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实习报告-园林设计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42537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实习报告-园林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颐和园实习报告-园林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颐和园实习报告-园林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颐和园实习报告-园林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颐和园实习报告-园林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颐和园实习报告-园林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实习报告-园林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众所周知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因此通过上周在颐和园的游览,我们从园林设计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一 颐和园的山水布局关系 颐和园的山水布局方式与西湖一样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一池三山”的造园山水布局方式。并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

2、鉴堂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清漪园(颐和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形式谚。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 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都各有千秋 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注: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

3、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一池三山” 的湖岛布局不仅在皇家园林中频频可见,在我国江南的私家园林中也屡有体现。如:苏州拙政园、留园、杭州西湖等等。尽管池中三岛的形状、分布、建筑艺术各具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 “一池三山” 的一定之法。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讲究“一法多式有法而无式”,有一定的法则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才有了各朝个性飞扬,又不失灵气的创举,使中国园林的掇山理水之术得以发扬光大。)二 颐和园的主题立意 “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天和”之义。颐养天和,顾名思义设计者所表达的

4、立意就是要通过这个园子来颐养天和。天和,说的就是阴阳之“中正和合”。我们中国讲究以“和”为贵,可见“和”在中国文化中绝对是一个核心关键词。颐养的关键在于正心,心不正,身何养?所以,中国人历来讲究性命双修,修性养身,养身修性。 颐和园三个景区,即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的主要建筑景观。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和皇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其大的立意主要是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寓意封建统治者试图以弘扬佛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即团结和笼络蒙藏上层人士,确保边疆防务和多民族国家统一。颐和园在造园

5、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小的立意方面:北宫门(颐和园正门):门为三明两暗的庑殿式建筑。匾额“颐和园”三字为光绪皇帝御题。云龙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龙为皇家尊严的象征,又是谕旨和敕令的标志。乐寿堂:在颐和园东北面对昆明湖,是慈禧来此地避暑游玩居住之地,门厅称“水木自亲”。“乐寿堂”三字为光绪手书,金字黑底,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西内间为慈禧寝室。堂外两侧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六合太平”之意。庭中植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青芝岫(败家石)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并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

6、色,同时也考虑到母亲的讳忌,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给此石起名“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与此同时,乾隆采取各种方式说服太后,有关大臣和太监等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美在何处,意在何处,叙说“吉祥”神韵,并深入浅出与皇权联系起来,请太后到现场观看,结果太后被感悟,终于认同此石,至此一场母子矛盾烟消云散。 长廊: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据说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得西湖景546幅,这些湖景被悉数移绘到长廊273间画廊的梁枋上。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

7、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展现古代文人的点滴,例如长廊中还有八幅彩画,描绘了八位古代文人的风雅之爱,简称为“长廊八爱”。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成为名副其实的的画廊。四大部洲: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仿西藏桑鸢等成形式而筑。由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十八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圆,半圆形,以对应地,水,风,火。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两地建筑特点,依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石舫:原称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舫上原

8、有中式的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仿外国游轮重建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合名“清晏舫”。十七孔桥:十七孔桥象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又象神话中的鼍龙状如半月浮游在平滑似镜的水中。铜 牛: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玉带桥:西堤上六桥中唯一拱圈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建,光绪时重修。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拨的曲线。桥身桥栏选

9、用青白玉和汉白玉雕彻,清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三 空间的格局 颐和园整体是南面是开敞的,后山是幽深的。东面是整治活动区,其空间格局是规则统一的。 四 造景手法 1、对比与空间的划分在颐和园呆了进一天,通过提前查阅的资料。我知道了颐和园中所用的对比手法有两个层次。一是万寿山和昆明湖中的各个小岛的对比,体现出了前山的开阔,烘托出了前山景观的壮观和气魄。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对比。在空间的对比中既有大空间尺度的对比,也有小空间的对比,整体上缩放有度。 昆明湖、万寿山自然空间 仁寿殿狭小空间佛

10、香阁是整个颐和园的最高点,起到了统领全园的作用。在佛香阁对面的西堤则是一块细长的堤岸,两者体量和空间大小的对比很鲜明的体现出了万寿山的高大和威严,烘托出了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威严和大气。另外在局部的设计中,设计师也通过植物,假山,建筑等通过障景等手法使得空间产生开合变化,给人们的视觉产生刺激,体现出空间的多变合趣味性。其中体现的比较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颐和园的苏州街,设计这通过夹景的手法,利用两边自然的山石使得整条街几区几折、空间开合变化,使得人们视线反复变化。这种手法无意间使得空间的纵深感加强,有效得实现了空间上的变化。二是谐趣园。谐趣园面积并不是很大,是仿照畅春园修建而成的。但是行走园中

11、却会感觉到空间尺度比想象中大很多。这正是因为在谐趣园的长廊曲延起伏,造成了人们视线的变化很丰富,一步一景,给人以非常丰富的景色。所以人们便会感觉到空间很大。以上两例就是通过对比手法的成功应用,使得使得视线发生变化,产生对比关系,从而让人们产生了空间延伸的错觉。这一点在整个颐和园体现的很明显,运用的极为成功。2、借景在颐和园建造前,颐和园的四周本身就已经风光旖旎。四周有玉泉山,圆明园,远处还有农耕稻田的自然景色等等。这些既是颐和园周边的客观环境,也是一种很好的条件。设计师在颐和园的整体规划中很好的看到了这点并加以很好的利用,使得景观更加的丰富。在颐和园万寿山的西面是西堤,这里视野开阔,没有高达华

12、丽的建筑。非常自然清新。而在西堤后面高高的玉泉塔自然地就体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远看上去它与西堤景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种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西堤景色过于单一,还加大了整个园子的空间感。同时玉泉山的起伏也呼应了万寿山,很好的做到了彼此的融合。这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借景的典范之做。另一方面在整个颐和园我还发现设计师很重视园内本身景色间的互借,这体现在很多的地方,比如在南湖岛。南湖岛周围本身靠近西堤,四周的景色较为平淡和单一。但是设计师在南湖岛的设计中巧妙的“漏”了很多景色。当游人在南湖岛游览时,游人可以看到远处的佛香阁与十七孔桥。这样就使得景观一改单一、平淡无奇的特点而使得景色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这

13、样的例子几乎在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景色本身的互借很好的互相补充了景观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在个个景区的过渡和连接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个方面,颐和园建设是很注重当地本身的条件。在颐和园建造前,颐和园四周本身就已经存在了很多的寺庙,同时还有一些有历史典故的地方。在颐和园设计中设计师很巧妙的保留并加以利用使得这些景观很自然的成为颐和园的一部分。如苏州街、知鱼桥等均是很好的利用了历史的典故而建造。这既丰富了景观的多样性,也加强了园林本身的人文底蕴。3、统一与变化颐和园闻名于世的一个景点是颐和园的长廊,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虽然我们实习的时候长廊仍在修缮,但是作为颐和园导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

14、自身的突出特点,我凭借以往的印象和感受,就着个问题在这里探讨一下。在长廊中有象征“春、夏、秋、冬”的四座亭子。整个长廊以排云门为中心,分为了东西两段。值得一提的是长廊中的彩绘。长廊的彩绘一是规模很大,另一个是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三国演义西厢记等众多的历史典籍。整个彩绘随着长廊的高低起伏和曲折变化而在大小和形制上发生变化。长廊内的建筑形式是非常有韵律的,这体现了统一的特点。但是,在长廊中行走,由于长廊的高低欺负和曲折变化,你会看到非常丰富的景观,这正是其变化的体现。这种统一与变化既体现了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的威严和庄重,同时也打破了过于整齐所带来的死板和单一,使全园整齐而生动,多样而不杂

15、乱。这也是极为巧妙的一种处理方式,很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4、虚实的对比在政治活动区和风景区的衔接部位,即仁寿殿的南侧堆置了一带小土岗(花台)代替了普通的墙垣,使得严整的宫殿建筑和自认的景色很自然的过渡连接。在走过宫殿建筑群之后,不经意的进入风景区,眼前一下开朗,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人们心情一下放松了许多,增强了人们对于园林本身感受。这种空间的虚和实在整个颐和园中运用的及其广泛。是的整个空间非常的有层次和有趣味。五园中园的设计手法谐趣园原名惠山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一座园中园。园中园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也是藏景的一种,多见于皇家园林中,也见于少数私家园林。园中园一般藏在园中的僻静处,游人往往容易漏掉。园林作为直观艺术,景物不藏则不深,不深则不奥,不奥则不幽。园中园的建造,使游人在宏大的园林中看到小巧精美的建筑,为园林的美增添趣味;同时游人站在园中园里,观赏大园的主景、中景,则又能借主景为远景,借中景为邻景,使园林景色更加丰富,更加深厚多姿。 六道路系统颐和园拥有水路和陆路两条游览路线。水路是乾隆十四年修整玉泉山,西湖水源;开拓西湖为蓄水池时开凿出来的,将三山五园连接成整体,形成从西直门一直到玉泉山的一条水路游览路线。整体来说,颐和园的陆路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