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宁县乡土地理

乐***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68.50KB
约44页
文档ID:114769296
宁县乡土地理_第1页
1/44

庆阳市宁县乡土地理,李阳 2010年4月,地理概况:,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甘肃省东南边境县份之一介于东经107°41′至108°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东依子午岭,南接陕西,北靠宁夏,西临泾、蒲二河,距黄陵160公里,西安200公里,兰州510公里扼甘、陕、宁三省之要冲,是三省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窗口,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中文名称:宁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西 区号:0934,邮政区码:745200 地理位置:甘肃东南边境 人口:483069人 气候条件:大陆性高原气候,区域简介,宁县现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1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城镇面积18.5平方公里宁县是汉民族聚居的地区,兄弟民族及其人口均很少全县有汉族、回族、满族等 县域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耕地96万亩,海拔860至1760米,地形复杂,山 、川、塬交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温润适中,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74毫米,平均气温8.7°C,无霜期170天左右宁县辖:新宁镇、平子镇、早胜镇、长庆桥镇、和盛镇、湘乐镇、新庄镇、盘克镇、米桥乡、良平乡、中村乡、太昌乡、焦村乡、南义乡、瓦斜乡、金村乡、九岘乡、春荣乡;以及国营湘乐林业总场所管盘克,九岘,梁掌,桂花塬,罗山府,湘乐六个国营林场地界。

气候 :,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物产富饶属大陆性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8.7℃,年日照2375小时,无霜期160—180天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境内有马莲河、泾河、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多年平均总流量为55.05立方米/秒,总径流量17.36亿立方米 宁县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黄豆、小米等,尤以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宁县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山水形胜的灵气所致,出产的早胜曹杏、九龙金枣、黄甘桃、红富士苹果享誉国内外近年来,果产品系列开发已成气候,年加工杏脯、枣脯、桃脯等果制品20多种6000余吨,有多种产品获部、省级奖,销往全国,走出国门黄花菜产量居全市之首,质量为西北之冠,被外贸部命名为“西北特级金针菜”,荣获出口产品荣誉证书薄皮绵核桃具有仁饱、味香、含油量高的特点,备受外商欢迎,畅销不衰早胜牛名扬四海,是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名牌畜种境内盛产各种中药材,有69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5种列入出口商品生长在子午岭密林深处的羊肚菌、黑木耳极其珍贵 新近探明,县境西北部有油,东南部有煤,属西峰油田和陕北煤矿的一部分,开发前景诱人。

历史文化 :,远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从事种植、畜禽饲养、制陶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活动九龙河畔的董庄村,有一处距今约六千多年历史的仰韵文化遗址,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炭化粟粒,是庆阳市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谷物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境内桥山(即子午岭)一带活动,同北地人岐伯论医,形成《祝由科》,进而被整理成《黄帝内经》,后世尊岐伯为医学鼻祖,称中医为“岐黄之术”黄帝原冢就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夏商时期,宁县属雍州,是周族发祥之地《庆阳府志》载:“夏桀二十二年公刘迁豳”,在宁县城西庙嘴坪筑公刘邑,建古豳国,大展农耕,扩疆僻域,经10代400余年的经营和发展,成为西北最强大的部落方国周道之兴肇始于此平王东迁后,义渠族在这一带建立部落方国,雄踞一方义渠戎国都城治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秦灭义渠后置义渠县,兼置北地郡,宁县始有地方行政之机构秦始皇数游北地郡,蒙恬奉命修直道直道途经县属子午岭主脊约60公里,使宁县成为辅翼咸阳的军事要地汉置泥阳、大要、弋居、彭阳、襄乐、义渠6县(道)公元30年,征西大将军冯异进军义渠县,兼领北地太守事,控制了这一军事要地汉时,宁县文臣武将层出不穷。

丞相公孙贺文武兼备,政绩斐然;公孙敖四次为将,屡立战功;义阳候傅介子智斩楼兰王,打通了丝绸古道;度辽将军梁?#91;南征北战,数败匈奴魏晋时宁县地属雍州安定郡,文臣、武将、学者辈出良平傅氏家族史册有名者达50多人,傅玄、傅咸父子著述“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傅玄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北魏先后置华州、班州,邠州、豳州,辖西北地、赵兴、襄乐3郡,领10县辖区南到陕西永寿、旬邑,北至陕西吴旗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以“抚宁戎狄”为名,改豳州为宁州隋、唐时,数度置州辖郡领县,成为当时的京畿重地隋时,上大将军乐安郡公袁谐、上大将军蕲春郡公达奚长儒、左武候大将军上柱国窦荣定、左卫大将军绛郡公李礼成、河间王杨弘先后任宁州刺史唐初,秦王李世民三战宁州,翦除割据势力,大败突厥兵,巩固了唐王朝的西北边防中宗年间,宁州刺史狄仁杰“德政斐世”,“州人勒碑以颂”安史之乱”中,唐肃宗驻跸宁州彭原郡,召集天下兵马,平息叛乱,恢复统一宋、元时,宁县为军事州,辖五县,地处边关前哨驸马都尉韩崇业系眷云阳公主出任宁州刺史,右仆射张集贤为宁州经略使抗金名将吴?、王庶、吴?先后驻兵宁州金蒙大战于大昌原 明时,宁县仍置州领县。

康熙二年,析庆阳等府四府以置甘肃省,宁州遂属甘肃省这一时期,宁县教育特别发达,在历次科举中进士及第者达数十人吕经一门三进士;贾瓘高才积学,卓冠一时;刘奕煜为道光严师,深受朝野敬重辛亥革命爆发后,彭四海、汪兆黎等有识之士积极响应,聚众4000人,在湘乐莲池发动起义,打响陇东反帝反封建第一枪革命老区 :,民国初,宁县境内战火频仍,兵燹迭遭,封建军阀巧立名目,强取豪夺,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风起云涌1915年,东南区5000农民包围县城,提出“反对新税,归交农具”的口号,点燃了陇东农民革命斗争的烽火从此,宁县农民武装起义接连不断,抗税斗争如火如荼 民主革命时期,宁县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最早活动的地方之一1925年,出生于宁县太昌镇的青年王孝锡在家乡组织了“青年社”,在苦难深重的宁县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进步组织1927年,又与任鼎昌等人秘密成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太昌支部,宣传革命真理,点燃陇东革命火种1930年初,刘志丹、谢子长到宁县一带宣传群众,开展兵运活动和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1933年,宁县先后建立起5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1934年,新宁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浴血奋战,开辟了1000多平方公里、拥有3万多人口的革命根据地。

新宁县根据的建立,把陕北、南梁和关中根据地连成一片,为北上抗日的红军和党中央提供了落脚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一师和红四师的一部分驻防宁县陕甘宁边区时的新宁县,在抗日战争阶段,党政军民万众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抗日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武装斗争蓬勃发展,文艺事业一片辉煌,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这对我党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和粉碎其军事进攻,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一个具大的贡献在解放战争阶段,宁县党政军民一方面就地开展对敌斗争,配合野战部队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屡次进犯,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另一方面随军作战和踊跃支前,为解放大西北和解放全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经济发展,农业发展 按照“南区草、东西果、中片菜、川区枣、全县牛”的布局,着力实施“五个十万”工程,突出开发草畜、果品、瓜菜三大重点产业早胜肉牛产业,以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以创新托养模式为方向,以冻配改良为重点,以科技开发为支撑,坚持规模牛场、养牛小区、农户散并重,持续落实“五个三措施”,促使草畜产为业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工业发展,全县建成县城工业集中区、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等多个工业园区重点对甘肃润玉食品公司、宁县旺市胜牛食品加工厂、绿鑫草业公司、甘肃恒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庆饮业公司、庆阳市陇源实业公司、绿丰食品公司、宁县佰通油脂公司等8户企业实施了技改,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扶持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

通过抓招商、抓项目、抓投入、抓技改,着力发展园区经济,构筑产业集群采取向上争取支持、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流转升值、内资外资联动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园区建设加快煤炭资源开发进度,宁正煤田已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开发建设,力争完成中部煤田普查,煤层气项目已由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经济综述,2011年,宁县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为重点,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紧盯“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基础先行战略,深度开发煤炭石油、农畜产品、文化旅游资源,持续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全面完成了2011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2亿元,增长21.3%粮食总产量达到24.15万吨,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完成5.62亿元,同比增长48.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7亿元,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16元,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701元。

民间艺术,综述 宁县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品种类繁多按照市上提出的“黑绿文”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把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点,作为向外推介宁县、向内致富群众的新途径,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驱动的形式,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已由自发、分散的经营状态向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文化产品种类繁多,全县民俗文化产品主要有香包、刺绣、剪纸、皮影、雕刻等十大类160多个品种,特别是石雕、皮影、刺绣被中国民俗专家靳之林授称宁县三绝二是产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县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其中制作户650户,联营5户以上的制作大户166户庞清河等8人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杨维勤等12人被甘肃省民间艺术学会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昔会科等37人被命名为“庆阳民间艺术大师”三是产销规模日趋拓展全县建立公司22个,协会18个,建立县外营销窗口21个,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2006年生产各类民俗文化产品62万件,销售41万件,销售收入36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深圳等中大城市书法,权保乾 男,汉族,1945年11月出生,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联谊会理事,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甘肃分会理事,宁县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书画协会理事长。

国画、书法入选于《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传览大典》、《中国书法选集》、《中日书法作品汇观》等十几部书籍和《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刊物,有14幅作品参加了“中国潍坊国际书画展”,10幅作品在北京美术馆参加了《当代中国书法家12人联展》作品获《96中外当代书画家精品展》金杯奖,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书展金鹅奖,宣传西部大开发国际书画邀请展金奖,台湾“故乡情”书画大赛二等奖,中日交流展三等奖50余次张致和 男, 汉族,生于1927年中秋,宁县春荣乡徐家村人,大学文化程度,曾在陕西省教育厅任教研室主任,现为庆阳地区老龄书法协会会员其兼收历代楷书名家之长,而自成一家1989年获于佑任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1999年获甘肃省知识分子书画展优秀作品奖曹艾生 男,汉族,副教授职称,1936年6月24日出生,甘肃省宁县人1980年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院现任庆阳地区西峰市书法协会理事,庆阳地区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作品在省市多次展出,曾获三省十七县书法联赛二等奖、全国书画大赛奖,曾入选《中国书画家作品精选》,入刻《中国西王母万碑林》,并收入入刻作品大典参加20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