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改革家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64606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改革家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改革家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改革家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改革家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改革家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改革家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改革家汇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国商鞅,北魏孝文帝,宋代王安石为中国古代三大改革家。改革内容暂不详说,商鞅改革使秦国强大,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稳定统治。王安是任参知政事大刀阔斧改革,可惜遭到顽固派抵制,尤其以司马光为代表。(1949以前) 虽然中国自古就有祖宗之法不可改的传统,但仍然出现了一大批改革家。依照他们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而不论其成败,排列如下:第一,秦始皇。看看他的改革成果吧: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大一统的郡县制,还有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其胆识之惊人,其影响之深远,举世无双,当为第一。第二,王莽。托古改制好生厉害,将一切制度推倒,改得个稀巴烂,还真有勇气的。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杀掉,结果天

2、下大乱。就凭这点倔劲,足够赢个第二了。第三,王安石。因主张变法而名扬天下。他的改革太理想主义,只从立法角度考虑,忽略了行政执法的可行性。所以受到了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政治家的反对。王安石仗着皇帝宠信,将他们全都轰走,算是挺有魄力的。可惜,他毕竟不是皇帝,最终没有挺住,改革也半途而废了。只能排第三。第四,光绪。一百零三天的改革,搞了很多新东西,事实上这些新政也是可行的。只可惜他没实权,否则情况可能大不相同。后来,在签定了辛丑条约之后,西太后有所醒悟,百日维新所推出政策几乎都开始实行。光绪有维新之志而无维新之力,排第四算是给他点安慰吧。第五,隋炀帝。这家伙不是好人,但却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

3、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加以发展,成为现在全球通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就凭这一条,足以占据第五的位置。第六,汉武帝。他的改革主要在思想上,即独尊儒术。这虽然不是什么大变革,但影响实在太深远了。排第六都有点低了。第七,宋太祖。这人有点本事,居然不动声色地将长期困扰中国的藩镇问题解决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过这么做内乱虽平,却为宋朝留下了贫弱的病根。只能排在第七了。第八,商鞅。他的变法成效最显著,很快就是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最强的国家。可惜他的那一套所执行的区域并非整个中国,只能往后排了。第九,朱元璋。他上榜的理由是: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特务

4、组织,永远地废除了宰相一职。第十,北魏孝文帝。作为第一个全面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皇帝怎么也得在排名榜上有一席之地。排名靠后的原因与商鞅相同。中国历史著名改革家 2008-09-01 12:14:47| 分类: 评史文章|字号 订阅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当国家面临各种危机的时候,都会有少数敢为人先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匡正天下、革除积弊、救国安民为己任,锐意改革,兴利除弊,尽管他们的动机不一,结局各异,但是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他们的首创精神也应为后人所永远铭记。笔者特地精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15位改革家及其改革运动,在此简要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

5、1、管仲:选贤任能,相地衰征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

6、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为齐桓公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李悝:任贤重农,法治强魏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孔子弟子)弟子曾申门下。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他任用李悝为相,约于前400年左右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李悝主张,要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重要官职要选任有才能的人充当,优厚俸禄要奖给有功劳的人。还主张赏罚严明。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二、

7、尽地力。“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这就是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三、制定法经。李悝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经,共分六篇,为盗、贼、网、捕、杂、具六律。晋书刑法志曰: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域、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具律是根据情况,决定从轻或

8、从重处罚的总论性的律文。这部法律主要是为保护剥削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但对魏国来说,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魏国在战国前期所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和李悝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3、吴起:兵家奇才,变法勇士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是战国前期著名的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又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历任鲁国的将军,魏国的的大将、西河郡守,楚国的苑(今河南南阳)守、令尹(职位同相)等军政要职。郭沫若同志曾高度评价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这时楚国较弱,国内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

9、北面和西北面又一再受到魏、韩、秦等国的侵伐。吴起大约于公元前395年以后到了楚国,很得楚悼王的信任,就协助楚悼王进行改革。吴起认为楚国的主要问题也是“世卿世禄”制度问题。他说此制度在楚国造成“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偪(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他改革的重点和李悝一样,主要也是在于削弱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楚国经过此次改革,政治得到整顿,军力也日益强大。“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可是,吴起之改革遭到楚国贵族保守派的反对,双方的斗争也很尖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保守派立即发动政变,把吴起杀掉,吴起的改革几乎都被废除,领土

10、几占天下之半的楚国由此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历史机遇。 4、商鞅:严刑峻法,成就强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它的成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在孝公六年: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行连坐法。第二次是在孝公十二年:合并乡邑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废除

11、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创立按丁男征服办法,规定一户有两个男者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服;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由于商鞅在推行新法时手段过于严酷,得罪了部分守旧贵族。秦孝公死后不久,他即被贵族迫害,遭车裂酷刑而死,以身殉法。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汉武帝:尊儒重法,全面改革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

12、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的改革范围广泛,囊括了整个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与“附益法”,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次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此外,汉武帝还是中国第一个创立年号和使用年号的皇帝。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既充实了中央的警卫部队,又为反击匈奴准备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

13、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还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统计。 以强大的皇权作后盾,上述改革措施得以成功推行,极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为后来大汉王朝一系列令人血脉喷张、荡气回肠的对外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那句“敢犯强汉者,虽远必

14、诛!”的豪言壮语就出自汉武帝时期率军一举灭掉北匈奴的将军陈汤之口,现在读来仍让人倍感振奋和豪迈! 6、王莽:托古改制,扬汤止沸 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今河北大名县东 ),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代皇帝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篡汉自立后,面对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他于是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等。 由于贵族、豪

15、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的王莽背负了千年的骂名,但是历史记住了他和他的改革探索,最终也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7、魏孝文帝:胡汉一家,盛世肇基 魏孝文帝( 公元467499年),本姓“拓跋”,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到孝文帝即位时,在中国北方民族融合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改革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孝文帝的改革是分两期进行的。第一期开始于公元484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措施主要是政治上整顿吏治,实施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三长制、户调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完善农村基层政权,保障国家税源。因此时的孝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