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战略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92106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战略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石油战略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石油战略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石油战略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石油战略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战略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战略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分析一、从“油价上涨”谈起“油价上涨”无疑是这几年年最吸引世人眼球的词汇之一:国际上,由于受伊朗核危机持续紧张、美国汽油供应吃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今年已多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目前围绕每桶90美元上下徘徊的走势已呈现出长期化趋势;在国内,国家发改委于多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发改委调整成品油价格的目的是众所周知的:想通过不断调价使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基本实现同步,因为如果国内石油价格长期大幅度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那么外部资源进不来、内部资源反而会流出去,这对于国内石油供应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角度来看,让国内外成品油价格“接轨”也是大势所趋:由于

2、目前我国每月成品油价格是以上月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的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的,只有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一定程度时发改委才会重新确定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而这种僵化的成品油价格传导具有“时滞效应”,无形中为成品油走私等不法投机行为提供了土壤。针对去年的广东“油荒”,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曾公开提到过这样一组数据:香港油价是内地的2。5到3倍,中国每天走私出境的成品油大约有1200吨。由国际油价持续飙升保持高位,到国际石油资源争夺战近乎白热化的格局,再到国内部分地区曾一度出现的“油荒”现象,以及我国对石油进口依赖性不断增加的现实。这一切的一切,都不禁引发人们对中

3、国未来石油安全问题的深深思索。 二、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发改委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石油需求迅速增长,仅在2005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已达1.36亿吨,占石油全部消费量的42.9%左右。在“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国内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55亿吨,若是按照国内原油产量保持在2亿吨左右计算,届时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左右。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原油缺口可能加大到2.5亿吨以上,能源紧缺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1951-1990年,世界发生过六次石油危机。中国在过去的6次石油危机中几乎没有受

4、到任何影响,那是因为当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时至今日,形势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目前的gdp已居世界第四,石油供求格局也由以前的尚可自足转变为对海外石油依赖度达40%。对于如今的中国石油供给安全而言,如果再发生石油危机,狼来了”绝对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空话。 三、破题马六甲“一剑封喉”之困谈中国石油安全自然不能不谈“马六甲困局”。马六甲海峡是一条长800多公里的狭窄水道,它承担着全球贸易1/4以上的货运量,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十分突出。由于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等地区,所以我国近80%的石油进口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其对于中国能源供给的“一剑封喉”潜在风险可见一斑。因为各种

5、国际势力均试图染指并控制马六甲海峡航运通道,再加之海盗猖獗、狭窄的水道本身运力有限以及其他政治变数,我国除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马六甲海峡航行安全之外,探寻和开辟石油来源及运输的新途径,破题“马六甲困局”,已成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中最核心的问题。(一)中哈管道,连接西部里海的通道。据新华社消息,在2006年5月25日,全长962。2公里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正式对华输油。北京时间凌晨3时10分左右,原油开始抵达中国新疆阿拉山口计量站。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以管道方式从境外进口原油。中哈石油管道最终设计容量是每年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中国2005年原油进口量的15%。该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东

6、哈萨克斯坦州阿塔苏镇,东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口岸,是我国第一条国际原油长输管线。中哈石油管道2004年9月开工,2005年11月竣工,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中哈双方共同为中哈石油管道建设提供了7亿美元资金。按照协议,管道运营初期年输油1000万吨,2010年升至2000万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将各提供50%的输油量。而且这还只是宏大计划的第一步,此条中国西部的石油运输大动脉还要往西一直修到里海边,届时长度将是目前线路的三倍。在里海大陆架,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高达24亿吨,预计总储量达70亿吨,它将成为继中东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区。(二)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光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的俄罗斯,其

7、境内蕴藏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近13%。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互补性很强,加之两国又是关系密切的邻国,因而在发展石油合作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诸多优势。根据中俄两国达成的协议,2005年俄应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2006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增至1500万吨。不过根据俄方的统计,2005年俄对华实际石油出口量为760万吨,虽然比2004年增长30%以上,却没有达到协议的1000万吨目标。据称,俄目前主要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石油,铁路运输能力有限、运输成本较高,这严重制约着两国石油贸易量的增长。不过随着俄铁路石油运输能力的提高,以及俄罗斯拟通过中哈石油管道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向中国出口石油,2006年俄罗

8、斯对华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此外,据中国日报报道:俄罗斯新闻中心证实,在俄总统普京的亲自督阵下,泰纳线(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已在2006年4月28日正式开工,考虑到环保因素,普京要求将管线从贝加尔湖沿岸再往北至少移40公里。泰纳线一期工程设计年输油能力为3000万吨,其中2000万吨将提供给中国,余下的1000万吨将通过铁路运至太平洋沿岸。(三)中缅通道将于今年破土动工在发改委2005年炼油工业发展综述中,曾提到过我国将要形成进口原油的“四大运输通道”:中缅海上原油运输通道、中哈陆路原油运输通道、中俄陆路原油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通道。按照坊间较为流行的说法,中缅石

9、油管道的大致走向为: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经远洋油轮从印度洋运至缅甸实兑港输送上岸,再通过长达900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直达昆明。它可以把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采购的石油,直接从印度洋经缅甸过境进入中国。与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这条“印度洋线路”不但要近1200多公里,而且也安全得多。根据4月中旬中国经营报的相关报道:中缅输油管道项目已于4月初通过了发改委的最终审议,来自中石化、中石油的相关的竞争性实施方案也已上报到了能源局。这个总投资额度高达数10亿美元的项目将于今年破土动工。(四)中巴拟建“能源走廊”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曾表示,巴基斯坦

10、想充当中国进入中亚市场和能源领域的运输线,他说:“我们有兴趣为中国建立一条贸易和能源走廊。”穆沙拉夫表示,“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他很期待看到瓜达尔港运输线可行性研究结果,由于瓜达尔港紧邻霍尔木兹海峡,来自伊朗和非洲的原油可以通过瓜达尔港被输送到中国西北部的新疆自治区。瓜达尔原本只是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马克兰地区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但是它距离伊朗边境只有72公里,并位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波斯湾的咽喉附近,紧扼从非洲、欧洲经红海、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通往东亚、太平洋地区数条海上重要航线的咽喉。巴基斯坦1964年就决定把瓜达尔建成港口,直到2001年中国参与这个深水港的建设和开发,

11、此项目才进入实施阶段。不过由于中巴之间地势险恶的喀喇昆仑山脉、崎岖的帕米尔山结、相对于海运而言较高的成本等现实因素,这条石油路线充满了不确定性。按照巴基斯坦的设想,即使油气暂时运不出去,巴基斯坦也希望瓜达尔港成为中国的储油仓库,因为这样可以带动贫穷的俾路支省和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五)让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虽然我国石油预测资源量居世界第10位、石油产量为世界第5位,但后备储量增长缓慢、储量置换率低等,将使我国石油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依旧持续。所以,充分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成本低廉的优势,让中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融入世界石油市场,是我国石油发展战略中的必然选择。中国石油企业最大的海外并

12、购案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是一次典型的跨国并购。2006年1月19日中国石化报环球周刊上“并购成功,还是成功并购”一文分析:此次被中石油收购的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年原油生产能力超过700万吨,这不但是中国能源供应通道多样化的重大突破,也保证了连接哈萨克斯坦西部和新疆的中哈石油管道“阿塔苏-阿拉山口”段油源供应的可靠性,并且有助于中石油得到里海地区的能源。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正在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刚刚进入2006年之时,去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退出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中海油就开始发飙了:在1月初以22。68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45%的工作权益之后,路透社在

13、2006年1月中旬又报道了中海油将可能参与收购哈萨克斯坦私营石油公司nationsenergy(ne)的消息。不过,我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并购不是仅仅依靠资金和意愿就能顺利实现的,最大的风险和阻力莫过于“非经济性”因素。比如2004年中石化投标沙特油气田项目,最后美国直接出面建议中石化退出竞标;而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时,美众院以398对15票反对收购,更是让人记忆犹新。虽然在2007年后,我国在非洲、中亚和中东地区的不断的进行的石油扩张中取得众多的实质性进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另一个问题。虽然我们获得了广泛的油源,但同样面临国际局势的控扰。不论是美国在波斯湾的剑拔弩张还是各国恐

14、怖主义组织,都对我们石油企业的安全产生里巨大的威胁。我们获得了油源,但是新的问题却是如何保障油源成为我们稳定的石油产地。可见,当并购涉及石油等所谓的战略性资源时,地缘政治、外交、军事战略等非经济性因素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并购的成败与否。(六)将世界先进炼油技术和资源引进来除了让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把海外石油巨头“请进来”也是实现我国石油资源来源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从近期的一些公开报道来看,关于中东国家投资中国炼油项目的消息不断:200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7日与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就中国南海西部海域两个深水区块签订了石油产品分成合同,并就南海东部海域深水区块41/06合同区签订了物探协议。华尔街

15、日报报道,沙特石油巨头沙特阿美公司表示将与中国石化合作在福建和青岛建造两个炼油厂项目;接着,中东地区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的亚洲区公共关系部也于4月底对第一财经日报证实,sabic将与有关中国公司在大连地区投资52亿美元兴建一家炼油一体化基地;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也正在就收购天津炼油项目进行新一轮谈判,估计涉资将达11。7亿美元。另据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12月报道:科威特石油大臣证实科威特将在中国南部的广东建合资炼油厂,这个计划中的炼油厂投资额将介于3040亿美元之间,日炼油量将为30万35万桶原油,且科威特还在中国寻求参与第二个类似项目的机会。中东石油巨头们投资中国

16、炼油项目,是看中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在中国成品油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大加快的基础上,我国庞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对石化中下游产业的“蛋糕效应”将从收益上得到充分体现。发改委2005年炼油工业发展综述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仅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就已达到了16816万吨,同比增加了757万吨,增长率为4。7%。继成品油零售市场开放以后,今年12月我国的成品油批发市场也将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协议正式放开。可见,中东石油巨头积极投资中国炼油业,实际也是为自身介入中国的石油石化终端市场找到的一个绝佳切入点。当然,对于外国资本投资我国炼油业以中东国家居多现象,也是有政策因素和背景的。因为根据发改委炼油工业中长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