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第四课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88344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常识第四课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经济常识第四课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经济常识第四课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经济常识第四课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经济常识第四课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常识第四课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常识第四课解析(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 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识记: 1、财政和财政收支的主要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理解: 1、我国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2、税收的本质; 3、依法纳税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分析说明: 1、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辩证关系; 2、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 3、国家安排年度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原则; 4、财政的作用 5、税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评价: 公民要依法诚信纳税 基础知识点 一、财政和财政收支 1、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及两者的关系 什么是财政: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财政,也叫“国家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 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

2、济活动。 财政收入 含义:国家通过征税等所取得的收入 主要形式: 税收收入(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国有资产收入 含义: 主要是凭借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所 取得的收入.它是国家对资产的所 有权在分配中的实现. 形式: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 股份制企业的股息和红利收入 债务收入 含义: 形式: 国家通过借贷的方式取得的收入. 国内外发行的债券 对外借贷 国家履行职责 的财力保证 第一节 财政及其重要作用 财政支出 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开支. 主要形式: 经济建设支出 教科文卫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财政收入

3、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辩证统一关系) 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有收才 有支,多收才能多支,少受只能少支. 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理支出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 收入创造条件. 2、国家的财政预算和决算 必要性: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分配,是通过国家的预算实现的。 国家的财政预算 和决算的含义 财政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 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即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基本形式。 它直接反映了财政分配的收支内容、数量、各项收支的结构和比例,反映了国家的经济政策 财政决算:国家对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执行情况的

4、总结。 国家决算,是指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国家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反映.它反映年度国家预算 收支的最终结果. 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增幅回落明显。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为 9.4%,是2008年以来最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为16.2%,是五 年来次低,仅高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形势最严峻的2009年。 财政部公布2012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2012年全 国公共财政收入累计达到11.7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33万亿元 ,增长12.8%,全年财政支出12.57万亿元,增长15.1%。收入与 支出增幅相比上年的24.8%和21.2%均有明显回落。 我国已经告别了18%甚至20%的高财政收入增长时

5、代,这种 增速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的回调是必要的,未来保持在10% 左右的增速较为良好。 去年财政收入增幅12.8%的增幅与GDP 7.8%的增速相比,仍 然过高,未来理想的状态是两者能够保持在1:1的比例,“不应国 富民弱,与民争利。” 我国的财政收支计划都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经审议批准后开始实施,这体现 了国家权力和全体人民对政府财政工作的监督. 国家安排财政收入和 财政支出遵循的原则 安排财政收入的原则: 安排财政支出的原则: 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 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安排。 应当根据有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分 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出,尽力做 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6、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 是叶.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收支不平衡 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一方面: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 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保证 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如何实现: 制定科学的财政计划,并切实保证财 政计划的贯彻落实。 意义: 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 财政赤字: 含义: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期间的差额用红笔记账 弥补财政赤字 的主要方法: 动用历年节余 增加税收 发行国债 优点:不增加社会总需求,不会引 起通货膨胀 增发货

7、币(政府向中 央银行透支) 引发通 货膨胀 缺点:举债有限度,不能超过人 民正常消费之后的余额;加重以 后年份财政支出的负担。 财政结余: 含义: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期间的差额形成财政结余 利弊: 利:有利于应付意外情况,以丰补歉。 弊:大量节余,形成资金和物资积压。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国民收入:从实物形式看,国民收入是扣除相当于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之 后,剩下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即超过补偿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料和当年所生 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从价值形式看,国民收入是总产值中扣除消耗掉的生产 资料价值之后,剩下来的那一部分价值,即劳动者当年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与社会总产值相对应,国民收入也

8、称为社会净产值。 国民收入的分配可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 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 范围内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 所形成的收入叫“最终收入“。由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 经济、非公有经济中分别进行的。 国有企业创造的 国民收入,在初 次分配中分解 以税收形式上缴国库,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以生产基金和福利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 发展生产和改善集体福利 以工资、奖金和津贴等按劳分配形式,分配给职工, 由他们个人支配

9、和使用。 城镇集体企业创 造国民收入,在 初次分配中分解 以税收形式上缴国库 以积累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的集体收入 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 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 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创造的国民收入 一是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库; 二是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 三是以管理费形式交给乡村政权组织; 四是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非公有经济的初次分配 个体经济单位创 造的国民收入 私营企业的 国民收入 “三资企业”创造 的国民收入 一是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库; 二是以收入形式归劳动者个人所有。 一是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库; 二是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 三是以利润形式归企业主所有 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

10、一部分给外 商投资者外, 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 ,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等形 式分为国家、企业和劳动者收入 。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 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 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 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 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

11、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 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 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 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 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 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 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为

12、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 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 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 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

13、充实信 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 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3)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 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 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 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4)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 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

14、双方的实际收入, 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 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 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 分配。 3、财政的重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财政支持社会财富的创造,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财政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 实现社会的公平 社会保障支出 增加工资支出 保证低收入者 最基本

15、的生活 需要 提高行政事业 单位等职工的 工资水平 农业支出 提高农副产品 的收购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 财政的重要作用增加财政收入 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 经济实力.(最根本) 重点投向资资金测测算 廉租住房、棚户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 约约4000亿亿元 农农村水电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础设 施 约约3700亿亿元 铁铁路、公路、机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础 设设施建设设和城市电电网改造 约约15000亿亿元 医疗卫疗卫 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业发 展 约约1500亿亿元 节节能减排和生态态工程 约约2100亿亿元 自主创创新和结结构调调整 约约3700亿亿元 灾后恢复重建 约约10000亿

16、亿元 发展改革委通报4万亿元投资重点投向和资金测算 要加强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财税政 策。扩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 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较大幅度提高 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农资综合补贴调 整机制,以及种粮补贴更好促进粮食生 产的办法。加大对产粮(油)大县的奖 励力度。完善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扶持方 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支持以 小型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 第二节 税收的特征和意义 序言: 税收的基本作用:筹集国家财政资金 税收的的法律依据和保障:税法 我国税收的本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基本知识点: 一、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税收: 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 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 国家(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行使征税的主体 法律规定(条件和标准) 行使征税的依据 经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对象 无偿征税的特征 强制性 2、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依靠国家的政治 权力强制征收 税法 : 法律依据和 法律保证 无偿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