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一)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714934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X 页数:162 大小:13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一)(1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文化史对外文化交流编(一)第一章陆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唐代是举世闻名的陆路丝绸之路发晰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通过欧亚内陆地铿区进行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发展悚,是与唐朝强盛的国力及其在西域的经营蔷分不开的。宋朝史臣记叙唐朝疆域称“举垧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桔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剌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1。镱指出唐朝对西域的经营甚至超过了中国历皲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的汉代。正是有了唐捌朝在西域实施的各项行政设施和完备的驿鲲站系统,使通过陆路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可靠的保障。唐代也是历史悠久的胲陆路东西交通走向衰落的时代,安史之乱烁以后唐朝内部的战乱,

2、在阿拉伯势力东进瓮的影响下中亚地区政治局势的变动,中国敏经济重心从中西部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的鹩东移,海上交通工具的长足进步等诸多因禺素的作用,促成了海上线绸之路取代陆路地位的局面。第一节陆路交通的发展交通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文缱化交流得以实现的最根本的条件。交通状匕况决定和制约了文化交流的规模和程度;反过来,文化交流繁荣与否,也对交通状况起着促进或滞碍的作用。发达的陆路交通,为唐朝的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段用。1西域图志与隋代西域交通墚唐代对外交通的繁荣,是在隋代的基础嘏上发展起来的。在隋、唐之前,中国古渭代社会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对外交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隋代重新统一

3、全国,使内地与外界的交通进入了新的阶段。尤其是在隋炀帝继位之后,专门痰设置了四方馆,负责接待并处理四方客使矛事宜,加强隋朝对外交往的职能2。驳同时又派了许多使臣,四出访求异俗。仅王见于记载,在大业初年派出的使臣就有:羽骑尉朱宽在大业三年(607年)出使粥流求3;同年,文林郎裴清出使倭国嚏4;大约同时或稍后,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出使赤土国5;大庳业初年,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哳出使西域各国6;大约同时,又遣云砺骑尉李昱通使波斯7。在同一时期派呸遣如此多的使臣,出使这样多的地区或国家,这在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历史上是绝姒无仅有的。使臣间的交往不仅增强了隋朝与外界的相互了解和政治、经济往

4、来,开棰扩了当时人的眼界,而且也大大加强了隋毙朝与周边地区各国,尤其是与西域诸国之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促进镍了隋朝与西域陆路交通的发展。在对外俏交往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记叙隋代环与外界交往的史籍,主要有韦节西番记寿8、彦琮大隋西国传9、封裴矩西域图记以及大隋翻经婆罗门恤法师外国传、西域道里记、诸蕃国记等等10,在数量上大大超出倏了前代。虽然这些书籍多已散佚,但它反栌映了隋代对外交通的高度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隋朝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在这类书籍中,西域图记对后世,尤其是对甑唐朝的影响很大。西域图记3卷,跪裴矩编撰。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西负晋战乱,其先祖避乱于河西,晋孝武帝太瓜

5、元元年(376年),苻坚灭前凉,徙豪勉右七千余户于关中,裴氏家族大概在此时返回河东故里。裴矩及其父、祖都在北齐为官,齐亡入周,渐受杨坚重用。平陈之诼后,裴矩以3,000“弊卒”绥集岭南二十余州,以功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锖后来历任民部尚书、内史侍郎、尚书左丞洹、吏部侍郎等职。炀帝继位之后,担任过肝民部侍郎、黄门侍郎。这时随着北方形势才的好转,隋炀帝大力发展与西域的关系,铕西域诸国多至张掖交市,炀帝令裴矩掌管戗与西域的贸易,裴矩揣知炀帝“方勤远略钴”,于是“诱令”商胡言西域各国的国俗乍、山川等情况,撰成西域图记一书裁11。虽然现在已经无法见到西域图记的原貌,但是在隋书和北史的“裴矩传”中,幸而保

6、存了原书的序,借此可以大体了解到这部重要著作的概况。对于研究隋唐时代的东西交通来说,埃最可宝贵的是西域图记的序文中保留胜了原书中介绍当时中西交通的三条最主要拗的道路。裴矩将它们称作北道、中道和南道。北道出敦煌(今甘肃敦煌)至伊吾欧(今新疆哈密),经蒲类海(今新疆巴里陆坤湖)、铁勒部到达突厥可汗廷。然后渡选北流河水(今锡尔河)至拂菻(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达于西海(今地中海)。闵这条道路的开通与突厥汗国在政治上统一了欧亚大陆北方地区有密切的关系。中嬖道出敦煌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经焉绳耆(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度葱岭(今帕米县尔),又经钹汗(今费尔干纳盆地)、苏

7、对沙那(今乌拉秋提尤别)、曹国(今伊甚什特汗)、安国(今布哈拉)、穆国(今帐查尔朱),至波斯(今伊朗),最后到达西海(今波斯湾)。南道出敦煌至鄯善笮(今新疆若羌),向西经于阗(今新疆和椹田)、朱俱波(今新疆叶城)、喝盘陀(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度葱岭,又经护密累(今瓦罕)、吐火罗(今阿姆河南、兴都飒库什山以北的地区)、帆延(今巴米扬)郏、漕国(今加兹尼),至北婆罗门(今印坠度北部),达于西海(今印度洋)。隋叵代发达的西域陆路交通,为唐朝陆路交通蓟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2唐朝掳统一西域隋朝在炀帝时代虽然大力开展嫦了对西域的交通,但是由于国祚短促,交怨通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局限。而唐朝无獭论是

8、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在西域取得缉了比前代更大的成就,从而为陆路对外交榉往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末赦唐初,突厥势力有了极大的发展,西突厥趿汗国统治着金山(今阿尔泰山)以西,波屋斯以东,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广大西域地区蛊,而厥汗国则是金山以东,东海以西,大漠以北广大草原地区的主人,高开道、窦建德、刘武周、梁师都、刘季真、郭薏子和、张长逊、薛举、李轨等北方诸多割澡据势力,甚至包括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内诰,大都在这时接受了突厥可汗赐封的官号豚,向突厥汗国称臣纳贡。唐人杜佑称此时嘭突厥势力空前强大,“戎狄之盛,近代未鲫有也”12。突厥汗国的威胁,是唐朝初年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建国之始绐,唐高祖李渊(

9、618-626年在位)的处境相当艰难。仅就北方而言,他一方面不得不维持与突厥汗国原有的臣属关系朵,同时还要与服属于突厥汗国的其它割据嘏势力斗争,壮大自己的力量。经过高祖与靠唐太宗李世民(627-649年在位)哺两代的努力,终于在太宗贞观四年(63字0年)利用突厥汗国内部分裂的有利转机,消灭了厥汗国,解除了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此后,太宗步隋后尘,转而向两西方发展。贞观八年(634年)击败吐谷浑,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四年(歉640年),正式开始对西域用兵。与瘰西突厥汗国的斗争,贯穿于唐朝初年经营作西域的整个过程之中。贞观初年,西突厥漆统叶护可汗去世之后,西突厥汗国分裂成稹了泥孰系与乙毗咄陆系两

10、派,双方为了争侯夺大可汗的位置,互相征战不已。唐朝最初虽然没有介入西突厥的内战,但是始终坚持以泥孰系西突厥为正统,并将势力范喃围向西推进到了伊吾,设立了伊州。贞观十二年(638年)之后,乙毗咄陆可汗稽迅速向东方推进,引起了西域东部地区局势的大变动,原来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的高昌国也倒向了乙毗咄陆可汗,转而与唐蔌朝为敌,图谋联手攻击伊州。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唐太宗毅然发动了对西域的战争谂,驱逐了乙毗咄陆系西突厥在西域东部的战势力,消灭高昌国,并在高昌、北庭等地畜设置了西州和庭州,与伊州一起推行与内丈地相同的制度。唐太宗还不顾大臣的反对,在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留兵镇戍西域蚶,将唐朝的势力范围推进到了西

11、域东部地区。在对西域的战争中,唐太宗始终坚鸾持支持泥孰系西突厥的政策,当泥孰系西嘱突势力逐渐强盛,打败乙毗咄陆系西突厥周之后,与唐朝的矛盾很快就激化了。泥孰滹系乙毗射匮可汗与唐朝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分割原来由乙毗咄陆系西突厥控制的地区灶这个问题上,当乙毗咄陆可汗败亡之后,唐太宗希望通过双方结姻的形式,得到对塔里木盆地诸国的统治权,提出以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等5国作为聘礼,但被乙毗射匮可汗拒绝。贞观廿二年繁(648年),唐太宗发动了针对乙毗射匮可汗的昆丘道行军,并扶植原乙毗咄陆系的阿史那贺鲁叶护作为西突厥十姓故地引的统治者。唐朝在西域的势力较之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唐太宗未及对西域竖事务

12、作出最后安排,就过早去世了。唐高宗(649-683年在位)继位之后,肼改变了唐太宗的西域政策,将被唐太宗俘慢虏至长安的焉耆、龟兹、于阗等国国王都拼送回西域,并任命滞留长安的高昌王的弟妓弟麴智湛为安西都护兼西州刺史,担任了陟西域最高军事、行政首脑。但是由于唐朝厉在西域的行政设施有欠完备,军事力量也螺非常薄弱,已经担任了唐朝瀚海都督的西犴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很快就发动了叛乱,斧使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茭甚至面临着完全退出西域的危险。经过7刖年的战争(651-658年),唐高宗咂最终平定了西突厥,并在波斯以东原西突刃厥统治的地区设置了众多羁縻都督府、州,初步完善了唐朝在西域的政治统治格局袄

13、,形成了以伊、西、庭三州为核心,以安看西都护府为保障,以羁縻府州为依托的多臂层次的统治结构。此后虽然由于吐蕃和大柝食的介入,西域局势屡经变动,唐朝在西域的军事、行政组织设施以及羁縻府州的具体设置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但是直到滕8世纪末年唐朝退出西域,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中,7世纪中叶建立的这杰种统治结构一直是维持西域社会秩序的一蹭个最重要的因素。唐朝对西域的长期统治,使西域社会摆脱了西突厥各派长期混烤战的局面,促进了西域各国生产的发展,罴从而为陆路交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物质保障13。3沙漠耿丝绸之路概说所谓沙漠丝绸之路,是指晡由唐朝都城长安出发,通过我国今甘肃、青海、新疆地区,

14、经中亚通往中东及东欧颁地区的通道。大体上可以根据敦煌为界,镭将这条道路分为东西两段。沙漠丝绸之琪路的西段,约略相当于上文裴矩西域图登记记述的由敦煌通往西方的中道和南道镡。随着东西交往的发展和人们地理知识的扈丰富,唐代对陆路丝绸之路西段的了解和记载远远超过了隋代。如根据唐朝初年著讽名的玄奘的经历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樗详细记录了波斯以东的西域各国及天竺各国的地理情况14;唐德宗朝宰相贾运耽(730-805年)撰写的皇华四嘞达记15和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中含16,都详细记载了葱岭东西,尤其是葱岭以东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道路状况哥和由唐朝设置的烽燧馆驿;而9世纪阿拉为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Ibn悸Kh

15、urddhbih)道里邦国志也记叙了巴格达北通中亚,南达印度的瞳道路状况,其中从怛罗斯到热海南岸的拔贸塞干城的道里和沿线诸城绝大部分与贾耽记载的路程相符合17。桨1此外如唐朝初年义净所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18、开元十五年(桔727年)新罗僧人慧超记述自己巡礼天徊竺诸国经历的往五天竺国传19豹、8世纪中叶唐朝名相杜佑族侄杜环记载脲在中亚、西亚各地见闻的经行记等有瘾名的地理著作20,也大大丰富了沙漠丝绸之路西段的内容。东段指由唐都喙长安连接敦煌的道路。从长安西通敦煌的绠路线分为南、北路和青海道等三条通道。南路的大体走向是长安咸阳扶风府蹦(今陕西凤翔)陇州汧源县(今陕西陇戎县)陇山,转而沿陇山西南行,经清水承至秦州(治上邽县,今甘肃天水)西行,经伏羌县(今甘肃甘谷)渭州襄武县(今甘肃陇西)渭源县临州(治狄道县,今甘肃临洮),转而北上至兰州(治金祉城,今甘肃兰州市),由庄浪河北上,经藤广武县(今甘肃永登)凉州昌松县(今扉甘肃古浪),至姑臧县(今甘肃武威)与蔼北道合,西行经删丹(今甘肃山丹)甘赠州(治张掖县,今甘肃张掖)肃州(治园酒泉县,今甘肃酒泉)瓜州(治晋昌,今甘肃安西)等地至敦煌。北路从西安出发,经奉天(今陕西乾县)邠州(治新平,陕西彬县)泾州(治安定,今甘表肃泾川)平凉弹筝峡,转而向北,经原爬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