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应契合学情和文本价值取向——以《道士塔》的失败教学为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909362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9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解读应契合学情和文本价值取向——以《道士塔》的失败教学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多元解读应契合学情和文本价值取向——以《道士塔》的失败教学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元解读应契合学情和文本价值取向——以《道士塔》的失败教学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解读应契合学情和文本价值取向——以《道士塔》的失败教学为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 学 研究 语 文 教 学 多元解读应契合学情和文本价值取向 以 道士塔 的失败教学为例 福建省沙县第一中学 张水娥 摘 要了解学情, 尊重学生阅读感受 , 从文体、 作家风格、 文章独特性等角度解读文本 , 以价值取向为规范, 才可能达到对文 本理性的、 合符学生学情的个性化解读。 关键词多元解读; 学情; 文本; 价值取向; 道士塔 多元解读理论在语文界蔚然成风, 许多教师刚接触 到这一理论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多元解读就是“ 一千个 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 , 无论怎么解读都可以。 我在教授 道士塔 一课时就曾犯下这样的错误。 因 不满足教参对文本的解读, 又恰逢社会上兴起批评余秋

2、雨的热潮 , 我就另辟蹊径 , 用批判的角度来解读 道士 塔 。 其教学流程如下: 梳理文章思路( 含情感) 一说说对 王圆策的看法一介绍王圆篆的百度资料一 收集整理网 络上对王圆策的批判一 从文中找出充满余氏想象的句 子并加以分析一批判此类文章的不足。 我 自认为这样的 授课充满新意 , 但却在下课时听到学生说: “ 我很喜欢的 作者就这样被批判了, 信仰完全崩塌。” 这引起了我的反思: 为什么这种解读无法得到学生 的认可?经过思考和阅读, 我发现了原因: ( 1 ) 没有充分 考虑到学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而我的解读方式则忽 视 了学生独特 的阅读感受 。 语文课程 标准 指 出: “

3、学生 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 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 应尊 重学生在 学习 中的独特 感受 。 多元解读应 该关注 学生的主体阅读感受。( 2 )对多元解读的理解不准确, “ 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强调多元, “ 但反对绝对相对主义的任意乱读英伽登就反复强 调:作品的图式化结构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 的自由, 又 为阅读设置了基本的限制 , 怎样解读才能既关注学生 的独特 感受 , 又能挖掘 到文章 的 内涵 呢? 一 、了解学情 , 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一篇课文教师分析得再完美, 仍是教师的意志, 而不能代

4、表学生。因此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和需求尤为重要。 高中生的年龄段有以下特点: 对散文的认识 真实; 对权威认同出现在课本内的文章都是没有 错误的; 对事物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但不够全面。 在与学生交流后, 我得知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余秋雨 的散文, 且根据余秋雨的描述, 对王圆策 出卖文物的行 为深恶痛绝。学生是带着真实感来看待课文的, 但余秋 橱 福 生 甚 扯 教 鸭 呵 宪 雨对王圆篆的指责是不符和历史事实的。那么, 如何让 学生了解事实的真相呢? 了解学生的学情, 才能做出判断。因 道士塔 已从 课文中删去, 所 以我将 道士塔 的复印件发给一部分学 生, 我还特别选 了一些喜欢逆 向思考

5、 的学 生 。同时我要 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看完原文后, 谈谈你对王圆策 的认识及对本文 内容的理解; 上网搜索王圆篆的相关 资料; 上网收集对余秋雨散文的评价。你们对这些评 论怎么看?如果这篇文章还入选为课文的话, 你觉得 老师怎样分析会更容易接受? 学生在阅读课文后都被余秋雨的爱国之情所感动, 对王圆篆深恶痛绝。 当他们掌握相关资料、 了解事实后, 就改变 了原来的看法, 他们也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同学 了解事实的真相。基于这些学情, 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去 搜集 相关资料 , 让学生 自己去发现 、 判 断, 这样 的学 习充 分尊 重 了学生 的感 受 。 二、 文本解读要注意价值取向,

6、 要有语文味 文本解读可 以多元化,但教学内容应体现文本价 值 。李哲峰在 明确立足于独 特风格 的教学 内容 如 何搞好散文教学( 二) 中说, 散文的独特风格体现在散 文“ 这一体” 的风格, 作者“ 这一人” 的风格 , 作者“ 这一 篇 ” 的风格 。 首先从散文文体解读。 散文的教学一般落在把握思 路 和 品味语言 上 , 即先从 宏观上 把握 思路 , 领 会 主 旨和 情 感 ,然后再探 究作者为什 么用这样 的语言表 达方式 。 道士塔 也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解读: 梳理情感。余秋 雨写这篇文章, 表达了对敦煌文物流失和文物被毁的痛 心之情 ,他从民族的情感和认知的角度来呼吁 国人

7、, 激 发众人的爱国之心。 写法。 这篇文章突破了一般散文 的写法 , 将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 , 开创 了“ 文化散 文 ” , 这是“ 对传统散文模式的创新、 主题和题材的扩展 超 越 ” , 值得 肯定 。 其次从作者“ 这一人” 的风格解读。 余秋雨说他创作 的主题是“ 蒙昧和野蛮” 与“ 文明” 决斗, “ 每一次搏斗, 文 明都未 必战胜 , 因此我们 要远 远近 近为它 呼喊 几 声 。 而且他写这些文章 “ 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 但主 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这些年来, 这种文化感受 越 来越 强烈 , 如 鬼使神 差一般 缠绕心头 。从 中不难 看 出 , 余秋

8、雨 的书写 是为 了抒 发 内心 的文化 感 受 , 为 失落 的文 明呐喊 , 唤起人 们对文 明的重视 。 最后从文章的“ 独特性” 解读, 即本文语言表达的独 特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 一般教师都将赏析本文诗化的语 言表达技巧作为教学 目标。在一份网络教案中, 教师引 导学生从文中的第二 、 三部分中搜集王圆篆的罪状 , 得 出的罪状是: “ 粉刷壁画、砸碎雕像、盗卖大批敦煌文 物” 。 罪因是“ 愚昧贪财, 贪图小利” 。 但这些“ 诗化语言” 恰恰不符合历史史实, 余秋雨对王圆篆的指责是违背事 实的。学生从资料中得知, 王圆篆不是 “ 罪人” , 而是一 个有 功之人 。 首 先 ,

9、他担 任住持 时发现 了藏经洞 , 开启 了 敦 煌学 。其 次 , 斯坦 因在 西域 考 古 图记 中也 记载 了: “ 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 未花 费过这 里面 的一分 一银 。 ” 这 与学生得 出的“ 罪 因 ” 一 愚昧贪 财 , 贪 图小利 ” 相差 甚远 。余秋雨 自己也 明 白敦煌的真正罪人是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和腐败 , 但他仍 “ 把众多的历史积怨, 以文人特有的方式, 发泄到一个脆 弱的个体身上, 这是具有理性思考的绝大多数人不能接 受的” 。 虽然他 的写作 目的是为失落的文明呐喊, 唤起人 们对 文 明的重视 , 但他 在引用 史实时 , 没有审

10、慎 的考 查 , 出现 了许 多知识 性 的错 误 。 教师应 该引 导学生辩 证的看 待这一问题。 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及时发现事实真相, 那么学生 不仅 会带着 余秋 雨式 的印象去 看待王 圆篆 , 还 会 导致学 生在日后写作也对事实进行随意的想象。 从艺术创作的 真实性和严谨性来说, 这都是有害的。 一 些教师在授课时也谈到了“ 秋雨笔法” 。 徐雪莉教 师在 讲述故事 探究笔法 教学实录 中就 直接通过讲故事探究“ 秋雨笔法” , 并联系高考写作完成 教学。在教授选修课文 都江堰 时, 许多教师也钟情于 “ 秋雨 笔法 ” 我认为多元解读可 以深入, 但需符合文体 , 不宜做 随意的

11、发挥。 例如, 在教授 无端崖之辞 第 4则“ 任公子 钓大 鱼 ” 时 , 学 生 的第 一 反应是 : “ 5 0头 阉割过 的牛作 为 鱼饵, 放在东海一年, 不会腐烂吗?是否经过防腐处理? 鱼上 钩后 , 那 么大 的鱼 , 任 公 子一 个人 是 如何 将之 拉上 岸呢?” 学生着眼于细节的真实, 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这 本身是一种科学求实的态度 , 值得肯定 , 但此处的质疑 显然 是不对 的 。这篇 课文本 身就是讲“ 无 头绪无 边 际的 说辞 ” , 这不 仅是庄 子寓言 故事 的特 点 , 也 是庄子 写作特 色之一。因此 , 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落在这种语言形式和 寓意上,

12、这才体现语文味。 以上四点可 以作 为解 读 的不 同视 角 , 但 怎么做 才 能 语 文 教 学 ( 教 学 研究一 体现其价值取向呢? 前面两点是文体 内容, 也是鉴赏的 起点, 体现其价值取向。第三点的引导体现对学生思维 能力的培养学会质疑 , 不迷信权威, 不能略去但不 宜作为 重 点讲 授 , 可与对 作者“ 这 一人 ” 的解读 相 结合 。 第 四点丢 开 了文本 的内容扩 展 , 实际 意义不 大 , 不能体 现文本的价值取向。 三、 文本 的挖掘不是越深越好 , 要契合学情和 文本价值取 向 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不是挖得越深就越好。语文界 前辈陈钟梁老师在执教 风筝 时就给

13、 自己定下“ 三不” : 不讲作者, 不讲本文选 自 野草 , 也不讲鲁迅的 自我解 剖。 只从推敲字词入手。 这是因为他的教学对象是初中 生 , 从儿童 的心 理角度来 分析更符合 学生的实 际情 况 。 根据 学生 的学情 和相关情况 ,我 重新设计 了教学 思路 : 学生梳理教材内容 ( 含情感) 一教师引导学生试归纳文 章特点(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 品味散文语言并归纳概括 王 圆篆 的形象特点一 学生网络搜索王圆策 的相关 资 料一学生搜集对余秋雨及其散文的相关评价一 学生发 表 自己对课文的评价。其 中前两步是重点, 后三步是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 还可 以向学生介绍孙绍

14、振教授的评 论“ 有些 批评者口口声声责备余秋雨缺 学术理性 , 而 自己却用 一 种非理性 的情绪化语 言和逻辑 进行文学评 论 , 陷入 了 悖论而不 自知, 实在令人嗟叹” 。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 文 化围攻” 现象, 培养理性思考的意识。 这样 的设计兼顾 了文 体和学情 ,既尊重 了学情 , 又 体现 出教 师的引导 。 综上 , 多元解 读首 先要 尊重 学生 的 阅读 感受 , 了解 学情和阅读需要。 其次, 解读还需有语文味, 选择适合文 本的价值取向。 最后, 挖掘的“ 度” 不是越深越好, 而要在 学情和“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 向” 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 参考文 献 教育部:

1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 , 人民教育 出版 , 2 0 0 4年 。 罗金华: 多元有界阅读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操作 , 文 学教育 ( 下) , 2 0 0 7年 0 7期 余秋雨 : 秋雨散文 题叙 , 浙江文艺 出版 社 1 9 9 7年。 王 圆 篆 百 度 百 科 名 片 h t t p : b a i k e b a i d u c o r n v i e w 1 1 8 3 7 2 h t m 孙绍振: 余秋雨: 从审美到审智的“ 断桥 L _ _ 论余秋 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 当代作家评论 , 2 0 0 0年第 6期 。 ( 责任编辑: 石修银) 箍 建 差 砬 荻 噶 碍 宪 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