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愚公移山》 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1739928 上传时间:2017-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愚公移山》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愚公移山》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愚公移山》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愚公移山》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愚公移山》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愚公移山》 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有讲有练【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2、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

2、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 1945 年 6 月 11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 ,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

3、 ”)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由 “面山而居” ,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 “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 “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 “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 “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 ,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

4、发展。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 , “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 ,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

5、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 ,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三、写作方法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

6、不同态度;(2) 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 700 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 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 (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

7、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 ,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

8、,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同步演练】一、基础知识1、 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龀( )匮()厝( )孀()箕畚() ()3、解释句中的字:杂然相许(许: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帝感其诚(感: )而山不加增(加: )聚室而谋日(聚室: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9、()通() ,意思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思是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且焉置土石?( )如太行、王屋何?( )何苦而不平?(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7、翻译下列句子。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8、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9、你身边有没有当代的“愚公 ”,请结合他(她)的精神谈一谈。二、同步解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10、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12、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 ,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

11、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 )毁山之一毛( )1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15、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16、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1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孀妻弱子:寡妇孤儿。、无穷匮:无穷无尽。18、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