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林:不传之秘在用量汇编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3721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炳林:不传之秘在用量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朱炳林:不传之秘在用量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朱炳林:不传之秘在用量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朱炳林:不传之秘在用量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朱炳林:不传之秘在用量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炳林:不传之秘在用量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炳林:不传之秘在用量汇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炳林:不传之秘在用量中药剂量的问题,一直缺乏一致的标准,清代医案仍可见用药轻巧,各药不过一二钱,甚至别出心裁,一般药材用根,名医偏偏用花,为求轻巧之至,无所不用其极,若问根花有何不同,却说不上来。而目前在台湾经方派用药不过三钱,组方少则三味;恽派动则过两,组方多则三四十味,都有一定的疗效,此当中有何微言精义,外人单看处方不可而知。可待后世智者研究矣!我读叶天士、徐灵胎诸名家医案,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但也有一事不得其解:诸家之医案为何都不曾留下药物用量?连秦伯未先生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时,为求一律,也将用药分量概行删除。难道用量无关紧要,没有留传之价值?难道用量乃不传之秘,诸家著书立说尚有保守

2、?莫非如吴医汇讲所说“不以分量明示后人者,盖欲令人活泼泼地临证权衡,毋胶柱而鼓瑟也”。不管怎么说,辨证论治,环环相扣,一环都不可疏忽。即使辨证准确、论治周全、选方独到、用药精纯,而用量不达,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也断无佳效。清朝陈颂幕先生治一肿胀病人,予金匮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八分,附子一钱,甘草一钱二分,无效。邀吴鞠通先生治之。吴认为陈氏辨证不误,此病确属阳虚水停,选方用药也精纯不杂,取麻黄发表,附子扶阳,甘草和中。之所以无效,是用量不够。吴氏改麻黄为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炙甘草一两二钱,才取得较好疗效。(吴鞠通医案)重庆陈源生之母患巅顶剧痛,手足逆冷,胸口冷痛,时欲作呕,陈予吴茱萸汤治之,不

3、料药后病增而吐剧,为此求教于其叔祖父陈济普。陈济普先生认为辨证无误,方亦对路,药后无效,在于吴茱萸的用量过重,减其半,并加黄连五分以制之,便一剂而安(名老中医之路)。从这一古一今两则医案看,用量过与不及,都不足以祛病。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同时,没有不在用量上细加摸索的。 1984年冬,全国不少专家学者聚会沧州,探讨张锡纯学术思想,对于张氏敢于实践验证,毫不保留地将药效体验的独得之秘公诸于世之精神,无不交口称赞。例如,甘遂专于行水,攻决为用,乃泄水之圣药,但其气寒而有毒,要发挥它的作用,必须掌握好用量。那么,甘遂的用量多少才合适呢?张氏决定试试,曾一次嚼服 3 克,未曾瞑眩

4、,只是连续泻下十多次,最后所食水谷尽出,但无其他异常现象,始悟甘遂的通利降痰之力,数倍于芒硝、大黄,一般用量可由 1.5 克增至3 克,并无危险。又如石膏,张氏谓“治外感有实热者,直同金丹”,其用量,轻证必用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三、四量。再如用麻黄发表,张氏在沧州时,至多不过四钱,后南游至汉皋,才用二钱;迨北至奉天,有用至六钱始能出汗者,“此宜分其地点之寒热,视其身体之强弱;尤宜论其人或在风尘劳苦,或在屋内营生,随地随人斟酌定其所用之多寡,临证自无差谬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毋怪乎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申明:“凡治暴寒病,胸中茫无真见,虽用辛热,或以渐投,或行临制,时不待人,倏然而逝,医之

5、罪也”是有深意的。岳美中先生说过:“不理解组方的原意,不掌握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上的精巧之处,就是原则不明。失去了原则性,则谈不上灵活性。”(岳美中医话)方剂用量上有精巧处,这真是见道之言。试想,如弃用量不管,那么,同是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物组成的方子,何以区别共为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抑或厚朴大黄汤?一旦掌握了各自的用量,其攻下、除满或开胸泄饮之主治就不会张冠李戴,桂枝汤中的桂枝、白芍是等量的,如白芍用量重于桂枝,就变为桂枝加芍药汤;而桂枝重于芍药,就是桂枝加桂汤了,方不同,主治不同。小青龙汤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应等量使用,桂枝、芍药于疾病初起时可等量,病久渐虚,应芍药倍于桂枝,取小建中汤意

6、。完带汤是治白带的要方,其药物用量甚巧,白朮、山药各一两,白芍五钱,人参、车前子、苍朮各三钱,甘草一钱,而陈皮、荆芥、柴胡只用五、六分。这种重达一两,轻不及钱,用量悬殊,正是傅青主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动静配合,相反相成的组方经验,用此方如不按此方用量,则难收利湿止带之效。类似完带汤这种用量奇特的例子,石室秘录中也有一方,药为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裘沛然先生治一赤白痢患者,在一系列治痢正规方失效情况下取用此方,没想到仅两剂便使日夜登厕近百次已臻危殆之患者得以病除。(壶天散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是等量的,刘渡舟先生的经验是芍药甘草用量 2:1 方有好疗效。据

7、报道,加味生化汤可治子宫肥大,但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益母草、荆芥七味药中,如不知重用炮姜与炙甘草,便无明显疗效,中药用量真是一门颇深的学问,恐以毕生精力都不能穷尽其奥秘,著名中药学家叶橘泉先生早年提出的关于药量问题“希望有专人研究讨论之”,(名老中医之路)足见其用心良苦。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1艾叶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2槟榔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3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

8、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4浙贝母浙贝母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5半夏 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6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7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8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

9、惯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

10、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来自一位绍兴的老中医9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10柴胡 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

11、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 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柴胡,柴胡10克升举阳气,柴胡2030克可清热,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柴胡:轻剂-25g用于升举阳气;中剂-10克左右疏肝

12、解郁;重剂-20克以上透表泄热11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12苍术-麻黄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是:10g: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18g:6g;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12g:3g。药物之间的比例,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13.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

13、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

14、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14.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本品苦寒,入肝、心经。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15. 大黄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一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

15、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16. 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17. 附子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18. 防己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汗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19. 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20. 合欢皮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21.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0.91.5 g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22. 黄精小剂量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