占庭建筑在土耳其入主后 被破坏,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为清真寺。 u地域:拜占庭帝国西部、 u时间: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长达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 战时期的建筑。 u从巴西里卡到拉丁十字; u经历时期: u建于公元313的圣约翰教堂和建于公元386年罗马城外的圣保罗教堂; u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分裂维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和

5、英格兰等十几个民 族国家,并逐步进入封建社会。该阶段的建筑基本上承袭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 券结构,有明显的古罗马风格,史称这段时间的建筑为罗曼建筑、罗马风建筑 、罗马式建筑或似罗马建筑,是哥特建筑的前期。 初期基督教建筑和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 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 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 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 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

6、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 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 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 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 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 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 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 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 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

7、了哥特式建筑。 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 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 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拉丁文“巴西里卡”(basiiica)一词源自希腊文basilikos,本有“房间”、“大厅”、神殿”、“道 路”等义,后常用来专指雅典的王宫大厅,为一种长方形的大会堂建筑形式。古罗马帝国时 期,自监察官波西乌斯于公元前184年率先在罗马市中心建成其“巴西里卡波西亚”大厅,这 种建筑式样遂蔚然成风,流行罗马全城,贵族,商人乃至皇帝等都对之模仿,争先建造,在 罗马

8、市区形成“巴西里卡”建筑鳞次栉比、日渐增多之势。“巴西里卡”大厅被罗马人用作多种 场所,如贸易集会、审判案件、商讨军机等,成为罗马公众生活的中心。 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人们开始模仿这种长方形大会堂形式来建造天主教堂。 从此,“巴西里卡”使用来专指古代教会这一长方形式样的教堂,表达一种独特的早期天主教 建筑风格。 “巴西里卡”的教堂结构在古代曾被视为最完美的教堂建筑形式,在教会史上流行达数百 年之久。其教堂布局为一长方形大厅,入口在西端,门前有一个露天庭院,四面被回廊所围 。通向教堂正厅的门厅多为不能进入教堂参加礼仪的忏悔者和慕道友所设。作为教堂主体建 筑的大厅被两行柱子分隔成中殿和侧廊,

9、通常中殿两边各有两个侧廊。中殿末端为教堂圣所 ,祭坛就设在圣所前沿,圣所后部则为半圆形的后殿。 在中殿和后殿之间一般有一交叉甬 道将之分开。外墙无窗,光线从中殿上部窗口透入。中殿和侧廊之上为木架屋顶,而半圆形 后殿上则为拱形圆顶,但早期巴西里卡教堂中除罗马的主教座堂外,一般并无这种拱形圆顶 结构。教堂内部采用大理石拼花地板,在连拱柱廊和圣所上部装饰有以圣像和圣经故事 为内容的镶嵌画。 最早的巴西里卡教堂为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颁布米兰敕令的313年命令在罗马建造 的拉特兰圣约翰教堂。罗马圣彼得教堂始建于324年,为巴西里卡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它 在1506年才被拆毁重建成保留至今的圣彼得大教堂。其

10、他较为著名的巴西里卡建筑风格之 教堂还有385年建造的罗马圣保罗教堂(19世纪遭火灾后重建),4世纪在巴勒斯坦建成 的伯 利恒圣诞教堂,以及6世纪在拉文纳建成的圣阿波利纳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这个阶段 的建筑逐步摆脱了古罗马建筑的影响,敦厚的墙壁和粗壮的柱子不见了,门 窗洞口多以来自东方的尖券代替了古罗马时代的半圆拱;尖形肋骨拱顶和坡 度很大的两坡屋面以及直冲云霞的钟楼、尖塔、束柱和飞扶壁,精雕西琢色 彩斑斓的棂花窗等; (1)总平面布置:入口处一般有较大的广场; (2)教堂形制:平面基本属于拉丁十字形; (3)结构:虽为砌体承重,

11、但它用束柱、骨架券、十字拱与飞扶壁等将主体 组成框架式,围护结构均为填充,约你此使室内空间得以解脱粗柱厚墙的约束 ,门窗洞口都比过去加大。 (4)内部空间:哥特教堂的中厅不宽,而纵向很长,层高很高,窗户较大, 比较明亮; (5)建筑形象:外表也有飞腾的动势,墙体、扶壁、钟塔都是从底到上越来 越细,装饰越来越多,顶上都有直插云霄的小尖顶。门上的山花、龛上的华盖 、门窗洞口的上部、扶壁的脊和所有建筑局部的顶端,无处不以尖形为母题; 哥特建筑特征: 哥特式建筑内部巨大的空间,晦暗的光照,狭长的中厅,在烛光中闪闪 烁烁的祭坛和耶稣受难像,使人同外在世界真正地被隔绝了人返归自己 和上帝。首先是巨大的空间

12、,这是人一进入教堂感觉到的。在自然界中,几 乎所有空间都是人为自己创造的,那里,人是绝对的主宰,但是教堂却是为 了另一种存在创造的,人在这里不仅不是主宰,而且是地地道道的被主宰者 ,人的骄傲心理得到了清洗,并开始学会以谦卑和敬虔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 。从彩色玻璃窗透进来的光照不仅是晦暗的,而且是神秘的、扑朔迷离和捉 摸不定的。自然界没有这种光照,人们不可能将它与自然界任何东西相比较 ,这就迫使人返回到内心,从奇妙的体验中去玩味它的意义。但是,只有通 过狭长的中厅及其两端的华丽的祭坛(包括歌坛、屏风、条案、帷幕等)的 引导,才能使心灵从迷惘中摆脱出来,找到自己的归宿。人在受难的基督身 上发现了自己

13、,认识了自己,于是人们再也不想返回外在自然中去了。 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英国) 科隆大教堂 (德国) 巴黎圣母院 法国亚眠主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 时代背景:文艺复兴肇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在建筑的表现上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世俗建筑类型大大丰富; 第二,各类建筑的形制和艺术形式都有很多新的创造; 第三,建筑技术,尤其势穹顶结构技术进步很大,由于哥特式建筑没有在意大 利传布,所以主要还是使用古罗马式的筒形拱; 第四,建筑师完全摆脱了工匠师傅的身份,多是身兼雕刻家和画家,建筑做为 艺术综合,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 第五,建筑理论空前活跃,不过大多祖述维特鲁威的建

14、筑十书,把它当作 最高权威; 第六,恢复了中断达千年之久的古典建筑风格,重新使用柱式作为建筑构图的 基本因素和骨干; 第七,许多建筑师是新的思想文化潮流的代表,他们在维护自己独立人格和自 由意志的时候,也就实现了时代的历史任务; 标志建筑和设计师:冈比奥、伯鲁乃列斯基和佛罗伦萨主教堂; 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佛罗伦萨主教堂 -文艺复兴的报春花 伯鲁乃列斯基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穹窿坐落于高达55米(180英尺) 的鼓座之上,八边形对边跨度42米 (138.5英尺),拱矢高度超过30 米(100英尺),呈柔和的尖拱形 状。在群山环抱的阿诺河水映衬下 ,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

15、着这 一座文艺复兴圣城已逾567年了。 方案要点在于:用类似哥特式的办法 给这个穹顶的角部施加八根主肋, 辅以十六根间肋,再用若干层水平 的环拱把它们箍牢。拱壳分内外两 层,中间的夹缝藏起一条通往穹隆 天顶采光亭的通道,总计463步台 阶。这个穹隆1420年8月开始动工 ,到1436年8月完成,费时整整16 年,算是快的。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于15061626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最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建造这座建筑历时120年,多名重要建筑师与艺术家参 与设计,其中以伯拉孟特和米开朗基罗最为著名。后者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重 要的画家和雕刻家之一。教堂最高点达137.7米,园顶直径达42米,全部用石料建 造。教堂前的大广场建于17世纪初的巴洛克时代。 圣彼得大教堂(S.Pietro)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 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巴洛克建筑畸形的珍珠 时代背景:公元17世纪,意大利经济处于衰退中,唯独罗马教廷因从西班牙 等国获得巨额贡赋,因而保持着表面的繁荣。教会成为追逐世俗享受的最贪 婪的追逐者,在他们的建筑艺术中,以炫耀财富为美,以表现豪华奢侈的生 活为美,其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炫耀财富,用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