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工程经济学课件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719010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15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大学工程经济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南昌大学工程经济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南昌大学工程经济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南昌大学工程经济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南昌大学工程经济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昌大学工程经济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大学工程经济学课件(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昌大学工程经济学课件 工程经济学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工程 一、工程的概念工程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水力工程等。工程经济学中的“工程”涵盖了一般概念中的工程(制作过程与方法)和技术(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即不仅包括了相应的生产工具、物质设备、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同时也包括相应的劳动生产经验、知识和技巧。工程是技术的载体,技术是工程的核心。对技术的本质和意义进行考察,始于古希腊,亚力士多德曾把技术看作制作的技术。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其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它表达了几个要点

2、:技术是有目的的;技术实现是通过广泛“社会协作”完成的;技术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即“工具”或硬件,“规则”或软件;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综合起来定义: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济需要和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于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它包括实验技术、生产技术、服务技术、管理技术,具体表现为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统一所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基础与核心是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标志着人类统治自然界的程度。它作为人的劳动器官的延伸,使人的体力与智力神奇般地放大了,使生产效益几倍、几十倍、成千上万倍地增长。马克思指出:“各

3、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他精辟地论述了劳动工具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术等。没有先进的软技术,物质技术便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软硬技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地配合发展,才可能推动技术进步和加速经济的发展。 二、技术与科学技术与科学是相互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技术既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手段,又是改造自然的产物,在本质上反映着人对自然的能力关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技术和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

4、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应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两者的区别见表1-1所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早先科学与技术是按照各自的发展道路分道扬镳的,科学研究是少数科学家的个体活动,技术则是按照自身的需要独立地发展,并在时间上先于科学。18世纪产业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体系的形成及大商品经济的加速发展,科学与技术走向结合,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日趋密切。当代科学技术已难解难分,进入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时代。现代技术已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现代科学也依赖于复杂的技术设施,技术与科学的界限日渐模糊,而形成了科学技术的统一体系,成为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物及自然力的统一过程

5、。人们将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划为有机联系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详见表1-2、图1-1、图1-2。表1-1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表1-2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对比说明 图1-1 科学技术体系 基础科学图1-2 科技与科研分类三、技术进步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和最活泼的因素,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即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就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狭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指工程技术或生产劳动体系手段的变革;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科学研究,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不断变革及综合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它包括:断应用于各地区、各行业,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部门,使整

6、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不断变革,科技水平、生产水平、生活水平有普遍的提高。业和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设计与制造高技术、高效能、高价值、高质量的新产品,建立与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力,使智力劳动逐步成为劳动的主体。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使经济发展速度、结构、效益协同化,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节 经济 一、经济的概念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其一,经世济民,治理国家;其二,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其三,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树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其四,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

7、消费等活动;其五,节约或节省,含效益之意。依其活动范畴与运行机制,经济又可划分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也可划为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准宏观经济、部门经济)及微观经济三个层次。 工程经济学中的“经济”包括了相应的社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现象和过程及社会资源的在效利用与节约。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经济生活中常常涉及的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NI)以及它们的人均数量来衡量。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增加而出现的产出与收入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经济

8、增长质量的提高,物质福利的增进等。例如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及就业中农业比重的下降、经济效益的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职业类型的变化等等。定带来经济发展。一方面,在经济建设事业中必须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济活动总量;另一方面,又必须努力实现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相结合的道路。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这种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是由科技及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发展机制所决定的。 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早在100科学技术

9、的社会功能,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20世纪4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把人类社会推向了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新时代。当代科学技术已渗入到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政治的影响力、军事的战斗力。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学说,是对科学技术地位及其巨大作用的最本质的概括和最高的评价。下面从科学技术的指数效应、变革效应及渗透效应三个方面,归纳分析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

10、内涵以及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科学技术的指数效应,主要从科技对于生产、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亦即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来说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早就论述过科技劳动作为智力劳动是简单劳动的“自乘”或“倍加”,也就是说等量劳动时间内,科学技术能创造比简单劳动大得多的价值。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对其他生产力要素更具有神奇般的放大作用,这种放大作用可用如下公式表示:而渗透到其他生产力要素中所形成的。主要表现在: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下,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科技进步造就了科研和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大量专门人才,促使生产方式由体力化向智力化作质的转

11、变;先进技术的替代与改造,使劳动工具的效能大大提高,生产不仅由手工劳动转向机械、自动化,更进一步转向自控化、智能化,企业及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同时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开拓了新资源,拓展了生产的深度与广度;与科技进步伴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的调整变化和管理方法的改革等,又进一步改善了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使生产要素的量态、质态与结构呈现系统优化。综上所述,科学技术一旦与其他生产力要素结合,必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与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而且这种提高与发展是以内涵为主的,集约经营型的,因而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科学技术的这种指数效应,在第一、二

12、、三次技术革命中就已表现出来:代以蒸汽机采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由于实现了手工工具向机械的转化,改变了社会的生产面貌,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社会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上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实现了电气化,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又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使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0倍。20世纪40年代后发生的以电子计算机、核能、宇航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一系列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更使物质生产领域进一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力迅猛发展。例如,美国每年应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一

13、年的工作量。产品中科技含量的高密化,大大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值,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约增长10倍。5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钢材,每公斤价格当量以1元计;6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汽车、洗衣机、电冰箱,其每公斤价格当量分别为30元、60元、90元;7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微机,每公斤价格当量为1000多元;80年代高科技产品的代表是软件,它没有什么重量,但科技含量高密化,其价格如按公斤算,就不是什么10倍增长的问题,而是过去年代产品的千百万倍了。 2科学技术的变革效应是指科技对推动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的强大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包括公共服务为、

14、交通运输业、商业、科教业、卫生业、通讯业等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不断上升。目前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86年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已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42.7%,国际大型计算机销售总额中美国占60%,日本占15%,西欧各国占10%,微处理机市场美国占有国际市场的43%,日本占34%,西欧各国占18%。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相应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构。如在机械化程度低的情况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比为9:1;在中等机械化的情况下变为6:4;而在全盘自动化情况下

15、则为1:9,说明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 家,软件在整个产品价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50年代硬件与软件占产品价格的比重为8:2,70年代为5:5,90年代为2:8,2000年后为0.5:9.5。经济软化意味着现代化产品对原材料、能源和一般性劳动力的依赖性减少。目前,半导体制造成本中70%为知识(即研究开发费用),而劳动力成本不到12%,原材料仅占1%3%。而生产革命又导致社会革命。三者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表现为:社会革命其历史过程如表1-3所示。 3科学技术的渗透效应主要是从科学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辐射、影响、制约作用,以及科学技术成为建设现代文明的基石这一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

16、作用。 表1-3 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历史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大自然的主人而不再是大自然的奴仆,从而使人类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改善和保护环境。科学技术改变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的传统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科学美学、技术美学的发展,使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美好和丰富多彩。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科学管理。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严密有序的科学管理相辅相成,则具有改造人类主、客观世界的强大功能,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强大武器。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渗透效应,不仅造就着现代人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赋于人类能动地改善一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本领,而且深远地影响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