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99568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十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2016长郡)“周公制礼”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渊源,唐宋以前,儒家推崇的圣人向来是“周孔”,唐宋开始,“周孔”逐渐被“孔孟”所取代,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D)A中国社会平民化程度加深B“仁政”和“民本”思想更符合时代需求C理学家对孟子思想的推崇D周公思想存在的经济基础崩溃【解析】周公是传说中周礼的制定者,孔子继其踵,推崇“克己复礼”,代表的是贵族思想,孟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他把儒学的对人以仁发展为“仁政”“民本”思想,反映了普通平民的诉求

2、。唐以前,贵族政治犹存,宋以后,社会平民化程度加深,所以孟子地位提高;东汉末至隋唐一统和唐末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历史启示了“仁政”和“民本”思想的重要性;理学家例如朱熹把孟子的著作校注,列入科举考试范围,也提升了孟子的地位;A、B、C都是变化原因。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进入战国以后就是小农经济,唐宋时期周公地位的让步与小农经济在近代崩溃的史实无关,故选D。2(2016雅礼)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材料表明春秋一书(A)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解析】孟子有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

3、明春秋在维护奴隶主统治方面的作用,体现孔子思想的保守性,故A项正确;周王此时已经不具备统治天下的权威,故B项错误;以德治民的理念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当时没有成为治国理念,故D项错误。3(2016长郡)“化性以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C)A商鞅 B孔子C荀子 D韩非子【解析】“伪”就是人为,非天生之意。荀子首先提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的。人自降生时起,就好利、疾恶、好色,放纵这些本性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因而要“化性以起伪”。只有师法、礼义才能矫正和约束人性,所以古代的圣人“起礼义、制法度”来化导人的情性,约束人的本性。故答案选C。4春秋战

4、国时期的义利观有: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墨家主张义利并重,道家主张义利双弃,法家主张一断以法。这些不同“义利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B)A“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B不同流派希望在社会剧变中实现利益诉求C平民教育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重焕光彩D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国家分裂掌握政权【解析】材料表明诸子百家的义利观不同,每家的义利观都代表了各自阶层的利益,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答案为B项。A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平民教育刚刚出现,“百家争鸣”与传统文化复兴区别甚大,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所叙述的儒家、墨家、道家思想不符。5. (2016雅礼)孟子说:“君

5、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A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据题干材料,迁移所学可知,孟子强调对有过错的君主进谏,不听者就离开他,这是孟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原始民主主义的元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暴君非君,面对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而董仲舒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6(2016附中)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提到:“(汉)武帝以前,汉儒鼓吹变法;武帝以后,汉儒渐渐鼓吹

6、让国(将国家的统治权让给贤者)。”这反映出(B)A汉代从推崇转变为排斥法家思想B儒生思想的变化及与君主的较量C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君为臣纲”D“推恩令”并没能解决王国问题【解析】A、D不符合史实,C不符合材料。7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而汉代以后则情势大变,唐宋律法规定:诸妻殴夫,徒一年;若殴伤重者,加凡斗伤三等。此变化反映了(C)A秦代严格实行“以法治国”B唐宋律法严重缺失公正性C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D理学已成为封建主流意识【解析】依据材料,秦代强调夫妇之间相对平等,而唐宋则要对殴打丈夫的妻子加以处

7、罚,与儒家的“夫为妻纲”思想的确立有直接关系,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使儒家伦理得到了强化,故选C。8(2016一中)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玄学的发展表明(B)A儒学经历了无为而治的阶段B老庄学说为儒学贡献了思想C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D道教影响力曾居于儒学之上【解析】玄学以道家经典老子庄子和儒家经典周易为依据,这体现了儒道的交融,而理学的一些思想则来自玄学,故选B。材料虽提及道家,但不能体现出无为而治,排除A。C不符合史实。道家学说并不等于道教,材料无从体现D。9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土族在文化

8、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D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严重挑战,儒学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思想工具,而魏晋时期,国家分裂,门阀兴起至极盛,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导致玄学兴起,B项正确。但此时的正统思想仍是儒学,社会思想格局未变,A项表述有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玄学的兴起,不是精神信仰缺失,C项排除。玄学不是早期民主思想,D项排除。10(2016附中)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儿媳嫁于学生王陶为妻,程

9、颐也把丧夫之后的外甥女再嫁他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所顾忌地饮酒和旅游,南宋孝宗更亲自出面为一个两度嫁夫的妇人主持葬礼。这些事件说明当时(A)A理学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B封建统治秩序开始崩溃C商品经济发展致使物欲泛滥D上流社会推崇程朱理学【解析】理学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统治哲学。B、D不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材料。11(2016三湘)宋朝时期,欧阳修亲自编撰族谱,范仲淹设置扶助族人的义庄,司马光著有规范家庭礼仪的司马氏书仪,朱熹编写朱子家礼刊行。这些知识分子是在践行(C)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齐家”理念D周礼宗法制【解析】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

10、基础。这里的“齐家”是宗族之大家庭。倡导通过家族和地方组成的社会基础,来促使王朝体系的安定,因此礼下庶人,重视宗族建设。材料四个事例的共性都是针对家庭宗族的。重视宗法观念与分配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不同,D错误。A、B不属于材料的共性角度。12(2016一中)南宋朱熹和陆九渊曾就理学和心学展开了一场讨论,其地点选在朱熹和陆九渊都曾寓居的江西鹅湖寺。鹅湖寺经常为儒生提供宿读之处,还接济进京赶考的儒生去佛寺内住宿。据此可以推知(C)A儒释间已无思想分歧B佛教成为儒学的附庸C思想合流的效果显著D理学和心学源于佛教【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时期,儒家、佛教和谐相处,C项可解释这一现象。A、B、D都不符合

11、史实,排除。故选C。13(2016附中)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A)A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罗大众B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C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解析】程朱理学是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读书穷理”的基本教法,对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不太适用;而心学“发明本心”之法比“格物致知”要简单得多,对知识的要求不高,“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施教对象扩大,是同时针对“士”和“一般民众”而立教。14(2016三湘)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B)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

12、发挥作用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解析】“女正”在儒家理论中即遵守“三从四德”,B项符合题意。15(2016六校)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B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C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解析】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正是沿着王阳明破除权威崇拜得出的结论,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王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论,不能承担思想启蒙重任,A错。黄

13、宗羲对程朱理学不是质疑,而是批判,且二者均属儒家思想范畴,B错。材料不能体现后者对前者的批判与否定,D错。16(2016一中)“尽管有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B)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解析】材料中民族命运和故国哀思指向明朝灭亡。A、C、D都不存在故国哀思的情况。17(2016一中)明末清初的唐甄大胆批判专制君主和官员,视其为盗贼。同时他又大谈为君之道,力倡抑尊、节俭、用贤、纳谏、重民、明赏罚等。这反映了唐甄(B)

14、A跳出了传统儒家的窠臼B缺乏反专制的建构蓝图C“君主立宪”思想的萌芽D“经世致用”思想的进步【解析】唐甄在批判之余无法提出有效的建设性意见,是其不足,他的方案还是儒家传统的那一套。材料没有言及对君权约束,所以与立宪毫无关系。18明代李贽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力推崇代表市民文化的院本和杂剧,认为文学的本源在于作者情感和欲望的表达。这一思想(A)A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B否定了宋明理学C批判了先秦儒学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解析】据材料“文学的本源在于作者情感和欲望的表达”可知,这反映了重视主观内心感受的主张,与心学观点类似,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文学,与哲学思想无关,故B项排除。先秦儒

15、学不等于先秦文学,故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故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6分)19(23分)(2016长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仔细识读上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参考答案】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