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证实研究课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80685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证实研究课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证实研究课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证实研究课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证实研究课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证实研究课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证实研究课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证实研究课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证实研究1.1选题背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业生迈入社会,走向职位的第一步应该做好职业生涯选择,好的职业生涯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就业错位,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使得毕业生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得以彰显,哈佛大学的一顶追踪研究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能获得成功,而他们成功的共同点都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早确定的目标,并始终坚持。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种就业前准备,它的进行程度与就业率和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度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还是一个新兴的名词。自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扩招给大学生带来巨

2、大持久的就业压力。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大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和挫折。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普遍不了解。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够明确,只有5%有明确的规划计划。但大学生渴望得到职业生涯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在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70%以上的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把指导。总的来说,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不能科学地运用职业规划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和人生发展方向盘。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就业准备,对其将来的毕业就业及其不利。目前,国

3、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重视,此类教育从注重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转移到重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上,将职业生涯辅导引向个体连续的生涯发展上,融入到个体的自我发展进程、角色发展的进程中,直至扩展到终身发展的领悟和范围。所以,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对社会、学校和个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缓解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错位性矛盾,优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组合,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同时可以帮助个体解决与工作有关的心理压力,缓解个体与职业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对学校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沟通学校与

4、社会,教育与就业、学生与职业世界,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效益;对个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帮助个体正确地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以及发展职业等,来体现个体的价值,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1.2研究目的和意义职业生涯是由早期职业辅导运动发展而来,职业辅导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西方许多国家,为了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学校在高中阶段就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而学员包括了16岁以上的所有年龄段的学生。90年代初,世界级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在他的新作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_capital society)中指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自立资本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受

5、到过良好教育的人成为社会的主流。由于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意识到,如果不经常“优化”自己,将有被淘汰的可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社会和高校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大学生就业形势1.3.1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 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 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 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 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

6、“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 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 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 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 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就业阴影,顺利实现社会就业。1.3.2.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许多部门和媒体

7、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阴影,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1.3.3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

8、概念界定所谓职业,从其科学含义上看,是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别类的工作,是人们的社会角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我国关机学专家程社明(2003)对职业的定义强调:个人与社会、知识技能创造,创造和报酬、工作与生活四种关系。而我国著名的职业管理学家周文霞综合了各学派观点,认为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的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关于职业生涯,有狭义和广义培训。对此,称之为狭义职业生涯,广义的职业生涯是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选择、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进行的考察。3职业

9、选择理论:3.1特质因素理论 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也称人职匹配理论,特质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素指职业的用人要求。该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之夫波士顿大学的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教授在1909年提出来的,这是用于职业选择和职业指导最经典、权威的理论之一。1909年,帕氏在其所著的选择一个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一书中,阐明了特质因素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理论提前是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特性,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客观而有效的测量:每个人的独特特质又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为了取得成功,不同职业需要配备具有不同个

10、性特征的人员,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得愈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帕森斯的“三大范式”强调在职业选择中要做到:必须对自身及天赋、能力、兴趣、志向、资源、限制条件,以及种种原因考虑清楚;要对不同行业工作的要求、成功要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以及机会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这两组要素之间进行最佳搭配。这种理论为人们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人职匹配原则,但该理论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其只强调个人特质要与工作要求匹配,忽视了社会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且,它以静态的观点看待个人的特质,忽略了个人和职业都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基本事实。3.2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约翰

11、.霍兰德(John 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一种在特质-因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理论。霍兰德(1959)认为: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构成的职业性向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认为一共存在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或者说“性向”,它们分别是实际型(R型)、研究型(I型)、社会型(S型)、企业型(E型)、艺术型(A型)以及传统型(C型)。当一个人的人格类型与职业匹配时,他会感到内在的满足,并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相近时,那么经过努力也会适应工作,取得成就,而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相斥时,那么就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最终无法胜任。霍兰德进一步指出,大

12、多数人并非只有一种性向,而可能同时包含数种不同的性向:性向与性向之间也非完全独立,而是分别为兼容、中性、相斥三种情况。职业性向类型与职业及岗位相关系数越大,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3.3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Psychodynamic Approach)是美国心理哲学家爱德华.鲍亭(Edward Bordin)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创立的。其理论是以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个性心理分析为基础,吸取了特质基因理论和心理咨询理论的一些概念和技术,对职业团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一种以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等动力因素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职业选择

13、和职业引导理论。心理动力理论注重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观点以及个人内在因素来探索职业选择。强调发展当事人的自我概念,通过当事人个人人格的重建来达到职业选择,重视当事人在职业选择中的自主作用。但是,它过于偏向个体内在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当事人所处的现实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未免失之偏颇。3.4社会学习理论 职业生涯选择中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克朗伯兹(Krumboltz)在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强调人们的行为和认知在职业生涯选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考虑到了基因遗传、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各种任务触及技巧等四种

14、因素。他认为,这四种因素在一个人做出其职业选择时都会发生作用。一项选择的最终做出是这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有很多理论强调了学习经历和任务完成技能对于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性。3.5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美国著名学者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Vroom)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期望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需要计算的、目标导向型的决策模型,人们选择的都可以带来合意结果的行为。 首先,期望理论假定,个体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依据是职业可能带来的结果或报酬。用期望理论的术语来说,个体要先弄清楚众多工作结果的价值,(如晋升机会、薪水、感兴趣的工作)所在,事实上,在对不同职

15、业进行考虑前,某种程度上,个体已就各工作结果的价值进行了衡量。其次,期望理论假设个体会调查许多职业,并明确各种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工作结束。这被称为“工具性知觉”(Instrumentality Perceptions)。 4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职业生涯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

16、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去。 4.1 冷热不均、供需失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学科专业紧密相连。不同学科分类就业率差距较大,工科、理科类初次就业率较高,人文社科类学科初次就业率较低,以往的热门专业如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由于招生人数激增,导致热门专业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由于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反应相对滞后,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不同专业间冷热不均,供需比例差别大,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现象并存。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脱节的现象,正是在扩招的学生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以后,特别是当他们遇到了就业困难以后,才会真正把教育缺什么暴露出来。4.2隐性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受就业形势业形势相对较好,高职、专科等低学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难度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在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