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天然药物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6424925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5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与天然药物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药与天然药物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药与天然药物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药与天然药物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药与天然药物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与天然药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与天然药物(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中药与天然药物本章概况第一节中药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药用资源第三节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与现代中药第四节天然药物发展与现状第一节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概念二、中药学的研究范围三、中药学研究实例一、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概念药物(一)中药与西药西药中药西药以合成药物为主。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中药是在西方医药学全面传入以后,为了与西药加以区别,而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出现的。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不论是单味药还是复方药物,都有与中医药学理论相适应的特征,即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功效、配伍规律并按中医理论指导其应用。中药天然药物是由动物、植物、矿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为原料发展形

2、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产物的总称。(二)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化学合成药物是以一定化合物为原料经一系列合成反应在工厂中大规模生产出来的药物。天然药物民间药民族药(中药)植物药动物药菌类药天然药物中药本草纲目本纲拾遗中国药典草药民间用药在人类发展早期,最早应用的是天然药物,并且几乎是治疗疾病的惟一手段。随着有机化学与药学的发展以及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结构的不断阐明,对有效成分结构的修饰、简化和合成,并伴随其他学科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合成药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可卡因得到普鲁卡因。合成药物(三)中药学与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领域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方法

3、等知识的一门科学。应用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的科学。二、中药学的研究范围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科学。(一)中药的药性药性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中药性能是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是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一套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理论体系,是以阴阳、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治则、治法为指导思想,并以药物的作用为依据加以认识、概括的药性理论。内容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简单说,药性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对疾病产生的疗效的总结。是中医

4、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四性)药物机体反应寒热温凉寒凉药物温热药物清热泻火温里散寒热性病寒性病石膏黄连附子干姜辛甘酸苦咸五味药物的作用辛甘酸苦咸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木香、红花能行气行血有补益、和中的作用人参、黄芪能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能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五味子、山茱萸能敛汗涩精,五倍子能涩肠止泻有燥湿、泻降的作用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大黄能泻下有软坚、泻下的作用海藻、瓦楞子能软坚散结,芒硝能泻下通便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气和味都是每个药物所固有的,并且各有所偏,中医就是借助它的偏性来治疗阴阳偏胜偏衰的病变。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

5、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归纳得到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味一般是通过口尝而得,(但有相当一部分药物其味并不明显)所以味也反映了药物的实际性能。气和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性和味相配合,就造成了药物作用的差异,既能反映某些药物的共性,又能反映各药物的个性。例如,麻黄与薄荷同为辛味药,辛能发散,具有发汗解表的共性,但麻黄性温,适用于风寒表证;薄荷性凉,则适用于风热表证。又如黄连与生地黄同为寒性药,具有清热共性,但黄连苦寒,苦能燥湿,而生地黄甘寒,甘能养阴生津,能治阴虚发热证。由此可见,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的药物,其作用也不相同,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才能全面而准确地

6、使用药物。(三)中药的升降沉浮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升是升提,降是下降,沉有下行泄利之意,浮有上行发散之意。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与浮、沉与降的趋势类似,不易严格区分,故常以“升浮”“沉降”合称。主上行而向外,发汗、升阳、散寒、催吐主下行而向内,降逆、清热、泻下及收敛升浮沉降黄芪升麻麻黄桂枝大黄芒硝石决明牡蛎久泻脱肛子宫下垂气虚下陷风寒表证肠燥便秘实证肝阳上亢头晕头痛病变部位与病势病变在上在表病变在下在里升浮沉降病势上逆病势下降药物作用的升降沉浮与药物的气味及质地轻重有一定的关系。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阳性的药物,大多升浮;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的阴性药物,大多沉降。花叶等质轻的药物,大多

7、升浮;种子及矿物等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药性的升降沉浮还受配伍或炮制的影响。例如升浮药在众多沉降药中,便随之下降;沉降药在众多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有些药,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这都说明药物的升降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制约,相互转化。(四)中药的炮制1、炮制: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据医疗、制剂和调剂的不同要求,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对原药材所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的总称。经加工炮制后的中药通称“中药饮片”。多数中药需经过炮制,才能符合治疗的需要,充分发挥药效。2、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质量标准、炮制品的临床应用、历史沿革及

8、其发展方向的学科。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理论在临床用药上的具体表现,是世界上独特的制药技术,是保证饮片质量的关键,具有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是一门既传统而又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和设备,制订饮片质量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逐步实现炮制学科的现代化。净制加工切制加热炮制炒制煅制辅料(包括药汁)制炮制3.炮制的方法净制去除原药材中混有的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分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根具有敛汗作用;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

9、较大,若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有的原药材中还可能混有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如八角茴香中混入莽草,黄芪中混入狼毒等,这些异物若不拣出,轻则中毒,重则造成死亡。加工切制药材切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药材切制前需经过润泡等软化操作,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加热炮制用火加热是中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中药炮制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炒制的作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用炒法处理,可从多种途径改变药效。以满足临床用药的不同要求。炒制许多中药经过炒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醒脾开胃的作用,如炒麦芽、炒谷芽等。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香气,

10、而且其皮壳膨胀破裂,易于捣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如炒牛蒡子、炒王不留行等。作用较峻猛的药物炒后可缓和峻烈之性,如炒牵牛子。有些药材具有毒性,炒后可减毒,如砂炒马钱子、米炒斑蝥。苦寒药物易损脾阳,炒后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如炒栀子、炒槐花。温燥药物易耗气伤阴动火,炒后可缓和其辛燥之性,以免助热伤阴,如炒芥子。有异味的药物炒后可矫臭矫味,利于服用,如麸炒僵蚕、米炒斑蝥。有些药物炒炭可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大蓟炭、小蓟炭。煅制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物,煅后不但能使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和煎熬,而且作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如白矶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

11、强;石膏煅后有收敛生肌的功能;血余不生用,入药需煅炭,煅炭后方具有止血作用。辅料(包括药汁)制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以尽量符合治疗要求。酒制:如苦寒药通常气薄味厚,通过酒制,利用酒的辛热行散作用,既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可使其寒而不滞,更好地发挥清热泻火作用。活血药酒制可使作用增强而力速,适于瘀阻脉络、肿痛较剧或时间较短需速散者。滋腻药物气薄味厚,易影响脾胃的运化,酒制能宣行药势,减弱黏滞之性,使其滋而不腻,更易发挥药力。醋制:活血药

12、醋制能使作用缓和而持久,提高疗效,适用于血脉瘀滞引起的出血证,如醋五灵脂;或积聚日久,实中夹虚,需缓治者,如醋大黄。蜜制:蜜制能增强止咳药或补气药的作用,如紫菀生用虽然化痰作用较强,但能泻肺气,只适于肺气壅闭,痰多咳嗽的患者,若肺气不足的病人,服用后,有的可出现小便失禁,尤其是小儿,用甘温益气的蜜炼制后可纠此弊,并能增强润肺止咳之功。盐制:温肾药以盐制是味的扶助,使气厚之药得到味的配合,达到“气味相扶”的目的,增强其补肾作用,如盐补骨脂。姜制:姜制药物可增强其化痰止呕的作,如姜半夏、姜竹菇等。药汁制:药汁制可发挥辅料与主药的综合疗效,如吴茱萸辛热,以气胜,黄连苦寒,以味胜,用吴茱萸制黄连一冷一

13、热、阴阳相济、气味相得、相辅相成,故萸黄连长于泻肝火以和胃气。总之,中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辅料炮制后,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提高疗效。4、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减毒)2)转变药物的功能3)增强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易于粉碎,适应调剂、制剂的需要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矫味矫臭、便于服用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减毒)解毒的方法浸渍,漂洗,清蒸,单煮,加入辅料共同蒸、煮、洗、漂乌头附子半夏南星甘遂大戟麻黄厚朴乌头中的乌头类生物碱及其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强心、解热、镇痛、镇静等作用,

14、炮制后既可保证其临床疗效,又可明显降低毒性。苍耳子、蓖麻子、相思子等一类含有毒性蛋白质的中药,经过加热炮制后,其中所含毒性蛋白因受热变性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有些毒性药物炮制除降低毒性外,还可缓和药性,如甘遂、芫花醋炙,巴豆制霜均可缓和泻下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等含有强烈刺激性物质,经洗、漂和白矾等辅料炮制后,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汉代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明确指出:麻黄“生则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不止”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便可除去其副作用;又如临床上遇到失眠、心神不安而又大便稀溏的病人,此时需用柏子仁宁心安神,但生柏子仁有滑肠

15、通便的副作用,服后可使病人发生腹泻,此时可将柏子仁压去油脂制成柏子仁霜应用,以消除其致泻的副作用;瓜蒌仁制霜、马兜铃蜜炙可消除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厚朴姜炙、黄精蒸制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2)转变药物的功能性味偏盛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往往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辛耗气,过甘生湿,过酸损齿,过苦伤胃,过咸生痰。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改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味,以达到改变药物作用的目的。如生地黄,性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衄(女)、斑疹、热病口渴等症。经蒸制成熟地黄后,其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凡血虚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均可应用。如麻黄生用辛散

16、解表作用较强,经蜜炙炮制后,其所含具辛散解表作用的挥发油含量减少,辛散作用缓和,且炼蜜可润燥,能与麻黄起协同作用,故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3)增强疗效如蜜炙款冬花、紫菀等,由于炼蜜有甘缓益脾、涧肺止咳之功,作为辅料被应用后与药物起协同作用,从而增强了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例如,黄柏为清下焦湿热药,酒炙后借酒力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热。若盐炙后,则引药下行,增强滋阴降火作用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中医对药物作用部位常以脏腑经络来表示。所谓某药归某经,即表示该药对某些脏腑和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如杏仁可以止咳平喘,故入肺经;可润肠通便,故入大肠经。由于一药入多经,会使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调整,可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经过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经,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6)易于粉碎,适应调剂、制剂的需要植物类药材,经软化处理,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后,可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药方;而质地坚硬的矿物类、甲壳类及动物化石类药材很难粉碎并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