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3856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 形式及教学设计论文关键词: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策略 论文摘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新课改的落实情况,提出了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从而构建了有效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

2、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一、理论依据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体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由他人替代,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刺激接受者,而是在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重构、发展和深化主体的理解和知识。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递者与奉送者,而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指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2位。而素质教育则更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过程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数学新课程改革落实情况 数学课程标准

3、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在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正是我们提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综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相对于传统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

4、比较封闭,从而忽视了其本质内涵,特别是“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为此,对自主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再研究势在必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探究性活动的内容 自主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3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综合体,既有认知心理系统,又有情意系统。探究性活动基本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自主参与原则。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

5、而没有创新也无从展现自主。课堂教学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学,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民主和谐原则。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及其成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待、宽窄,教学氛围的民主、宽松、和谐,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 3.学会学习原则。改变现有的学习观,即从“学会”转向“会学” 。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应当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学习方法,特别要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创新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4.留出空白原则。在教学中,恰当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延迟判断时间,让学

6、生学会思考、让学生讲解、让学生做题。 四、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形式 1.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应该以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4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设置一定容量和开放性的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这一过程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课堂教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自主探究,尝试解决。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

7、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思考、联想、试探、验证等探究活动,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究活动。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锻炼的过程。 3.交流合作,揭示规律。衡量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定理等方面的结论,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明确这些结论,并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中理解知识。 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知识、规律的运用是必需的。一方面,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性、技

8、能技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一般地都要在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或找到题目的解答后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某一知识与方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看得见、摸得着。这一环节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 2 3 题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5独立地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 5.训练,提高。教师通过对概念、规律的引申,精确选择问题,让学生解答,以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来选题,编题,改变只是教师选题的传统,让学生自己模仿或创造性地编拟一定数量的题目,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6.反思,小结。通过

9、前面环节的努力,学生已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和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 探究性学习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有意义的学习,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达到主体性素质的全面提高,探究性学习还有利于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学生有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能否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提供更多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中学生对社会的回报将是无法估量的,让我们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何柏根.“阶梯式 ”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认识 .中学数学教育. 62何小平.数学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甘肃教育. 3刘一平.“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特征简论 .甘肃教育. 4肖巧云.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设计.教育导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