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专业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与典型案例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653886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专业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与典型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信息专业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与典型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信息专业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与典型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信息专业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与典型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信息专业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与典型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专业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与典型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专业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与典型案例(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与典型案例 作者: 日期: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与典型案例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2、,我校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广大教师也都在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和交流活动提高进行课程整合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由于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别和教学要求的不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但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三是集前面两种模式之优点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下面就对这三种教学模式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一、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

3、,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这一模式经过多年众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可操作性强。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图:修改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设计编写与制作教学资料。组织策略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传递策略设计(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选择策略)。管理策略设计(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设计编写测验项目教学分析学习环境分析学习任

4、务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原由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分析典型案例一: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获2003年泉州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录相课一等奖)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2情感方面: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学习的趣味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表意见,增强学生与同伴协同、合作的能力。3技能方面: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教 具:(

5、1)学生实验器材:水平长木板、 长方形木块、弹簧测力计、棉布、砝码。 (2)演示器材:气垫导轨。 (3)整合课案教学主要过程:一 引入摩擦力:1 利用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使学生对摩擦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且通过视频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摩擦是有用的,有的摩擦是有害的,认识到学习摩擦力的必要性。2 视频: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二 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首先让学生做以下小实验,对滑动摩擦力有一个真切的感受: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手拖动时

6、作用在手上的摩擦力,然后手压得紧些再拖动,会更困难;手压在棉布(棉布已要固定木板在上)上拖动,就会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动要难一些。探究过程如图所示:分析与论证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1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讨论: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视频: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测量。2 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发动学生思考与讨论,提出自己关于该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在猜想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其猜想的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以下是学生所作的一些猜想假设:(1) 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2) 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3)

7、 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4) 可能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5) 可能与运动的方向有关;(6) 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确定其中的三个猜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和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让学生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探讨。在制定探究计划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到滑动摩擦力发生在相对运动的两个接触面上,结合前面的猜想指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速度、运动方向、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材料等等,对这些因素与滑动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只能一个一个地单独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滑动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

8、因素不变,否则无法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控制变量法”讨论所须用的实验器材:水平长木板、 长方形木块、弹簧测力计、棉布、砝码。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每两个同学作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收集以下证据:(1) 把棉布固定在水平长木板上,长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弹簧力计水平拉木块在棉布上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 方形木块侧放在棉布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棉布上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 取走棉布,水平长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长木板上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4) 让长方形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弹

9、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长木板上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5) 长方形木块上加放一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它们在桌面上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实验之前,先引导学生根据要收集的证据进行讨论,自己设计出类似以下表格,并将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如实地填入表中。实验条件弹簧测力计示数结论压力情况接触面情况F/N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积1木块棉布平放2侧放3木板平放4侧放5木块+砝码木板平放5 分析和论证:在学生通过实验收集完证据后,让各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数据,分析这些不同的实验数据共同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视频:模拟的探究

10、实验,以加深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同时纠正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上的不规范。二 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1 利用视频展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用到的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归类 。组织学生对以上实例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和减小摩擦的例子,从中总结出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增大摩擦的常用方法: 增大压力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滚动代替滑动 加润滑油2 演示:气垫导轨。3 图片: 磁悬浮列车。三 练习: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物体越重,它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一定越大。 ( )(2)下雪天路滑,汽车不能开得太快,是因为摩擦力过大。 ( )(3)鞋底上有凹

11、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使接触面粗糙些,以增大摩擦。 ( )(4)收紧皮带,增大压力,皮带与皮带轮间的摩擦就会增大。 ( )2 下列各种情况中,采取措施减少摩擦的是( ),采取措施增大摩擦的是( )A 用台钳夹紧工件B 在笨重的木箱下垫上些圆木,搬运木箱就会容易些C 自行车的脚蹬子和把手套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D 给电风扇转轴加润滑油 3 讨论:自行车(图片)中哪些部位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要减小摩擦?这些部位各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四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摩擦现象,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懂得了在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有用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五 课后作业:1 读一读:阅读材

12、料汽车刹车之后。2 写一写: 小论文没有摩擦的世界。33 做一做: “筷子提米”的小实验。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挥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播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的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

13、流的工具。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育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图:教学目标分析信息资源设计情境创设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意义建构自主学习设计(支架式,随机式和抛锚式)强化练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典型案例二:UNDER THE SEA教学设计方案(获2003年泉州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录相课一等奖)UNDER THE SEA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描述(1) 会在局域网上浏览有关海底世界的多媒体资源,学习判断,筛选,分析,归纳信息。如:海洋的重要性,水下呼吸器及发明它的人雅克库斯托等。(2) 会利用多媒体资源,深入拓展文章,引出有关污染的视频及文字资源等,来帮助分析珊瑚礁变色的根本原因。(3) 会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讨论,输入信息反馈信息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2、学习任务A 了解海底世界的五彩缤纷,水下呼吸器的作用及其发明者雅克库斯托,探究珊瑚礁变色的原因,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思考讨论使水保持干净的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环境观以及如何保护海底世界,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B 学习利用网络获得知识,表达观点的方法。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本课是以海底世界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综合课。1了解海底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