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

上传人:万**** 文档编号:118911008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概况。2.知道中国近代绘画、雕塑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二)内容结构本课开篇对中国现代美术予以界定,指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至今的美术,主要指20世纪的中国美术。其后,课文分别介绍中国现代绘画和中国现代雕塑两大美术门类的概况、代表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1.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第1自然段:介绍中国现代绘画概况。第2-4自然段,介绍中国画在20世纪形成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及其代表画家与代表作品。第5-6自然段,介绍油画的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第7自然段,介

2、绍“创作版画”的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第8自然段,介绍“中西结合”的新品种新样式的绘画及其代表画家、作品。第9自然段,简略介绍近年来绘画的新探索。2.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第1自然段:指出中国现代雕塑成就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介绍20世纪50年代雕塑成就及代表作品。第2-3自然段,介绍20世纪80年代至今雕塑快速发展,并列举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2)中国现代雕塑迅猛发展,介绍、分析有影响的作品。2.教学难点(1)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创作版画,架上雕塑,

3、纪念雕塑等名词。(2)分析、理解作品。二、教学内容资料(一)作品分析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齐白石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小名阿芝,后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三百石印富翁等。1863年11月22日生于湖南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一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曾随外祖父读村学,1年后因家贫而辍学,在家放牛砍柴。15岁拜师学木匠,始为粗木工,后为细木工,以擅雕花名闻乡里。21岁时得芥子园画谱,有空时便临摹。27时才拜师学画,继而学诗、学篆刻。他曾在70岁时写过一首往事示儿辈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他又在记罗山往事诗中叙述学

4、篆刻时的情景:“石潭旧事等心孩,磨石书堂水亦灾。”对此自注:“余学刻印,刻后复磨,磨后又刻。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四方,通室必成泥底。”由此可见齐白石苦学钻研的精神。40岁以后5次云游祖国南北各地,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和画稿。50多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为生,并锐意进取,立志创新。1922年陈师曾首次将齐白石的画介绍到日本,1927年北平艺术专科学术校长聘请齐白石任中国画教授。1937年“七七”事变,齐白石辞去一切教职,闭门居家。1939年,为了拒绝大小敌伪头目纠缠索画,在大门上贴一纸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1944年,停止卖画,并以“寿高不

5、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的诗句,表示宁可挨饿,也不取媚恶人丑类。这一年他写了不少抒写亡国之愤的诗,如题胡冷庵(胡佩衡)山水卷:“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画家欣喜作画颇多。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义卖画展,画和平鸽,并题“愿世界人都如此鸟”。1952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奖状。同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6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逝世于北京。齐白石的绘画,以画花鸟草虫为多,且兼工、写两种画风,皆造诣高深。而他的写意人物画

6、与山水画,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毫不逊色甚至更为突出。简括、传神、充满人情味和幽默感是他写意人物画的特色;他的山水画匠心独运,境界新奇而充满诗意,自成一家。他对绘画艺术的突出贡献,是将质朴天真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的文人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此外,他在诗、书、印等方面也造诣高深。(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写)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件作品,是1953年文学家老舍请白石老人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如何将很远处的蛙声表现出来,一时也难住了年逾90高龄的老画家。老人经过两天两夜的冥思苦想,突然从“出山泉”三字中获得灵感,决定在“泉”字上做文章,据此,成就了这一名画。他在

7、竖幅的画面上没有画蛙,而是画高山峡谷间由泉水汇成的一股溪流,由远而近流淌下来,溪水中几只活泼的小蝌蚪,离开源头,顺着湍急的水流欢快地游来。观者见到蝌蚪自然联想到源头的青蛙,仿佛蛙声也在顺着峡谷、随着溪流,由远处隐隐传来,真乃没有蛙声胜过蛙声。这富有想像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据记载,宋代画院录用画家的考试,多以诗句为题,如“竹锁桥边卖酒家”,众考生多在酒家上下功夫,一个叫李唐的考生则画桥头外挂一酒帘,将“锁”意表达了出来,深得皇上赏识;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众试者多画马、画花,有一人画数只蝴蝶飞逐马后,也深得皇上满意;

8、再如考“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第二名以下者多画空舟系于岸边,或鹭鸶缩于舷间,或乌鸦立于篷背,意在舟中无人,然考第一名者则画一孤舟,船夫卧于船尾,身旁横一孤笛,以示终日无游客,船夫曾吹笛解闷,后吹笛也腻烦了,而卧于船尾睡起觉来,这样便将“无人渡”和“尽日横”双层意思都表现出来。虽然这些诗意画我们见不到了,但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却让我们领略了诗意画的妙趣。画家在技法处理上,采用狭长的竖幅构图,以大笔浓墨在纸卷两边画出峡谷山石,中间留出曲折的空白为小溪,其间以流畅的曲线画出溪水急湍的流动感,仅用一两笔重墨便画出溪流中蝌蚪的活泼可爱的游姿。这些都显示了大师的不凡的艺术功力与技巧。山水册页(中国画

9、)黄宾虹黄宾虹(18651955)原藉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自幼攻诗、经、书、画及篆刻,青少年辗转求师,奠定浓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中年“激于时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皆有参与”。后长期定居上海也曾在北京和杭州,从事文化出版、书画鉴定和美术教育工作。他在古文字学、画史画论等方面造诣颇深,著述甚丰。在绘画方面,50岁之前,广学古人,努力继承艺术传统。50岁70岁左右,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如他曾八上黄山。其一生旅行游记画稿在万件以上。70岁后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大变画法,技法上以用墨见长,笔墨层层积累,具有“黑、密、厚、重”的特点。其独特的“深厚华滋”的艺术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而

10、且在中国画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90岁时,文化部给他颁发了奖状,称他是“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黄宾虹一生画过很多山水册页。这件山水册页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具有“深厚华滋”的典型面貌。构图上,山偏左侧,占据全画大部面积。画家用似不经意、随意挥毫的笔法勾勒轮廓,线条却苍劲流畅,再用浓淡墨色点染相积,给人以山上杂树参差丛生、植被丰厚郁郁葱葱之感。局部裸露山石和山间房舍留为空白,成为画中“气眼”,使墨密黑沉的画面有了活气。画家利用虚实相生的效果使下部与右侧大片空白为水,远山及前景小船用笔极淡,与画面主体之山形成鲜明对比。画家的这幅册页山水,既不是描绘哪处具体的自然山水,也不是毫无根据地

11、主观臆造,而是对自然山川了然于胸之后,离象取神,表达心象之山水的神来之笔,是不求貌肖的神似之作。他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以表现山川之浑然元气。画的色调浓重却能给人以亮的感觉,这是因为画家巧妙地运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黑中留白之技巧。在层层积墨加深之后,形成墨中有墨、色中有色、色墨交融,使深沉中蕴藏着墨色的神奇变幻,把积墨的应用和表现发挥到极致。记写雁荡山花(中国画)潘天寿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他精于写意花鸟,兼作山水画、人物画,又擅长书法、篆刻,特别是“指画”。他对中国绘

12、画史和绘画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具有浑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他常用的闲章“强其骨”,概括了他的审美追求以骨气、骨力取胜。他的画不论构图、用笔,都追求雄强、豪壮、气势之美。强其骨即讲求力之美。我国清末以来的文人画多巧而秀媚,缺乏骨力与气魄,而潘天寿的中国画,不论是画劲松修竹、山花野草,还是画翠鸟鹰鹫、崇岭巨石,无不具有豪放的气势。这不仅是他正直倔强的个性的表现,也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崇高理想的曲折反映。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所画的都是常见的题材,但这些最平凡的东西,经他的点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山花野草,他都

13、寄予无限的热情,信手画来,总是表现得那么新颖别致、优美动人,真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杰出才能。这幅记写雁荡山花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他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群马图(中国画)徐悲鸿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穷画家,幼年随父亲学画。17岁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任图画教师。1914年5月曾去日本学习美术,年

14、底回国应聘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曾写中国画改良论一文,提出“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并奠定了以写实绘画改良中国画的宏志。1919年赴法留学,选学写实艺术,拒绝“现代主义”艺术,并认准只有写实绘画才能扭转中国画的关在家中的模仿之风,使他在“为人生而艺术”的实写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1927年回国,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29年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1934年受欧洲诸国之邀,在多国举办中国画展和个人画展。以后又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徐悲鸿自从留学归国后,坚持倡导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他的作品是他艺术主张的最好见证。此间创作的油画田横

15、五百士、我后,尤其中国画九方皋、晨曲、逆风、风雨鸡鸣、漓江春雨、巴人汲水、群马、群狮、愚公移山等开创了写实绘画新风。抗战期间,他搞义卖画展,将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1946年,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坚持中国画师法造化的传统,反对因袭模仿,对传统中国画样式、技巧和造型,用科学的比例、解剖和透视等法则加以改造,以写实的“惟妙惟肖”替代文人画的“不求形似”的“不似之似”。由于徐悲鸿的素描及油画功底深厚,能在中国画创作中融进西法,显示写实艺术之美,而深受人们的欢迎。所以他倡导和推动的写实主义运动能影响一代人和中国美术界。群马图是19

16、40年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时,闻及国内鄂北大捷时欣然命笔创作的,他在画面左上角题写“鄂北大捷豪兴勃发”,反映了画家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无比欢欣的心情。画中四匹骏马,姿态各异,静中有动,透出一股内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画家将这种“傲骨”注入马的形象,使马的骏气中勃发着生命之美,艺术形象中孕含的精神力量感染了观众。该画的构图取方形,四骏有聚有散地占据画面的主要空间,下部用淡绿轻扫数笔为近处青草,其余处空白便令人产生草原辽阔之感。四匹骏马前三匹昂首竖耳,似有警觉,后一匹低头吃草,使之动态有对比。由于画家熟悉马的解剖,在画马技法上,用粗细有别的浓墨线条,精练准确地画出马的形体结构,又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大笔寥寥渲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