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的丛林.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69367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理论的丛林.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管理理论的丛林.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管理理论的丛林.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管理理论的丛林.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管理理论的丛林.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理论的丛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理论的丛林.(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概说v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v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v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管理理论丛林的11个学派:v1.经验或案例学派v2.人际行为学派v3.群体行为学派(组织行为学派)v4.合作社会系统学派v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v6.决策理论学派v7.系统理论学派v8.数理学派v9.权变管理学派v10.管理角色学派v11.管理过程学派v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vXY理论(麦克雷戈)v双因素理论(麦克兰,赫茨伯格)行为科学学派行为科学:指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

2、到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纽约时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v(1)生理需要v(2)安全需要v(3)归属和爱的需要v(4)尊重需要v(5)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五层次观点1(1)一般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观点2(2)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观点3(3)一般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

3、造性。观点4(4)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理论人性假设理论:X理论观点1(1)一般人天生并不是好逸恶劳的。观点2(2)外来的控制与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甚至可以说它不是最好的方法。相反,如果让人们参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则有利于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观点3(3)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是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不愿负责、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的天性。观点4(4)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想像力、独创性和创造力。Y理论观点5(5)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智慧和潜能只部分地得到了发挥。人性假设理论:Y理论XY理论vX理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需强制监管。vY理论-工作态度是基于对工作的

4、看法,需积极创造环境,可激励。X理论把人的行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产生,Y理论把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行为不但受外力影响,而且也受内力影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管理对策比较v基于对人的“性本恶”的悲观判断,持“理论”观的管理者就必然会在管理工作中对员工采用强制、惩罚、解雇等手段来迫使他们工作。这种对员工严加监督和控制的方式,实际体现在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奉行者及其以前的传统的管理方式上。v基于对人的“性本善”的乐观判断,持“Y理论”观的管理者会主张在管理行为上实行以人为中心的、宽容的、民主的管理方式,以使员工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为员工发挥其智

5、慧和潜能创造有利的条件。v是在总结日本管理经验提出:认为企业管理者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其主要内容是:企业对职工的雇用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鼓励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实行个人负责制;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对企业职工要进行全面培训,对职工要进行准确评价与逐级提拔。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v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v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

6、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总结:行为科学理论的领域(1)对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研究。(2)与管理方式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3)有效的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4)有关组织团体行为的研究。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对“纪律”的研究,发展为对“行为”的研究;由“监督”为主的管理,发展为“自主激励”为主的管理;由“专制式”管理,发展为“参与式”管理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巴纳德v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出生于美国一个贫穷的家庭。v切斯特巴纳德是西方现代管理理

7、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人群组织这一复杂问题上的贡献和影响,比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人都更为重要。著作如:经理人员的职能(1938年),组织与管理(1848)。巴纳德的主要观点v“组织不是集团,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是人相互作用的系统。”v认为组织有三个要素:共同目标协作意愿信息联系(PeterF.Drucker)主要观点: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概括和理论化,以便于向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传授并解决管理问题。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

8、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2002年,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95岁。经验管理学派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的含义v知识管理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管理的实施v知识管理获取知识传递知识使用知识v三个系统组成构成了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流转的全过程。系统理论学派v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代表作为两

9、人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1973)系统管理渊源v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术语充斥于管理文献之中。v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密切的关系。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概念的是亨德森,后来发展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v1948年,诺伯特威纳创立“控制论”。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又尝试把控制论与信息论结合起来,并于1956年发表题为一般系统论:一种科学的框架的文章。v1968年,路德维格贝塔朗菲出版的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更加全面地阐述了动态开放系统的理论,被公

10、认为一般系统论的经典著作。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v系统工程的思想总体大于个体局部最优不是全局最优v系统分析的方法最优解法内部关系表示方法外部关系表示方法系统管理理论v指在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v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观点v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观点来考察工商企业及其管理的。v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v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v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挥作用;v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则受到整体的制约;v整体是

11、一种力的系统、结构或综合体,是作为一个单元来行事的;v一切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v整体通过新陈代谢而使自己不断地更新: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而其组成部分则不断改变。v系统管理学派认为,工商企业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工作的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以便达到一定的目标。1.运筹学:用科学方法研究、解决可以数量化的管理问题的科学。2.系统分析: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把人和机器作最恰当结合的一套管理办法,包括对一个系统的构思、成型、设计、建立、运转和试验。3.决策科学化:通过数学模型寻求最佳决策。数量管理理论1.从系统的观点研究各种功能关系2.应用多种学科交叉配合的方法

12、3.应用模型化和定量化来解决问题4.以决策为主要的着眼点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通过观察和分析以确定问题建立代表所研究系统的模型从模型得出解决方案对模型和解决方案进行验证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把解决方案付诸实施数量管理的特征代表人物:西蒙(HerbertA.Simon)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过程分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及实施(审查)活动四个阶段决策的准则为满意准则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卢桑斯(F.Luthans)主要观点:管理技术与方法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企业管理的具体方式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权变理

13、论学派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1908-1984)。代表作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主要观点:管理是一个活动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穿梭在管理丛林中的游侠”管理过程理论经理角色学派v代表人物加拿大的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v人际角色v信息角色v决策角色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1.自取经济衰退的管理之道2.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3.日本的管理艺术和企业文化威廉大内(WilliamOuchi):创始人,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人企业文化学派企业文化学派的主要观点v企业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经济效益的差异,日本企业文化比美

14、国企业文化更能激励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v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和信仰等,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获得成功。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家电视机厂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濒临倒闭,老板决定请一名日本人来接管。七年后,在这位日本人的管理之下,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令美国人赞叹不已。那么日本人靠的是什么呢?就是靠尊重人的优秀企业文化。这突出表现在他们所采取的三项措施之中:第一,接管之初,新任经理把职工们召集在一起,不是指责嘲笑他们的失败,而是请他们喝咖啡聚会,向每个职工赠送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同时也诚恳地向他们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第二,日本经理不像美国资方那样与工会闹对立,而是主动地拜会工会负责人

15、,希望“多多关照”,力图使美国工人解除心理戒备,在感情上与日本人靠拢。第三,工厂生产有了起色以后,需要增加劳动力,日本经理不是去招收年轻力壮的新人,而是把以前被该厂解雇的老职工全部找回来重新任用,以培育工人们的“报恩之心”。这家企业正是靠优秀的企业文化起死回生的。案例:企业文化挽救了电视机厂企业战略管理学派v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v安东尼(Anthony1965)在法约尔管理融通划分的基础上,将计划和控制进一步细化为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操作控制,并分别对应于组织的高、中、低三层次。v战略管理就是高层管理者研究、制定、实施和控制组织的长期目标、成长方式与组织架构的过程。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16、之父“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企业战略管理学派:迈克尔.波特v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赢利能力的关键因素;v企业可能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5种作用力量;v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企业战略管理学派:核心竞争理论v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v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各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核心能力理论的内容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