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201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11.1原子结构与性质练习 苏教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1482316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赢在高考】201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11.1原子结构与性质练习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赢在高考】201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11.1原子结构与性质练习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赢在高考】201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11.1原子结构与性质练习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赢在高考】201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11.1原子结构与性质练习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赢在高考】201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11.1原子结构与性质练习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赢在高考】201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11.1原子结构与性质练习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赢在高考】201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11.1原子结构与性质练习 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十二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 1 讲 原子结构与性质随堂演练巩固1.以下表示氦原子结构的化学用语中,对电子运动状态描述最详尽的是( ) A.He B. C. D. 21s【解析】 A、B、C 中,都只交待 He 的原子核外有 2 个电子,至于这两个电子是如何排布的,没有交待清楚。 【答案】 D 2.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关于核外电子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最易失去的电子能量最高 B.电离能最小的电子能量最高 C.p 轨道电子能量一定高于 s 轨道电子能量 D.在离核最近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最低 【解析】 能量越高的电子在离核越远的区域内运动,也就越容易失去,A 正确;电离能是原子失去电子时

2、所要吸收的能量,能量越高的电子在失去时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少,因而电离能也就越小,B 正确;同一层即同一能级中的 p 轨道电子的能量一定比 s 轨道电子能量高,但外层 s轨道电子能量则比内层 p 轨道电子能量高,C 错误;电子首先进入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轨道运动,D 正确。 【答案】 C 3.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的 3p 层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根离子是 ( ) A. B. C. D. 4RO3RO245RO【解析】 ”第三周期中,最外层的 3p 层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元素为铝或氯,则氯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酸根离子为高氯酸根离子。 【答案】 A 4.同一短周期

3、的元素 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单质的化学活泼性:WO。 【答案】 C 6.(2012 江苏无锡调研,8)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热稳定性: 22HOFSB.原子半径:NaMgO C.电负性:ClPS D.结合质子能力: 3Cl【解析】 热稳定性 不正确;电负性 SP,C 不正确。 2HFOA【答案】 BD 7.电离能是指从气态原子在基态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下图表示元素 X 的前五级电离能的对数值,试推测 X 可能是哪些元素( ) A.第A 族 B.第A 族 C.第A 族 D.第A 族 【解析】 本题中利用数轴给出元素 X 的五级电

4、离能对数的数值,可以发现失去第 2 个和第 3个电子之间的电离能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其他相邻电离能之间的变化幅度。说明该元素 X 原子最外层应有 2 个电子,而继续失去的第 3 5 个电子是次外层的电子,才能很好地解释电离能数据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 B。 【答案】 B 8.人们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自旋状态相反的 2 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同一原3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 。以下有关主族元素原子的”未成对电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含有”未成对电子” B.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不含”未成对电子”

5、C.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可能含有”未成对电子” D.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可能不含”未成对电子” 【解析】 若核外电子数为偶数,则可能有未成对电子,也可能没有未成对电子,如 Mg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12,原子轨道中无未成对电子;再如 O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8,原子轨道中有未成对电子。 【答案】 BD 9.元素处于基态时的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成为-1 价阴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叫做该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合能。-1 价阴离子再获得一个电子变为-2 价阴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叫做该元素的第二电子亲合能。下表中给出了几种元素或离子的电子亲合能数据: 元素 Li Na K

6、O F 电子亲合能/ 1kJmol59.8 52.7 48.4 141 -780 327.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子亲合能越大,说明越难得到电子 B.1 mol 基态的气态氟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成为氟离子时放出 327.9 kJ 的能量 C.氧元素的第二电子亲合能是-780 1kJmolD. 得到一个电子成为 需要吸收能量 O2O【解析】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难失电子也难得电子,电子亲合能小,为负值,A 项错;B 项为电子亲合能的定义,正确;从氧原子的数据看,得一个电子形成 放出 141 kJ 的能量O再得一个电子形成 则需吸收 780 kJ 的能量,这是因为一价负离子排斥外来电子, 2若

7、再结合电子必须供给能量以克服电子的斥力,C、D 项均正确,故答案 为 A 。 【答案】 A 10.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同时含有三硅酸镁 n 等化合物。 238(MgSi2)H(1)三硅酸镁的氧化物形式为 ,某元素与镁元素不同周期但在相邻一族,且性质和镁元素十分相似,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铝元素的原子核外共有 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种不同能级的电子。4(3)某元素与铝元素同周期且原子半径比镁原子半径大,该元素离子半径比铝离子半径 (填”大”或”小”),该元素与铝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 、MgO 和 都可以制耐火材料,其原因是 。

8、23AlO2Sia. 、MgO 和 都不溶于水 b. 、MgO 和 都是白色固体 23l2ic. 、MgO 和 都是氧化物 Sd. 、MgO 和 都有很高的熔点 23AlO2i【解析】 (1)根据胃舒平中三硅酸镁的化学式和硅酸盐氧化物形式的书写方法,其氧化物形式应写作: n ;与镁元素在不同周期但在相邻一族的元素,其符合对角线2MgSiHO规则,故应是 Li,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 中 铝元素原子的核外共有 13 个电子,其21s每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都不相同,故共有 13 种;有 1s、2s、2p、3s、3p 共 5 个能级;(3)与铝元素同周期且原子半径大于镁的元素是钠,其离子半径大

9、于铝的离子半径。两者的氢氧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分 析三种氧化物,可知三3()Al2AlHO者都不溶于水且都具有很高的熔点。 【答案】 n 2(1)MgOSiH21s(2)13 5 (3)大 = 3()Al2AlO(4)ad 11.(2011 安徽理综,25)W、X、Y、Z 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 W 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 18,中子数为 10;X 和 Ne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 1;Y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Z 的电负性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 (1)X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第 族;W 的基态原子核外有 个未成对电子。 (2)

10、X 的单质和 Y 的单质相比,熔点较高的是 (写化学式);Z 的气态氢化物和溴化氢相比,较稳定的是 (写化学式)。 5(3)Y 与 Z 形成的化合物和足量水反应,生成一种弱酸和一种强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在 25 、101 kPa 下,已知 Y 的气态氢化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平均每转移 1 mol 电子放热 190.0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 因为 W 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 18,中子数为 10,说明 W 的质子数为 8,即为氧元素;Y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而在短周期元素中只有元素硅符合,即 Y 是 Si;所以由图像中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可

11、知 X、Y、Z 应该属于第三周期元素,在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Cl 元素,所以 Z 是 Cl;又因为 X 和 Ne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 1,且 X 位于第三周期,所以 X 是 Na。 (1)O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所以 O 的基态原子核外有 2 个未成对电子; 241sp(2)单质钠和硅分别属于金属晶体和原子晶体,单质硅的熔点高;Cl 的非金属性强于 Br 的,所以 HCl 比 HBr 稳定; (3)Y 与 Z 形成的化合物是 可以和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盐酸和硅酸,反应的化学4SiCl方程式是: = ; 423SilHO23Hl(4)Y 的气态氢化物是 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硅,其中 Si 的化合价由-4 价升高到+4 价,转4i移 8 个电子,所以 1mol 完全燃烧共放出 .0 kJ=1 520.0 kJ 能量,因此反应的8190热化学方程式是: = H=-1 520.0 。 42()()Sig22()()SisOl1kJmol【答案】 (1)三 A 2 (2)Si HCl = 4(3)SiClHO23iHCl= H=-1 520.0 ()g2()()Ss1kJol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