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1364039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大道之行也 导学案课型:新授课 新授主备:刘花芬 审核:于振巧 时间:2014、9、25课时:2 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 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

2、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2、解释“大道”、“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3、熟练朗读课文,划分停顿节奏,不会的做标记。【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2、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A.大道( )之行( ) B.选贤与( ) 能 C.讲信修睦( ) D.故( )人不独亲( )其亲E.矜( ) F.皆有所养( ) G.男有分( ) H.货恶( )其弃于地也I.不必藏( )于己 J.谋闭( )而不兴( ) K.盗窃乱贼( )而不作( ) L.故外户而不闭( )【合作探究】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3、【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合作研讨中的问题。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课前检查】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男有分( )2通假字。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解释加粗字: 不独亲其亲:亲: 亲: 不独子其子:子: 子:4、出自本文的成语 :5、翻译下列语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自主学习】根据提示回答:1、 “大同社会 ”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的( ) 。2、 “大同社会 ”实行民主选举,即课文所说的(

4、 ) 。3、 “大同社会 ”实行按需分配,即( ) 。4、 “大同社会 ”是各尽所能,即( ) 。5、 “大同社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天下亲如一家,即( ) 。6、 “大同社会 ”社会安定和平,即( ) 。【合作探究】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分别从哪些方面分述的?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3、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解难释疑】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5、 第三课时【自主学习】:1、复习文学常识2、复习重点词语解释3、理解课文内容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2、 本文运用的修辞是排比和对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读读,说说其表达效果。3、你知道名人对社会理想有何论述?孔子:大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陶渊明:世外桃源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16 世纪英国的莫尔,在乌托邦描绘了一个公社式的社会【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合作研讨中的问题。【检测延伸】1.给加粗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老而无子的人。( ) 老而无夫的人。( )老而

6、无妻的人。( ) 幼而无父的人。( )2.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选贤与能( )_。男有分,女有归( )_。货恶其弃于地也( )_。陶后鲜有闻( )_。2翻译下列语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_。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4(一)语段点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用课文原话填空。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译:_。3选文用了_、_等修辞手法。4本文选自_,是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末年或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